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反腐,是古今中外都备受关注的话题,“老虎、苍蝇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反腐,是古今中外都备受关注的话题,“老虎、苍蝇一起打”,大贪小贪均不放过。一个国家的社会进步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治官治吏史,也是反贪反腐史,古代各朝都成立相当于今应贪局或监察部这样的中央监察机构。

秦朝是中国历史第一个建立完备监察机构的朝代,此机构名叫御史台,一把手叫御史大夫;汉代时,御史大夫被提升到与丞相同一行政级别别。汉文帝时,鉴于当时御史监察不力的情况,临时调派身边可信人员到下面核查,此行为称为。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正式设立刺史,这成为中国古代反贪的一种新型反腐办

除常规监察机构反腐外,古代还有最有效的一招,是动员民间参与反腐,鼓励民间积掘举报。刘彻建立所谓言事变制度,就是俗话所说的打小报告;南北朝的北魏拓跋嗣魏明元帝当皇帝时,专门下诏,鼓励民众举告贫官;到了北宋,上奏言事备受重视,范仲淹、包拯、王安石、朱熹,都曾给皇帝写过很多反腐奏折,《包孝肃公奏议》一书多是揭露、举报官员腐败的,当时的贪官最怕被包拯奏上一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

举报虽然可以减少官员腐败现象,但腐败仍无法从根本上杜绝。于是,制度反腐成为一种探索。所谓制度反腐,古人叫治贪用重典,在《吕刑》中便有其罪惟均的说法,即官员贪赃枉法,与庶民同罪。

从量刑上看,对官吏犯罪的法律惩罚重于常人。在秦朝,通一钱者,黥为城旦,即行贿受贿达到一个铜钱,就要受到脸上刺字并服苦役的刑罚。明朝对贪官用刑之酷是历史上罕见的,尤其让人感到恐怖的是“剥皮实草”,贪官污吏们被拉到府州县衙门左首的土地庙杀死,并将他们的皮整张剥下来,里面填上稻草,然后把这些假人摆在衙门的公座旁边,以这种阴森恐怖的方式与继任官员进行职务的移交。有学者对唐宋明清四朝正七品官月俸数与当时的贪污受贿数额作过比较,结论是当时官吏贪污受贿相当于正七品官一个多月甚至低于一个月的俸禄,就要被绞杀。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严惩贪官污吏的同时,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积极大力倡导廉政,并用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途径传播廉政信条,力图使官吏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腐败”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大公害,反腐败斗争已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必须以史为鉴,立足于民主和法治的基础,完善廉政制度,长期不懈地进行反腐倡廉,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摘编自“中华励志网”)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今中外都强调反腐,反腐就应该从官员选拔开始进行,古人称之为“吏治”。

B.从某种意义上说,治官治吏,尤其是反贪反腐,意味着一个社会的进步诉求。

C.秦朝建立了第一个完备的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D.汉代刺史制度的建立,是因为御史不奉法,监察不力,于是皇帝另派中央官员巡视地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俗话所说的“打小报告”是古代最有效的反腐手段之一,就是保障吏民一定的亩论自由,鼓励基层官员、民间人士越级上书,指阙言事。

B.作为制度反腐的手段,朱元璋对贪污腐败实施的刑罚骇人听闻,他独创的“剥皮实草”制起着杀一儆百的作用。

C.《包孝肃公奏议》一书都是记录揭露、举报官员腐败的反腐奏折,北宋时的贫官最怕被包拯奏上一本。

D.民告官,如果有理有据,又得到官方的及时处理,对于防治腐败,推行廉政,会起到积极作用;反之,官官相护,民怨难申,就会使矛盾激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贪用重典,在《吕刑》中便有“其罪惟均”的说法,可见,中国古人一开始就知道防范审判不公和司法腐败。

B.虽然立法严惩,但腐败却从来没有绝迹,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C.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努力完善廉政制度建设,保证反腐败斗争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

D.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途径传播廉政信条,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因此官吏的自我约束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1.A 2.C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类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类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A于文无据或无中生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类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类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C原文是“多是”,而非“都是”,或然已然。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类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类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D强加因果。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周国平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品味和体验。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2分)

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

①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②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③余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④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君,以为何如也?

1.第②段方框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1分)

A.兮          B.焉        C.邪        D.矣 

2.本文题目为《赠黎安二生序》,文章开头却先写苏轼以及苏轼来信称赞二生,有用意?(2分)

3.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    )。(3分)

A.苏轼是作者的同窗好友,黎安二生是苏轼所推荐和赞誉的,因此作者为这两个年轻后辈的文章写了这篇序。

B.黎安二生才华横溢,其文宏达壮阔,俊逸奇伟;但为人迂阔,不懂迎合,故被乡里人讥笑。

C.作者把这篇序赠给黎安二生,并让他们也拿给苏轼看一看,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比黎安二生更加迂阔,自己的文章未必能解除乡里人的迷惑。

D.作者在这篇赠序中一方面表达了对黎安二生的告诫,勉励他们要敢于面对流俗,不怕讥笑;另一方面也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对世俗时弊的批判。

4.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的语言表达效果。(3分)

5.分析文章最后两段的论述思路。(3分)

 

查看答案

阅读《归去来兮辞》,完成后面题。(17分)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悟已往之不      (2)眄庭柯以

(3) 万物之得时     (4)乘化以归尽

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2分)

A.觉今是而昨非           B.门虽设而常关

C.时矫首而遐观          D.掩口胡卢而笑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2)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4.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语言)(2分)

5.从情与景的关系上赏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此句的妙处。(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8分)

狮子林竹下偶咏

(明)徐贲

客来竹林下,时闻涧中琴。

经房在幽竹,庭户皆春阴。

孤吟遂忘返,烟景生逾深。

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        。(1分)

2.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幽竹”、“琴声”、“经房”,营造了一种静谧、雅致的氛围。

B.诗中写溪涧、琴声,以声衬静,更加显现出竹林的幽静。

C.诗人陶醉在如此美好的景致之中,不知不觉走到了烟雾缭绕的竹林深处,以致于迷途忘返。

D.诗人即景抒情,表达了对清幽的环境、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

3.诗人徐贲也是明代著名的画家,擅长山水。请你展开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出诗中的情景,使之具有画面感。(4分)

 

查看答案

1)可堪孤馆闭春寒,                   。(秦观《踏莎行》)

2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5)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6                    ,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7)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_。(《诗经·郑风·子衿》)

8)往者不可谏,_______________。(《论语·微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