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罗艺,字子延,本寰阳人也,寓居京兆之...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文,完成题。

罗艺,字子延,本寰阳人也,寓居京兆之云阳。父荣,隋监门将军。艺性桀黠,刚愎不仁,勇于攻战,善射。大业时,屡以军功,官至虎贲郎将。炀帝令受右武卫大将军李景节度督军于北平。艺少习戎旅,分部严肃,然任气纵暴。每凌侮于景,频为景所辱,艺深衔之。后遇天下大乱,涿郡人物殷阜,加有辽器仗,仓粟盈积,又临朔宫中多珍产,屯兵数万,而诸贼竞来侵掠。留守官虎贲郎将赵十住、贺兰宜、晋文衍等皆不能拒,唯有艺独出战,破贼不可胜计,威势日重。十住等颇忌艺。艺阴知之将为乱,乃宣言于众日:“吾辈讨贼甚有功效,城中仓库山积,制在留守之官而无心济贫。此岂存恤之意也?”以此言激怒其众,众人皆怨。既而旋师,郡丞出城候艺。艺因执之陈兵,而十住等惧皆来听命。于是发库物以赐战士,开仓以赈穷乏,境内咸悦。

武德三年,奉表归国,召封燕王,赐姓李氏,宗正属籍。太宗之击刘黑闼也,艺领本兵数万破黑闼弟什善于徐河,俘斩八千人。明年,黑闼引突厥俱入寇,艺复将兵与隐太子建成会于冶州,因请入朝高祖,遏之甚厚。俄,拜左翊卫大将军。太宗左右尝至其营,艺无故殴击之。高祖怒以属吏,久而乃释,待之如初。时突厥屡为寇患,以艺素有威名,为北夷所惮,令以本官领天节军将镇泾州。

太宗即位,拜开府仪同三司,而艺惧不自安,遂于泾州诈言阅武,矫称奉密诏勒兵入朝,率众军至于豳州。治中赵慈皓不知艺反,驰出谒之。艺遂入据豳州。太宗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右武候大将军尉迟敬德率众讨艺。王师未至,慈皓与统军杨岌潜谋击之,事泄。艺执慈皓系狱,岌时在城外觉变,遽勒兵攻之。艺大溃,弃妻子与数百骑,奔于突厥,至宁州界,过乌氏驿,从者渐散,其左右斩艺,传首京师。枭之于市,复其本姓罗氏。

(节选自《旧唐书·罗艺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加有辽器仗    伐:征讨          

B.乃宣言于众日    宣言:宣布

C.开仓以赈穷乏    穷乏:贫困的百姓  

D.宗正属籍      预:通“与”,参加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罗艺 “桀黠”的一组是(3分)

①然任气纵暴                ②每凌侮于景,频为景所辱

③破贼不可胜计,威势日重     ④因执之陈兵

⑤艺无故殴击之              ⑥矫称奉密诏勒兵入朝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③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艺勇于攻战,军功卓著。大业年间,官至虎贲郎将;后赶上天下大乱,保卫涿郡有功,深得民心;再后征伐刘黑闼有功,得到唐高祖礼遇,拜左翊卫大将军。

B.罗艺自恃功高位重,目中无人。他无缘无故责罚了太宗的亲信,虽惹怒了高祖,但多次为大唐解决了突厥侵扰边境的问题,最终还是得到了高祖的原谅。

C.罗艺熟悉兵法,治军严明。涿郡被侵扰时,他破贼不可胜计;讨伐刘黑闼时,先于徐河打败其弟刘什善,斩杀俘获共八千人,第二年与太子李建成会师沼州。

D.罗艺遇事机警,且疑心重。在得知赵十住等人的阴谋后,他利用民心占得先机;后太宗即位,他因前事恐其责罚,最终选择拥兵反叛,以致惨死于乌氏驿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突厥屡为寇患,以艺素有威名,为北夷所惮,令以本官领天节军将镇泾州。(5分)

(2)过乌氏驿,从者渐散,其左右斩艺,传首京师。枭之于市,复其本姓罗氏。(5分)

 

1.A 2.B 3.B 4. (1)当时突厥屡次成为侵扰的祸患,因罗艺一向有威名,被北夷害怕,(高祖)令罗艺凭本官身份兼任天节军主将镇守泾州。(““以”,“以艺”、“以本官”都对1分;“素”1分;“为所”被动句式1分;句意2分,译为令罗艺凭本官身份带领天节官兵镇守泾州也可。) (2)经过乌氏驿站时,跟随的人逐渐离开,罗艺的随从斩杀了他,(随从)把他的首级送到了京师。(朝廷)在市集悬首示众,(朝廷)恢复了他本来的姓氏——罗氏。(“过”1分;“枭”1分;“复”1分;句意2分,其中省略句主语补充对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伐:夸耀。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②讲的是罗艺为凌侮别人而付出的代价;③表现罗艺的“勇于攻战”。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高祖在这件事上释怀的原因,文中没有交代,强加因果。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语》为何不是“经”书?

  在众多与经书相关的典籍中,《国语》一直与《左传》内容相表里,且成书年代相近。但始终没有成为“经”。周予同先生认为“经”有三个特点。首先,“经”是中国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经”的领域在逐渐扩张,从“五经”扩大到“十三经”。其次,“经”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书籍。它不仅为“法定”,而且是从所有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后来儒家编著的书籍,固然不称为“经”,就是秦汉以前的儒家书籍,不是得到孔子“真传”的,也不能称之为“经”。

  再次,“经”本身就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阶级用来进行文化教育统一思想的主要工具,是封建专制政府培养提拔人才的主要准绳,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合法的教科书。这三个特点.是书籍成为经典的标准。在“经”的领域扩大到“十三经”的过程中,封建专制政府的法定始终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儒家思想,第三是孔子。

  至于《国语》,不能成为“经”书,最重要的是它不是解《春秋》的。思想上,柳宗元《非国语》云:“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但《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如礼治、民本、正名、忠恕等。其他学说在《国语》中也约略可见,驳杂的思想体系,使它不可能成为统治者所认可的典型合法的儒家经书。另外,《国语》不但不得孔子的真传,内容上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也颇与“子不语怪力乱神”相悖。因此“经”的范围虽在不断扩大,《国语》却不可能为儒者拥护,被统治者选中。

  《国语》的辞采,也影响着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柳宗元称其令世之学者耽嗜,富艳浮夸。崔述曰:“《左传》一言可毕者,《国语》累章而未足也。”《左传》自成一体。语言风格一致,但《国语》诸语亦各有千秋。或长篇大论,侧重理性说教;或小巧精致,语言隽永;或以修辞见长,文字流畅而有气势。可惜语言上的优点,不能令《国语》一体,而诸语风格的差异,也使全书有割裂之感,多给史家留下批判和质疑的借口,哪里还有成为经典的可能呢?

基于此,《国语》无缘经书之列,进而无缘成为中国封建科举法定的科目。失去了广泛流传的机会。尽管如此,其与《左传》关系密切,颇受达官儒士们日常研读的重视,勉强维持着其“春秋外传”的声誉。刘知几《史通?六家篇》定《国语》为一家,为“春秋外传”。称其“六经之流,三传之亚”,是将《国语》视为准经典。

  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将《国语》改隶“杂史类”,其地位下降。但仍有人把《国语》当经典来看,希望将之提升到“经”的地位。段玉裁主张于“十三经”外,加《国语》、《史记》、《说文解字》等,成“二十一经”,可惜没有响应者。廖平于光绪十二年,拟定《十八经注疏范例》,他将《大戴礼记》和《国语》升为“经”,合成“十八经”,终未成。

1.“《国语》不是经书”,以下解说不是其原因的一项是(   

A.《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但其思想体系驳杂,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

B.《国语》没有得到孔子的真传,在内容方面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也与孔子的思想不一致。

C.《国语》与《左传》关系密切,深受达官儒士的重视,从而赢得了“春秋外传”的声誉。

D.《国语》富于辞采,但语言风格的差异,使全书有割裂之感,遭到了史家的批判和质疑。

2.下列表述不属于“经”的特点的一项是(   

A.“经”必须是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

B.“经”是从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书籍。

C.“经”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者用来进行文化教育,统一人们的思想的工具。

D.封建专制政府以“经”作为培养提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它是封建社会中合法的教科书。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汉以前的儒家书籍,只要是得到了孔子的“真传”,都被统治者认可,确定为“经”。

B.《国语》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但由于它不是解释《春秋》的,所以没有成为“经”。

C.《国语》语言风格多样,或长篇大论,或小巧精致,或以修辞见长,自成一体,文字流畅而有气势。

D.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国语》落到了杂史类的地位,而段玉裁、谬平等人都试图将《国语》提升到“经”的地位,但均以失败告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离娄上》

(2)规矩,规矩就是用来打破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2分,共20分)

(1)烽火连三月,                 。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望》)

(2)浊酒一杯家万里,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戴望舒《雨巷》)

(5)寻梦?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徐志摩《再别康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诗的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6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在学校的日子里,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默默地注视着学校红色的大门,由衷地感谢她带给我的一切。

很多时候你可能觉得今天跟昨天没什么不同    这时你可能非常留恋过去的日子    突然发现它写得真好    你回过头来,其实一切都在改变    不禁哼出一句“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    现在要离开这个工作了七年的学校

A.①②④⑤⑥③    B.①⑥②⑤③④    C.⑥②⑤①④③    D.⑥⑤③①④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