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教育部2013年2月27日发布的《2012中国中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教育部2013年2月27日发布的《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显示,从2007年到2011年,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超过95%以上       ,与持续走高的就业率相反,中职教育在社会上并不受“待见”。高就业率与低社会认可度所形成的巨大反差,长期以来        (zǔ ài)着中职教育的发展。

1.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2分)

2.请在文中第①处补出恰当的关联词语。(1分)

3.请在文中第②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词语。(1分)

 

1.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超过95%(或: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95%以上。)(2分) 2.然而(或:其它表示转折的关联词)(2分) 3.阻碍(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95%”和“以上”,要删去一个。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辨识,然后做出判断。从下文“相反”可知,此处内容上具有转折关系,故此处应为“然而”或其它表转折的词语。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 试题分析:用比较排除法。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以先排除固定词语、常用词语,然后,结合着词语意思来辨别词语搭配是否正确。结合着具体的语境“中职教育的发展”,阻碍:阻力,障碍。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B《西厢记》写书生张珙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乌鸟私情,私下结为夫妻的爱情故事。

C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爱情,双双殉情。在两人的灵柩前,不共戴天的两个家族最终和解。

D、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绣闼      拮据        汗涔涔           碎琼乱玉

B捧袂       莽沧        坳堂             涸辙之鲋

C、酒撰       晦朔        蓬蒿             逸兴遄飞

D壶觞      干燥        缆绳             叨陪里对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水(lǎo      梦(è)     白云出(yòu)    战战兢(jīng)

B、迤逦(yǐ lǐ   水(qiú)   西山(bó)    辙之鲋(gù)

C、论(bèi)     (huáng) 近之亲(qiǎng  铢必较(zī)

D、寂(cén)     (xì)    矫首观(xiá)    得鱼忘筌(quán)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青花瓷瓶

史雁飞

雪下得很大,也很急,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绵软柔滑的积雪,蓬蓬松松地挂在枝梢上.亮白而倦怠的枝蒂被压低了头。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就消逝了。在这样的天气,不会有什么顾客来当东西,当铺老板早早地关了店门,捅旺火炉.懒洋洋地趴在柜台上,一边翻看图片,一边哼着京戏。

突然.有人敲门.声音极轻。他抬头.支起耳朵细听.什么声音也没有。他怀疑自己听错了.于是.他叉低下头继续翻着手里的图片。敲门声又起.这次声音很重,他很吃惊,自语道,这样的鬼天气.有谁会来当东西呢?

他迟疑着打开门。雪地里,瑟缩地站着一个男孩.十二三岁的样子,很瘦.穿得单薄,头戴一顶破旧的棉帽。厚厚的积雪没了他的双脚,他双手揣在怀里.脸冻得通红,衣服上满是雪。

“孩子,你要当东西吗?”他问。

“我.我……”小男孩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

“那你要做什么?一朵朵大大的雪花翻飞着落在男孩的额头上.男孩打了个冷战。“哦,孩子,进店说吧。”男孩从雪里拔出双脚,走进店,站在门口.不敢再向前迈一步。他的两只手仍在怀里揣着。老板摘下男孩的棉帽,一边拍打棉帽上的积雪,一边说:“孩子,那你究竟来做什么呢?

“我……我妈病了。”男孩低着头.怯怯地说。

当铺老板根机敏,一下子就听出男孩的意思:“你是来跟我借钱?”

“哦,不,不,我不是。”男孩显得局促不安,“我妈病了,老咳嗽,夜里咳嗽更厉害,医生说,是肺癌.家里没钱,我想……我想把这个当给你们。”男孩一边说,一边从怀里掏出一个精致的红盒子递给老板.

男孩鞋子上的积雪,在暖烘烘的屋子里很快化成了雪水,在男孩脚下,一圈一圈,慢慢湮散。

老板接过红盒子,慢慢打开。“啊!青花瓷瓶?你是从哪儿弄来的?”老板眼睛盯着男孩。

老板娘听说有人来当青花瓷瓶,兴冲冲地从屋里走出来,说:“在哪呢?快让我看看。哇,这么漂亮的青花瓷瓶。”男孩变得更加局促起来,眼神中藏着遮掩不住的慌乱,他躲闪着老板的目光,慌忙说:“是我家的,是我爸爸留下来的。”

“你爸爸——那你爸爸为啥不来当啊?”老板问.男孩目光黯淡,说,“我爸老早就去世了。”

“那,是你妈让你来当的吗?”老板娘一边仔细翻看着青花瓷瓶,一边问。男孩低下了头,半天才说:“不,不是,我妈不知道。”老板疑惑地盯着男孩:“你是背着你妈,来当这个瓷瓶的?”

男孩流泪了,默默地点头。

老板娘拿着青花瓷瓶,上下左右地翻看,看着看着,忽然皱起了眉头,赶紧把瓷瓶递给老板。老板接过来,又翻来覆去仔细看了一会儿,没吭声,拿着瓷瓶走进柜台,然后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老板娘急了,三步并做两步,挡住老板,双臂护着抽屉,嚷道:“你要做什么?你看仔细了,那瓷瓶……”老板温和地看着老板娘说:“我已经仔细看过了,没问题。把这瓷瓶放到你的梳妆台上吧。”

说着,老板把瓷瓶递给老板娘,老板娘半信半疑地边看边向屋里走去。

老板笑了,回过头来对男孩说:“孩子,瓷瓶我们留下了。这些钱拿回去给你妈治病。不够的话,你再过来拿。”

男孩不解地看着老板。老板说:“哦,我是说,我先付给你一半钱,另一半你下次再来拿。”男孩笑了,说了声谢谢,拿着钱,跑了出去。

外面的雪不知啥时候停了,阳光照在雪面上,耀眼刺目。老板眯着眼,看那小小的身影消失在远方。

男孩再也没来。

又是一个春天,天气格外好,明媚的阳光照得人暖洋洋的,当铺的生意红红火火。当东西的,赎东西的,出出进进。

一个少妇带着一个男孩远远地走来,走到当铺门口,少妇一下就跪下去了,当铺老板慌忙走出来,看见站在少妇身边的男孩,明白了一切。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2年第l2期,有改动)

1.小说开头的雪景描写很精彩,请问: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4分)

2.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请你对文中画线处的细节作具体的赏析。(4分)

3.当铺老板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当铺老板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作简要分析。(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国学的焦灼

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此故,在“国学热”当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

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

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

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

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项是   分)

A.在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国人都怀有一种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但是在对“民族复兴”的理解上却存在偏差。

B.在当下的“国学热”中,一些学者错误地把“从西方传入”误解为“全盘西化”,因而视西方文化为洪水猛兽。

C.一种有活力、能不断发展的文明,必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那些排斥外来文化的文明,则必定是虚弱的文明。

D.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独立的、自然演进的文化,但却在文学、思想成就上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2.作者认为,当下的“国学热”折射了一种“焦灼”心态。在文本中,这种“焦灼”心态具体指什么?(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