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山红遍,_________,漫江碧透,           

(2)携来百侣曾游。 ____________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3) 寻梦?撑一支长篙,                            

(4)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________________

 

⑴层林尽染 百舸争流 ⑵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挥斥方遒 ⑶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⑷结着愁怨的姑娘 【解析】 试题分析: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要放在平时点滴解决。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染”“舸”“往昔”“峥嵘”“遒”“溯”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释】①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②城阙:指京城长安。③翻疑:反而怀疑。翻,义同“反”。

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选取其中的一个字赏析。(3分)

2.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断7处)。(3分)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世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节选自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之,曰:“公辅才也。”    奇:奇妙

B.以章献于寒微                 起:出身

C.上大寤,由是诛怀政           诛: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           弛:延缓

2.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4分)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考察民俗节日中秋节的内核,团圆、平等、诗意都成为其重要内涵,而团圆又是最为核心的内涵。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说到当时的中秋节,家家户户“安排家宴,团圆子女”。明代田汝城也说:中秋日,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同时代刘侗则云:“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这些记载都揭示出中秋团圆的主题。中华民族一向有追求和谐圆满的人生理想,而中秋节的形成正满足了人民的这一愿望。

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普遍趋势,人口流动频繁,很多人长期离家在外,漂泊成为了一种常态。因此我们更应注重节庆的社会调节功能。由于现在的国定节期只有一天,纯粹意义上的回家团圆很难做到,因而注重中秋团圆内涵中的“家园感”就显得特别重要。李白诗云:“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人生漂泊本属无奈,但“家园感”却能让人们融入此时此地的群体之中,获得一种归属感。因此,如乡镇街道乃至文化馆以及社区业委会等民间组织,都可以做一些民间文化和公共文化的建设工作,以消除邻里之间的隔阂,建立温馨的社区文化和宜居环境。

贯穿中秋文化的另一核心内涵,则是平等的观念。宋人金盈之《醉翁谈录》记载当时京师赏月:“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这就完全摆脱了古代祭月礼的贵族性和某些节目的小众特点,成为全民平等欢乐的节日。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与人平等、阶层与阶层平等成为社会的普世价值,但毋庸讳言,我们现在的社会各阶层之间、集团之间依然有着诸多壁垒需要消除。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学校社区都可以举办相关活动。但所有的行为举措,都应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即群体的参与。只有群体参与其中,才能产生平等的氛围。所以文艺活动的方式可采取参与者自主互动,无需预设表演者和观众,人人都是表演者,形式则宜多样化。

还值得一提的是,诗情画意也是中秋的内涵。中国的传统节日,贯穿着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体现着自然和生命的节律,代表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活理想,所以向来不乏诗情画意,其中尤以中秋为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词句,既代表着古人对人生的达观态度,又寄托着他们对人生的美好期待。而“但愿团圆三十秋,不计东西与南北”等,则通过对人类共通情感的抒发,起到心灵抚慰的效果。诚如林语堂所言,“诗教给中国人一种旷达的人生观,一种慈悲的意识,一种丰富的爱好自然的态度和艺术的忍受性”。因此,在中秋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当下的人们理应放下手中的工作,放松身心,试着体验诗意栖居的美好。

当今全社会都在讨论中华文化的复兴问题,文化重建就是其中一题。从中秋等具有生命力且又历史悠久的节日入手进行文化建设,应该是一条见效较快的途径。

                                    (节选自黄意明秦惠兰《文化建设从节日入手》) 

1.下列不属于当下要注重中秋“家园感”的原因的一项是

A.城市化成为普遍趋势,流动人口增多。

B.当今很多人长期漂泊,中秋节难以回家团圆。

C.人们融入群体、获得归属感的需要。

D.民间文化和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需要。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上,在中秋节置办家宴、互赠月饼、女子返回夫家,均寄寓团圆之意。

B.古代的祭月礼和其他一些节目,体现了一定的阶级性,与普通百姓无甚关系。

C.群体参与是营造节日平等氛围的关键,人人是观众也是演员。

D.中秋体现了国人对自然和生命的节律的认识,并一直含有诗情画意。

3.结合文意,概括三点重建中秋文化的重要意义并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钓鱼岛列岛由钓鱼岛、南小岛、北小岛、赤尾屿、黄尾屿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位于中国东海海域,其中钓鱼岛     主岛    被誉为    深海中的翡翠     。日本为何觊觎钓鱼岛     因为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军事看,钓鱼岛有着十分巨大但并不为人多知的军事价值      从经济看,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蕴藏着众多的石油资源、渔业资源、矿物资源      名贵药材也相当丰富。日本前国土交通大臣扇千景说,获得这些海域,“将使日本由资源小国而成为东亚的资源大国     

A.——   ——                。”

B.(                        。”

C.(                        ”。

D.——   ——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