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房玄龄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房玄龄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旧唐书·房玄龄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工草隶,善    写作             B 太宗地渭北     曲从、偏私

C 文约理          丰富             D 继母忧去职     遭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撰《高祖、太宗实录》成

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B将至御座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

C于高祖

作师说以贻

D由是如晦并被驱斥

刘备天下枭雄,操有隙

3.下列各组句子中,不能表明房玄龄贤能和受太宗倚重的一组是                       

A 罄竭心力,知无不为                   朕无西顾之忧矣

B 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擢拜太子右庶子

C 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并委令处分发遣

D 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书法、文章俱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

B 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

C 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接受人才和物品,安置到幕府中。

D 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厚待。

5.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B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C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D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6.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1.B 2.A 3.D 4.C 5.B 6. (1)隐太子李建成因为玄龄、如晦被太宗亲近礼遇,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因此玄龄跟如晦一起被驱斥 (2)如果他的病略能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徇:攻取。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2. 试题分析:A. ①连词,因为 ②介词,把 B.副词,才 C.代词,他 D.介词,跟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给东园秘器,陪葬昭陵”是房玄龄死后得到君王的礼遇,“倚重”偏指生前受到的重用。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4】 试题分析:C.(被高祖李渊所驱斥)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6】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式过马路”无关素质

沈华清

最近,“中国式过马路”成为热议的话题,说的是中国人过马路不看红绿灯,“凑够一撮人就能走”。而在这个话题讨论中,“国人素质论”再次成为焦点。如今,一谈及城市的乱象,人们往往就把矛头或原因直接归咎于百姓的文明素养太低。大量的观察表明:中国城市文明问题的根源在于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等,从而造成所谓“素质论”迷局。

我们观察行人乱穿马路现象时不难发现:道路越宽,车速越快,则行人乱过马路现象就越少;道路越窄,车速越低,则行人的乱穿行为就越多。当汽车拥堵时,宽阔的马路也会有行人乱穿现象。这种乱穿行为的支撑是:行为博弈。这也很好解释了“凑够一堆人过马路”现象频发的原因。当一个人过马路时,往往心理上不占安全优势,而当一群人时,心理上就占了优势;司机在行人出现违规时,也会因应急反应而减慢速度,这个反应又进一步让其他行人领会从而加入违规行列,司机自然不得不踩刹车而让道行人。这不是素质问题,而是心理学现象。那么为何西方或香港等城市的交通密集区域,却较少出现这种现象呢?观察表明,交通设施的完善有助于缓解行人的焦虑情绪。

同济大学的研究表明,红绿灯规则涉及行人等待的忍耐度问题,中国行人等红灯能忍90秒,这个忍耐度是较大的,因为德国人是60秒,英国人是45秒。而国内有的红绿灯转换时长超过100秒,有的甚至达到145秒。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引起行人的不耐烦情绪。而且,研究者发现,“国内在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这就会导致行人被动违规。”这也进一步说明,行人闯红灯不是百姓素质问题,而是设施与规则设计出了问题。

一条视线良好的宽阔马路限速50公里每小时是否合理?限速过低,自然产生大量的超速现象,这不是司机素质问题,而是交管部门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从而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明显降低了车辆的通过效率,并因快慢不一形成车流不畅;二是交警难以执法而造成“法不责众”的观感。所有的交通规则,应该是以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定的,这样才有利于疏导交通。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之快是世界各国少有的,正是这种快速变化的状况导致了管理设计水平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状况频频显现。道路拥堵了就建道路,而建设又使得道路更拥堵;汽车越多,事故越多,道路更堵;越堵,心情就堵,秩序就更糟,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欧美国家早就认识到“扩充道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的现实,道路的建设会增加拥堵的节点,而混沌效应(或称为蝴蝶效应)就会逐渐显现。显然,拥堵不可能绝迹,但是可以通过设计来减少频次和缩短拥堵时间。唯有政府提高设计意识,研究人的交通行为和心理,进行有节奏的文明引导设计,从而减少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使之转化为文明礼让的动力。

                                                    (选自《中外文摘》2013年第3期)

1.下列对“中国式过马路”形成原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行人乱穿马路和“凑够一堆人过马路”现象,缘自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

B交通设施的不完善而增加了行人的焦虑情绪是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C行人“闯红灯”并非都是主动的,有的是因为在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而导致行人被动违规。

D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现象频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车速高低、道路宽窄、行人数量都与“中国式过马路”发生的几率相关,这种现象可以从心理学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B中国的红灯等待时间比外国的红灯等待时间都要长,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导致行人不耐烦。

C由于交管部门在制定交通规则时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影响了车辆通过效率,也给交警执法带来困难。

D欧美国家的治堵经验告诉我们,单靠扩充道路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的,尽管拥堵不可能绝迹,但可以通过设计来减少频次和缩短拥堵时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从交通行为和心理,交通设施和规则设计两个方面对“中国式过马路”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中国式过马路’无关素质”的结论。

B文章指出,以有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订交通规则,才能有效地保证车辆通过效率,消除“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

C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少有的,面对这种快速变化,管理设计水平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的状况应引起重视。

D减少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使之转化为礼让文明的行为,需要政府在研究人的交通行为和心理的基础上,进行有节奏的文明引导设计。

 

查看答案

请以“偶然的发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请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修辞一致。(4分)

选择无处不在,选择无时不在。当你面对荣誉和财富时,你是取之有道还是贪得无厌?当你面对家人和朋友时,你是真诚感恩还是欺骗背叛?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不可小视。

B今年防汛形势依然严峻,有关部门要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地把防汛部署落到实处。

C欧美国家的许多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富有怀疑和创新精神,这确实值得我们的教育界学习借鉴。

D文化的终极使命是“化人以雅”。它不能硬性灌输,而是要让人在欣悦中主动亲近,并在这个过程中理解文化内蕴精神的熏陶和濡染。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春季房交会开幕当天,房地产交易中心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直到晚上8点,交易厅里还人来人往,不绝如缕

B一美国男子在中国多次撒野动粗,近日在公交车上将女司机打得鲜血直流。对这种不可思议的洋流氓,必须依照中国法律严惩不贷。

C过西方现代、后现代美学思潮熏陶的新生代作家,文学观念已经和他们的前辈南辕北辙

D对那些低级庸俗、哗众取宠的文学作品,稍有欣赏水平的人都会嗤之以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