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8分) 春声和春深 林斤澜 ⑴我写过北国的春风。记述在...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8分)

春声和春深

林斤澜

我写过北国的春风。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忽然一夜间,呼啸咆哮,“卡卡”折枝,“砰砰”冰裂,沙石扑窗如机枪扫射,木头梁、柱、椽、檩“格拉格拉”如山神大虫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节作响…… 天亮起来一看,冰雪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

春风告退。忽又从千里外,从沙漠,从戈壁起跑,跨栏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岭,踢蹬起黄沙黄土,高天朦胧,太阳淡化……这样一而再三,麦苗才吐青,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

我服了。后来也爱了。说到爱,我又是江南水乡出身,那里的春风叫历代诗人写完了,不用也不能再写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池塘生春草”的“生”字,“吹皱一池春水”的“吹皱”二字,都是千古赞为绝,咱还啰嗦什么呢。说到爱,却又是一番天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极好的诗句,不过我不爱。“随”字好,江南水乡的春风和春雨,是紧相随的,“潜”字好,“润”字好,“细”字更好,风也细雨也细也。但“无声”二字惹翻了我的爱心。

我久居北国,有个弟弟久居北大荒。我们壮年时都不大思乡,俨然四海为家了。有回我问他,有没有偶然心动,念及家乡的时候?他思索。

我追问好比说一刹那?我这里有过一刹那来去如闪电,闪电就够了,不必比做晴天霹雳。他说有。有时候炕上睡醒,不知身在何处,忽听屋顶“瓦背”阵雨扫过——沙、沙、沙……江南绝无炕,北大荒没有“瓦背”,有雨也不会“沙、沙、沙”。那是江南的春风春雨了,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你这个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处,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

我耳朵里不大出现弟弟的“沙沙”声,现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天,到了黑天,都少不了“苏苏苏”。江岸“绿”,是苏苏“绿”的。春草“生”时,春风“吹皱”时,“随”时“潜”时“润”时,都必定苏苏地响。“润物细无声”,“无声”两字不能接受。 好好听吧,幼苗拔节,童年拔长,那也是苏苏响着拔上来的。耳朵里苏苏不绝,那是春的回声。那是故乡故土的呼叫。

这是春声。

北京俗话说:“春脖子短”。意思还是“春短”,中间加个“脖子”,妙!杨树刚上叶子,柳树刚吐絮,桃花“暄”,杏花“旧”,都才看见就暴热起来了。头连肩膀,无所谓脖子的德性,可以是极壮健的人如拳击勇士,也可以是缩头缩脑如武大郎者。不过有那猛烈的春风在,漫天的黄沙在,就算做勇士形象吧。但也不无可惜,不无可笑。春天就这样勇了,夏日炎炎怎么处,冰冻三尺的寒冬又怎么称呼。

我问久居北大荒的弟弟,江南老家的春天怎么样?他立刻回答很长,长到过不完的样子。故乡的遥远,童年的朦胧,春天的深沉,无意过筛过箩却过了,无心淘洗也梦游一般澄清提纯了。只落下一个字:长。我疑心这一长字是思乡的单相思,不一定实际。写信去问一位蛰居家乡的小伙伴,他一生困顿,现在是混得最好的时候,在乡下做机修生活。回信来了,说只觉得做生活手冷,快点热起来好。 可见实际长还是长的。手冷希望快点热起来,那是一个老手艺人的话。

少年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想法,那手总是热的。“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那时候我们喜欢这样的诗。现在敢说经历了沧海桑由,细细想来敢说春深如海。只有海的意味深长,才包罗万象,一个浪花冷一个浪花热,这个手冷那个手热,都不过是浪花中的泡沫。“春深如海”,在诗里文里看得多了,也看俗了。其实这个“深”字好,“深”字也就是弟弟说的“长”字吧,不过也还有不同。

少年时正是战争岁月,我在乡下跑来跑去。花花草草没人管,没有人理。淡淡的阳光,蒙蒙的细雨。阳光只管照,细雨只管下,谁也不理谁,忽然,山坡上映山红开了,人走不到的石头岩上开了,人走来走去踩得稀烂的黄泥路边也开了,牛羊吃草的坡上开了,水泥坟圈石头坟坛那里拱着水泥拱着石头开了。映山红,满山红相映。到了北方,叫做杜鹃,栽在盆里,放在暖房里过冬,湿度、温度、光度样样伺候合适了,才开个五天八天。江南也有大晴天,单薄的映山红当天发干,再晒一天,减色。晒上三天,山上残红映不成了。可是江南春天的细雨,不等阳光收走,自会潆潆一片。映山红一挂上针尖般大的水珠,全副精神又出来了。时雨时晴,同时雨同时晴,晴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这是长了。

在艰难的岁月,我在北国风沙里,忽然遇上个不得不文化交流的外国画展。我没有了接受的兴趣,匆匆一走而过。忽然,我被吸引了,站住了。那画灰蒙蒙,细雨看不见,可又扑面。一道漫坡,坡头一圈矮矮围墙,墙里有些石头堆又不够废墟,说不清。坡下边有两头牛,边吃草边瞌睡,牛毛上当挂着针尖水珠,要不,怎么朦朦胧胧。我在草地上找红色,也朦胧似有似无,我认定是有,还是映山红。

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看见了老手艺人,手冷望天。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

这是春深了。

1.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拟声词“沙沙沙”和“苏苏苏”的不同表明作者听觉更细致入微。

B 作品叙述杨柳桃杏时暗含时光的流动,表现北京“春脖子短”。

C 写“手冷”和“手热”的用意在于揭示岁月已经改变了人生处境。

D “春长”和“春深”一动一静彼此呼应,衔接巧妙而且结构严谨。

E 本文结尾意味深长,空谷回音中留给读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第段画线部分都用了        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____        。(3分)

(2)第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第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映山红的。(4分)

4.作者从“春声”写到“春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B E (4分,答对1个给2分) 2.(1)拟人(1分)北方冰雪的野性特点以及在春风中消融的过程。(2分) (2)作者认为弟弟表面上没有思乡,而潜意识里是思乡的。(3分 3.空间上,作者选取多个地点,强调无论何处映山红都能绽放着;(2分)时间上,作者写出了映山红从盛到衰,再到盛开的多次反复的过程,突出映山红开放时间之长。(2分) 4.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少年生活的怀恋,也暗含报国之情和憧憬未来之意。(每点2分,共4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A“拟声词“沙沙沙”和“苏苏苏”的不同表明作者听觉更细致入微”理解不正确,可联系“沙沙沙”和“苏苏苏”所在的语段分析;C理解不正确,用意并不在于揭示岁月已经改变了人生处境。D项,““春长”和“春深””都为静,不是动静结合。所以选BE。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第一问,要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第二问,可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这一句告诉我们故乡对于那些游子来说早已根深蒂固的扎根于我们的脑海,即使我们有意回避它都不可能,表面上似乎我们并不思乡,而在心头一直有着挥之不去的意象。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要求:分析综合 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找到第11段,从中抓住关键的语句来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其描写的方法。“山坡上映山红开了,人走不到的石头岩上开了,人走来走去踩得稀烂的黄泥路边也开了,牛羊吃草的坡上开了,水泥坟圈石头坟坛那里拱着水泥拱着石头开了。”由这句可知,作者选取了多个角度来写映山红的花开;“时雨时晴,同时雨同时晴,晴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是从映山红的时间长的角度来写。故答题时,可从空间上的范围广,时间上的开花之久来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是综合分析题,考查对作品主旨、艺术价值的综合概括能力。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读浏览全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思路和要表达的思想,“春声”写到“春深”,作者的情感尽在行文中。例如,“那是春的回声。那是故乡故土的呼叫”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我看见了少年时代”写出了作者对少年生活的依恋;以此类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9分)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这首诗用                                 四种意象,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5分)

2.有人说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无理而妙,富于别趣”,如按照生活逻辑和表达习惯,“红”不能用量词“张”来修饰,“白”不能用量词“片”来限定“香”不能用量词“朵”来衡量。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①翻:通“反”。②晓钟:报晓的钟声。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写相聚时间、地点,通过对“满月”“千重夜色”的描写,营造了凄清、苍凉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

B、颔联“翻疑梦里逢”极言相聚的出其不意。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竟怀疑是在做梦,表现了诗人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心中充满不安。

C、尾联中 “长”字用得好,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诗人流离漂泊的痛苦。

D、末句“畏”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不忍分离,意境悠远,语短情长。全诗语言精炼,对仗工整,情景结合,意蕴凄美,感人至深。

2.诗的第三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5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或文常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小题)(6分)

(1)寻梦?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徐志摩《再别康桥》)

(2)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像我一样的默默彳亍着,                    。(戴望舒《雨巷》)

(5)                教导大卫“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的话帮助大卫确立他的是非观念和健全人格,也可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做人箴言。 ( 《大卫·科波菲尔》 )

(6) 子曰:“    ,仁者乐山。”(孔子《论语》)

(7)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8)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徐志摩《再别康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以下问题。(16分)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俗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既得专诸,善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盍余、属庸将兵围楚之潜(水名);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盍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介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史记·刺客列传》)

1.”/”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

2.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2分)

1) 待之       

2) 使兵自宫至光之家    

3.翻译下列语句。(6分)

(1)

1)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2)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2)吴王阖闾能立王成事的原因有哪些?(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群臣之             怪奇怪

B.起不意             卒:突然

C.乃引其匕首秦王     提:掷击

D.八创               被:遭受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图穷匕首见

因人之力敝之

B以手共搏之

得有以报太子

C箕踞骂曰

阙秦利晋

D卒惶急不知

君亦无

3.下列对所选文段内容所作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生动地描绘了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这一部分依次可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舞阳——廷刺秦王——倚柱笑骂”等四个情节。

B.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然“色变振恐”,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荆轲临危不惧,语意圆转,既化解了危机,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

C.朝廷上,荆轲“取、奉、发、把、揕、逐”,连续进击;秦王则“惊、起、绝、拔、操、急”,手足无措,正面表现出荆轲的勇武,同时刻画出秦王无能的形象。

D.廷刺部分多用急促短语,渲染出紧迫的气氛,突出了行刺的紧张。作者以群臣的惊愕、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最后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

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