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年 感 梁 衡 ①钟声一响,已进不惑之年;爆竹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年    感

                                  梁 衡

①钟声一响,已进不惑之年;爆竹声中,青春已成昨天。不知是谁发明了“年”这个怪东西,它像一把刀,直把我们的生命,就这样寸寸地剁去。可是人们好像还欢迎这种切剁,还张灯结彩地相庆,还美酒盈杯地相贺。我却暗暗地诅咒:“你这个叫我无可奈何的家伙!”

②你在我生命的直尺上留下怎样的印记呢?

③有许多地方是浅浅的一痕,甚至今天想来都忆不起是怎样划下的。当小学生时苦等着下课的铃声,盼着星期六的到来,盼着一个学年快快地逝去。当大学生时,正赶上“文革”的年代,整日乱哄哄地集会,莫名其妙地激动,慷慨激昂地斗争,最后又都将这些一把抹去。发配边疆,白日冷对大漠的孤烟,夜里遥望西天的寒星。——这许多岁月就这样在我心中被烦恼地推开,被急切切地赶走了。年,是年年过的,可是除却划了浅浅的表示时间的一痕,便再没有什么。

④但在有的地方,却是重重地一笔,一道深深的印记。当我学会用笔和墨工作,知道向知识的长河里吸取乳汁时,也就懂得了把时间紧紧地攒在手里。静静的阅览室里,突然下班的铃声响了,我无可奈何地合上书,抬头瞪一眼管理员。本是被拦蓄了一上午的时间,就让她这么轻轻一点,闸门大开,时间的绿波便洞然泻去,而我立时也成了一条被困在干滩上的鱼。当我和挚友灯下畅谈时,司马迁的文,陶渊明的诗,还有伽利略的实验,一起被桌上“滴答”的钟声搅拌成一首悠美的旋律,我们陶醉,我们盼夜长,最好长得没有底。而当我一人伏案疾书时,我就用锋利的笔尖,将一日、几时撕成分秒,再将这分分秒秒点瓜种豆般地填到稿纸格里。我拖着时间之车的轮,求它慢一点,不要这样急。但是年,还是要过的。记得我第一本书出版时,正赶上一年头的岁末,我怅然对着墙上的日历,久久地像望着山路上远去的情人,望着她那飘逝的裙裾。但她也没有负我,留下了手中这本还散着墨香的厚礼。这个年就这样难舍难分地送去了,生命直尺上用汗水和墨重重地划下了一笔。

⑤想来孔子把四十作为“不惑”之年也真有他的道理。人生到此,正如行路爬上了山巅,登高一望,回首过去,我顿明白,原来狡猾的自然是悄悄地用一个个的年来换我们一程程的生命的。有那聪明的哲人,会做这个买卖,牛顿用他生命的第二十三个年头换了一个“万有引力”,而哥白尼垂危床头,还挣扎着用生命的最后一年换了一个崭新的日心说体系。时间不可留,但能换得成一件事,明白一个理,却永再不会失去。而我过去多傻,做了多少赔钱的,不,赔生命的交易啊。假若把过去那些乱哄哄的日子压成一块海绵,浸在知识的长河里能饱吸多少汁液,假使把那寒夜的苦寂就为积极的思索,又能悟出多少哲理。时间这个冰冷却又公平的家伙,你无情,他就无意;可你有求,他就给予。人生原来就这样被年、月、时,一尺、一寸地度量着,人生又像一支蜡烛,每时都在做着物与光的交易。但是总有一部分蜡变成光热,另一部分变成泪滴。年,是年年要过的,爆竹是岁岁要响的,美酒是每回都要斟满的,不过,有的人在傻呵呵地随人家过年,有的却微笑着,窃喜自己用“年”换来的胜利。

⑥这么想来,我真清楚了,真的不惑了。我不该诅咒那年,倒后悔自己的过去。人,假如三十或二十就能不惑呢?生命又该焕发出怎样的价值?

1.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在文中回顾了“年”在自己生命中留下的印记,浅浅的一痕——少不更事的经历,重重的一笔——珍惜分分秒秒的收获。

B作者从虚到实,由事及理,先回忆“年”给自己留下印记的故事,然后阐述自己对“年”的理性思考,思路清晰,层次井然。

C作者举牛顿用年换“万有引力”,哥白尼用年换崭新的日心说,两个事例意在阐明聪明的哲人会做买卖,用时间换取人生的成功。

D文章开头写“我却暗暗诅咒年”,结尾又说“我不该诅咒年”,这看似矛盾,实则欲扬先抑,前后对照,突出我对“年”的思考。

E本文语言风格从整体上讲,既生动优美又诙谐风趣,如“本是被拦蓄了一上午的时间……一条被困在干滩上的鱼”即为一例。

2.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记得我第一本书出版时,正赶上一年头的岁末,我怅然对着墙上的日历,久久地像望着山路上远去的情人,望着她那飘逝的裙裾。

答:                                                                                     

 

3.文章的题目是“年感”,作者对“年”有哪些感想?请结合全文分条陈述。(6分)

                                                                                     

 

4.孔子认为“四十不惑”,作者则认为人在三十或二十不惑更好。如果可以自己决定,你会选择在什么年龄不惑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不少于80字。(6分)

答:                                                                                     

 

 

1.BE 2.本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将“年”所代表的时光比作情人(1分),以情人裙裾飘飞的具体之景状写时光流逝的抽象之意(2分),化抽象为形象可感,作者久久凝望则表达出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怅惘之情(2分)。 3.①时间会给生命留下或浅或深的印记;②时间与生命是一种交易;③时间不讲情面却又公平;④人生若早悟,生命就会焕发出更大的价值。(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 4.范例① 我选择在经历了许多事情之后自然而然的不惑,而非某个确定的时间。人生不惑的时间,因人而异。人之不同,各如其面,皆源于各自不同的天赋、经历。(2分)有年轻早慧而终成大器的杨振宁,有少时迷惑而大器晚成的苏洵,有中年不惑而流芳千古的孔子。因此,要遵循自然规律,因人而定,不必强求。我选择让生命自然而然地不惑。(2分) 范例② 我选择四十不惑。人生成长自有其规律,只有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咸,才能真正品味人生的滋味。(2分)只有经历了成败得失的考验,才能真正认识人生的意义;只有经过长年累月的德的滋养,才能有无穷的能量源泉。这时人生刚好四十。过早地不惑,只是貌似成熟,拔苗助长,其结果往往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结合文本逐项分析、排查。B选项的“由虚到实,由事及理”理解错误,应是由实到虚;E选项的“诙谐风趣”错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结合“记得我第一本书出版时,正赶上一年头的岁末,我怅然对着墙上的日历,久久地像望着山路上远去的情人,望着她那飘逝的裙裾。”这个句子,尤其是“她那飘逝的裙裾”这句话,可以判断其所用修辞,然后结合文本主旨,加以分析概括。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要结合文本中的叙写“时间这个冰冷却又公平的家伙,你无情,他就无意;可你有求,他就给予。人生原来就这样被年、月、时,一尺、一寸地度量着,人生又像一支蜡烛,每时都在做着物与光的交易。但是总有一部分蜡变成光热,另一部分变成泪滴。”、“有那聪明的哲人,会做这个买卖,牛顿用他生命的第二十三个年头换了一个“万有引力”,而哥白尼垂危床头,还挣扎着用生命的最后一年换了一个崭新的日心说体系。时间不可留,但能换得成一件事,明白一个理,却永再不会失去。”等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是观点加分析。要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做到言之成理,有理有据。注意从从主题思想、形象塑造和结构安排三个方面探究。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6小题)(6分)

(1)蒹葭萋萋,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蒹葭》)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3)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王勃《滕王阁序》)

(5)                      ,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6)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8)俄顷风定云墨色,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拜托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4分

答: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

答: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九处,5分)

者不

(取材于《中论·修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湜、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一部校故,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遣之。官属请曰:“不痛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夙儒张覃者未                   第:科举考中

B辱主帅                           推:追究

C.不痛                           绳:捆绑

D.复命益州                         知:掌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议咏首荐 一部校故

B.吾尚不得 乡里所称

C.遂敦勉就举,三人者悉登科 咏悉宽其罚遣之

D.饥八九 求霖三十年

3.把第一部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4分)

 

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4分)

                                                                                      

4.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4分)

                                                                                      

 

查看答案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炸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