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题目。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孽①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题目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孽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菩萨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①龚鼎孽:龚鼎孽(1615-1673),字孝升,崇祯元年进士。清兵入关后做太常寺太卿,康熙时官至礼部尚书。②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③红冰:指眼泪。古书有言:“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1.纳兰性德在词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两首诗词都写到 “梦醒”,这两处“梦醒”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1.(5分)整首词既写边塞夜半三更,塞马在旷野上仰天嘶叫,在残星的余辉下,风大雪猛,军旗猎猎作响,描绘了塞外冬夜天地空旷苍茫的景象,又想象与妻子在一起的温馨快乐的梦境,二者虚实相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烘托出词人梦醒后内心的悲凉寂寥。(描述1分,答出虚实和对比2分,答出思念亲人1分,答出悲凉寂寥1分。答借景抒情酌情给分) 2.(6分)纳兰词写梦境与梦后之境形成强烈对比。(1分)梦中是与爱妻共度美好时光,而梦后则是塞上苦寒荒凉,(1分)更突出了眷念妻子,怨恨别离的情怀;(1分)龚诗则托物言志,表达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苦闷寂寞之意,(1分)“梦醒”时分,正是他心境的写照,(1分)借梅花表达思乡之情,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词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其实,就是看一下文中是如何叙写的“情”的,根据词中“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一句,可以读出是虚写和实写相结合,形成对比,借以表现词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词比较鉴赏题,分析各表现了什么感情,需要结合诗词句子。纳兰性德一词,结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龚鼎孽一诗,结合“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一句,归纳概括分析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云南,滇国也。汉武帝时始置益州郡。蜀汉置云南郡。隋置昆州,唐仍之。后为南诏蒙氏所据,改鄯阐府。历郑、赵、杨三氏,至大理段氏,以高智升领鄯阐牧,遂世其地。元初,置鄯阐万户府。既改置中庆路,封子忽哥为云南王镇之,仍录段氏子孙守其土。忽哥死,其子嗣封为梁王。自沐英平云南,在镇十年,恩威著于蛮徼。每下片楮,诸番部具威仪出郭叩迎,盥而后启,曰:“此令旨也。”沐氏亦皆能以功名世其家。每大征伐,辄以征南将军印授之,沐氏未尝不在行间。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侯也。孝宗以为然,许之。自是,遂以公爵佩印,为故事。诸土司之进止予夺,皆咨禀。会张献忠死,其部将孙可望率余众由遵义入黔,称黔国焦夫人弟来复仇。民久困沙兵,喜其来,迎之。定洲解楚雄围,迎战于草泥关,大败,遁阿迷。可望破曲靖及交水,俱屠之。遂由陆凉、宜良入云南城,分遣李定国徇迤东诸府。而可望自率兵西出,畏知御于启明桥,兵败,被执。可望闻其名,不杀,语之曰:“吾与尔共讨贼,何如?”畏知要以三事:“不用献忠伪号,不杀百姓,不掳妇女,吾从尔。”可望皆许之。即折箭相誓,乃以书谕天波如畏知言,天波亦来归。始定洲归,屯兵洱革龙,且借安南援自固。会可望与定国不协,声其罪,杖之百,责以取定洲自赎。定国既至,定洲土目杨嘉方迎定洲就其营宴。定国侦知之,率兵围营,相拒数日,乃出降。遂械定洲及妻万氏数百人回云南,剥其皮市中。可望遂据滇,而天波卒走死于缅甸。

(节选自《明史·卷三百十三·列传第二百一·云南土司传》)

【注】①西平:在今云南、贵州交界一带,现在的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内。②黔国公、西平侯:皆沐英的封爵。因珍兽云南有功,封黔国公;1376年(明洪武九年)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沐英一支后裔袭封黔国公,另一支袭封西平侯。③沙兵:沙定州之父沙源,时号沙兵。④畏知:金沧副使杨畏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隋置昆州,唐仍之    仍:因袭

  B.以高智升领鄯阐牧    领:统领

  C.自是,遂以公爵佩印,为故事    故事:旧例

  D.畏知要以三事    要:约定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供也。

B.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供也。

C.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供也。

D.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供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云南被南诏蒙氏占领后,经历了郑氏、赵氏、杨氏曰大家族的统治,到大理的段氏时,段氏便世袭该地。

B.沐英每次一下小令,各番人部落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到城郭外叩头迎接,浇水洗手之后才启开来看,沐氏家庭也都能继承沐英的功名。

C.孝宗皇帝认为守臣言之有理,便答应封沐英的后代为黔国公。从此以后,沐氏家族佩公爵印符,各土司的进退予夺,都要向他们咨询禀报。

D.此时正逢张献忠死亡,他的部将孙可望率领余众从遵义进入贵州,声称自己是黔国焦夫人的弟弟前来报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即折箭相誓,乃以书谕天波如畏知言,天波亦来归。(5分)

(2)会可望与定国不协,声其罪,杖之百,责以取定洲自赎。(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反腐,是古今中外都备受关注的话题,“老虎、苍蝇一起打”,大贪小贪均不放过。一个国家的社会进步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治官治吏史,也是反贪反腐史,古代各朝都成立相当于今应贪局或监察部这样的中央监察机构。

秦朝是中国历史第一个建立完备监察机构的朝代,此机构名叫御史台,一把手叫御史大夫;汉代时,御史大夫被提升到与丞相同一行政级别别。汉文帝时,鉴于当时御史监察不力的情况,临时调派身边可信人员到下面核查,此行为称为。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正式设立刺史,这成为中国古代反贪的一种新型反腐办

除常规监察机构反腐外,古代还有最有效的一招,是动员民间参与反腐,鼓励民间积掘举报。刘彻建立所谓言事变制度,就是俗话所说的打小报告;南北朝的北魏拓跋嗣魏明元帝当皇帝时,专门下诏,鼓励民众举告贫官;到了北宋,上奏言事备受重视,范仲淹、包拯、王安石、朱熹,都曾给皇帝写过很多反腐奏折,《包孝肃公奏议》一书多是揭露、举报官员腐败的,当时的贪官最怕被包拯奏上一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

举报虽然可以减少官员腐败现象,但腐败仍无法从根本上杜绝。于是,制度反腐成为一种探索。所谓制度反腐,古人叫治贪用重典,在《吕刑》中便有其罪惟均的说法,即官员贪赃枉法,与庶民同罪。

从量刑上看,对官吏犯罪的法律惩罚重于常人。在秦朝,通一钱者,黥为城旦,即行贿受贿达到一个铜钱,就要受到脸上刺字并服苦役的刑罚。明朝对贪官用刑之酷是历史上罕见的,尤其让人感到恐怖的是“剥皮实草”,贪官污吏们被拉到府州县衙门左首的土地庙杀死,并将他们的皮整张剥下来,里面填上稻草,然后把这些假人摆在衙门的公座旁边,以这种阴森恐怖的方式与继任官员进行职务的移交。有学者对唐宋明清四朝正七品官月俸数与当时的贪污受贿数额作过比较,结论是当时官吏贪污受贿相当于正七品官一个多月甚至低于一个月的俸禄,就要被绞杀。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严惩贪官污吏的同时,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积极大力倡导廉政,并用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途径传播廉政信条,力图使官吏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腐败”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大公害,反腐败斗争已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必须以史为鉴,立足于民主和法治的基础,完善廉政制度,长期不懈地进行反腐倡廉,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摘编自“中华励志网”)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今中外都强调反腐,反腐就应该从官员选拔开始进行,古人称之为“吏治”。

B.从某种意义上说,治官治吏,尤其是反贪反腐,意味着一个社会的进步诉求。

C.秦朝建立了第一个完备的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D.汉代刺史制度的建立,是因为御史不奉法,监察不力,于是皇帝另派中央官员巡视地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俗话所说的“打小报告”是古代最有效的反腐手段之一,就是保障吏民一定的亩论自由,鼓励基层官员、民间人士越级上书,指阙言事。

B.作为制度反腐的手段,朱元璋对贪污腐败实施的刑罚骇人听闻,他独创的“剥皮实草”制起着杀一儆百的作用。

C.《包孝肃公奏议》一书都是记录揭露、举报官员腐败的反腐奏折,北宋时的贫官最怕被包拯奏上一本。

D.民告官,如果有理有据,又得到官方的及时处理,对于防治腐败,推行廉政,会起到积极作用;反之,官官相护,民怨难申,就会使矛盾激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贪用重典,在《吕刑》中便有“其罪惟均”的说法,可见,中国古人一开始就知道防范审判不公和司法腐败。

B.虽然立法严惩,但腐败却从来没有绝迹,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C.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努力完善廉政制度建设,保证反腐败斗争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

D.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途径传播廉政信条,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因此官吏的自我约束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周国平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品味和体验。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2分)

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

①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②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③余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④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君,以为何如也?

1.第②段方框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1分)

A.兮          B.焉        C.邪        D.矣 

2.本文题目为《赠黎安二生序》,文章开头却先写苏轼以及苏轼来信称赞二生,有用意?(2分)

3.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    )。(3分)

A.苏轼是作者的同窗好友,黎安二生是苏轼所推荐和赞誉的,因此作者为这两个年轻后辈的文章写了这篇序。

B.黎安二生才华横溢,其文宏达壮阔,俊逸奇伟;但为人迂阔,不懂迎合,故被乡里人讥笑。

C.作者把这篇序赠给黎安二生,并让他们也拿给苏轼看一看,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比黎安二生更加迂阔,自己的文章未必能解除乡里人的迷惑。

D.作者在这篇赠序中一方面表达了对黎安二生的告诫,勉励他们要敢于面对流俗,不怕讥笑;另一方面也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对世俗时弊的批判。

4.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的语言表达效果。(3分)

5.分析文章最后两段的论述思路。(3分)

 

查看答案

阅读《归去来兮辞》,完成后面题。(17分)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悟已往之不      (2)眄庭柯以

(3) 万物之得时     (4)乘化以归尽

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2分)

A.觉今是而昨非           B.门虽设而常关

C.时矫首而遐观          D.掩口胡卢而笑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2)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4.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语言)(2分)

5.从情与景的关系上赏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此句的妙处。(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