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共8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共8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4分)

2.“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1. 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从诗中木落叶、雁南度和北风吹,可知写此诗时是在秋季。 2. 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 【解析】 1. 试题分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 “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 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两部分名句名篇任选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填空(8分)

第一部分:

(1)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青泥何盘盘,              

(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  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

(4)_______  __________,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______  _________。

第二部分: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故______  __________,金就砺则利,____ 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  _________。

(4)是故_____  _________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_____  ______ ,如是而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6分,每小题3分)

武昌九曲亭记    (宋)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②,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陂陁(pō tuó):不平坦。褰(qiān)裳:提起衣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     结庐,建房居住

B 林麓向背,皆于左右       效:呈现

C 遂相与                 营:经营

D 而姑                   寓:寄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好客喜游                  倚歌和之

B此居齐安三年              犹不能不之兴怀

C拔去一,斥其所据          孰能讥之乎

D怅然移日                及其所既倦

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划5处)(3分)

4.第二段结尾“子瞻于是最乐”和第三段结尾“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均表达了苏轼之“乐”,请分别简要概括两处“乐”所指代的具体内容。(4分)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4分)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9分,每小题3分)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对外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C.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D.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胡床”“貊盘”带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C.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肉鱼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D.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B.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C.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D.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女性学者都被称为美女学者,我还听说过美女主持,美女政治家的说法,估计没被我漏举的还有不少。 

B.当前某些引起轰动的影视作品,也许在两年以后,甚至五年以后就会被人们遗忘的一干二净。

C.俄罗斯有发展远东的计划,中国有振兴东北的战略,如果有效对接,可能实现双赢,不过目前还只是一种期待。

D.人生苦乐并非纯粹由物质条件决定,百万富翁可能不如身无分文的流浪汉生活得幸福,原因是因为感受生活的乐趣还需要艺术的眼光和悠闲的心情。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B.电视评论的犀利和深刻是主持人思想创造性的外化, 主持人只有具备思想的创造性,才能将观点转化为鞭辟入里、发人深省的评说。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

D.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