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羊祜,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并以清德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羊祜,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并以清德闻。帝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 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者皆听之。吴石城守去襄阳七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王季年,有十年之积。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披甲,而颇以畋鱼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綮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乃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夺吴人之资,石城以西,尽为晋有。自是前后降者不绝,乃增修德信,以柔怀初附。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人有略吴二儿为俘者,祜遣送还其家。吴将陈尚、潘景寇,祜追斩之,美其死节而厚加殡敛。景、尚子弟迎丧,祜以礼遣还其家。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寝疾,求入朝。及侍坐,面陈伐吴之计。疾渐笃,乃举杜预自代。祜率二年而吴平,群臣上寿,帝执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世二千石(担任……官职)    B.绥怀远近(安抚)

C.而颇以畋鱼政(懈怠)        D.疾渐(确实)

2.下列加点的问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于是戍逻减半(防守巡逻)

B.及至季年(末年,指羊姑镇守荆州的最后一年)

C.克日方战(约定日期)

D.面陈伐吴之计(当面陈述)

3.比较下列“以”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并以清德闻 ②以枯为都督荆州诸军事

③石城以西,尽为晋有 ④祜以礼遣还其家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竟以诡计令吴罢守——竟然用阴谋诡计使吴国撤了石城太守的职务

B.祜改容谢之——羊祜改变了笑容向他道歉

C.以柔怀初附——用安抚刚归附的人

D.乃举杜预自代——才提出由杜预替自己代管

5.下列材料,都说明羊祜“清德”的一项是( )

①开庠序②降者欲去者皆听之③轻裘缓带,身不披甲④柔怀初附⑤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⑥景、尚子弟迎丧,枯以礼遣还⑦刘谷为粮,皆计所侵⑧会众江行游猎,常止晋地⑨进据险要,开建五城

A.①③⑤⑦⑨     B.②③④⑥⑦     C.①④⑤⑦⑧     D.②③⑥⑧⑨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羊祜在都督荆州期间,发展生产广积粮食,进据吴国的部分土地,采取怀柔的策略征服吴人的民心,为后晋灭吴奠定了基础。

B.羊祜用武力进据险要,收膏腴之地,夺吴人之资,斩杀敢于犯的吴将,与此同时,采用怀柔政策,使得吴人俯首臣服,终于灭吴。

C.羊祜率军进人吴境,凡有所侵害,必然赔偿;外出打猎,也不越边界,凡自己的士兵得到吴人打伤的猎物,悉数归还。这些举动深得吴人民心。

D.羊枯用计平定了边害后,就腾出一半兵力垦田种粮,使得晋军储备了十年的军粮。这是他用兵精明之举。

 

1.D 2.A 3.D 4.C 5.C 6.B 【解析】 1.1】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D“重”,严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A“戍逻”,防守巡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以:①“凭借”;②“用”;③表方位界限;④按照。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A应为“最终用巧妙的计策,让吴国罢免了石城太守”;B应为“羊祜改变了神色向他道歉;D应为“就推荐杜预代替自己的职务。”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轻裘缓带,身不披甲”正是徐胤“当营门”所指事之一”,不属于“清德之事”,所以排除ACD。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6.6】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终于灭吴”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羊祜,是泰山南城人。祖辈世代做二千石一级的官,都以清廉有德操而闻名。晋武帝有灭吴的打算,任命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羊祜率军镇守荆州,开办学校,安抚教化远近的百姓,深得江汉一带百姓的爱戴。与吴人开诚布公,互相信任,投降的人想离开的,都听任各自的心愿。东吴石头城的守军距襄阳地界七百余里,常骚扰边地,羊祜认为是一大边患,最终用巧妙的计策使吴国撤去守军。于是晋国戍边巡逻的士兵减少了一半,所减士兵用来垦荒八百余顷,大获其利。羊祜刚到荆州时,军中没有百日的存粮,到了他镇守荆州的后期,有可供十年的粮草的积蓄。 羊祜鉴于春秋时鲁国的孟献子在武牢筑城而郑国惧怕,齐国的晏弱在东阳筑城而莱子畏服,就占据险要地势,筑五座城池,控制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夺取了吴国人大量的资源,吴国石头城以西,都成为了晋国的地方。从此吴国人前后来归降的人络绎不绝,羊祜于是就修德讲信,来安抚初降的吴人,有吞并东吴的慷慨大志。每次和吴国人交战,总是先约定日期,不搞突然袭击。有人俘虏了吴国人的两个小孩,羊祜便把他们遣送回家。吴国将军陈尚、潘景来侵犯边境,羊祜派兵追击并杀了他们。羊祜很赞赏他们为国而死的气节,就用隆重的礼节安排他们的丧事。潘景、陈尚的家人迎丧时,羊祜以礼发送。羊祜行军每到吴国境内,在田里割谷作军粮,都要算出所割谷子的价值,送一些绢来补偿人家。每次在江汉一带会众打猎,总是限在晋国范围(不进吴国境内)。打猎时如有被吴人射伤的禽兽却又被晋兵得到了的,都原样送还吴人。于是吴国人都心悦诚服,称羊祜为羊公,不呼其名。 羊祜病重卧床,请求进京。等到陪皇上坐谈时,当面陈奏伐吴的计谋。病情渐渐加重,就举荐杜预来代替自己。羊祜死后二年,吴国被平定,群臣向武帝称贺,武帝端着酒杯流泪说:“这都是羊太傅的功劳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鸿门宴(节选)   司马迁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留侯张良  善:友好                  B.项伯乃夜之沛公军  驰:投奔

C.毋诸侯  内:通“纳”,接纳            D.君与项伯有故  安:怎么

2.下面加点词的解释,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壮也,犹不如人

B.臣韩王送沛公                父母宗族,皆戮没

C.孰君少长                 失其所,不知

D.所以遣将守关者……            所以留者,待吾客与倶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吾得兄事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   )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1.将括号内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于楚也(从属二主)         越国以远(以……为边邑)

B.晋函陵(驻扎)                焉用亡郑以邻(增加)

C.行李之往(使者)              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伯(言,道)                 又欲其西封(扩张)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缒而出,见秦伯                  B.济而夕设版焉

C.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4.分别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乱易整,不武

夜缒而出,见秦伯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 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B. 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C. 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D. 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5.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焉”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D.且焉置土石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郑主要原因是晋想报复郑,与秦并无多大关系,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伏笔。

B.秦晋之军分驻两地,也就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

C.烛之武因年轻时不得重用,而有满腹委屈和牢骚,对此,郑伯颇为不满,但国难当头,最终还是给予安慰和许诺。

D.晋侯在秦退军后,并无感情冲动,经过理智分析,毅然决定撤军。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谋略,正是他后成就霸主的重要原因。

7.文中烛之武的说辞包含了四层意思(文中已标明序号),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中间两层的内容。

第一层:消除戒心,引起好感。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层:晋忘恩负义、言而无信、贪得无厌,暗示秦将受晋侵犯。

8.烛之武为了说服秦伯退兵,摆出了保存郑国可能对秦国的好处,这好处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未可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下列对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胜败兵家事不期”,“事不期”是说胜败之事,不能预料。

B.“包羞忍耻是男儿”,是说项羽遭挫折不灰心,是真正男儿。

C.“卷土重未可知”,是说如若重整旗鼓,是大有可为的。

D.“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说人要有骨气,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顶天立地。

2.对两首诗的鉴赏,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A.杜牧诗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对项羽的自刎持否定态度。

B.杜牧诗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对项羽的自刎持肯定态度。

C.李清照诗充分肯定项羽的英雄气节,赞扬项羽的高风亮节。

D.李清照诗与杜牧诗,对项羽的看法是迥然不同的,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态度。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史记》中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称霸一时,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战国策》的作者是西汉的刘向,《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此书。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北向座,张良则为侍坐。从座次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查看答案

对下列文言句式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即“竖子不足与之谋”)

B.大王何操(谓语后置,即“大王操何”)

C.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为……”表被动)   

D.问征夫以前路(介宾后置,即“以前路问征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