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列句中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1)读者欣赏作...

下列句中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        

(2) 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道、释哪一条路上行走,       最终都必然在山顶山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         ,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B 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C.南辕北辙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D 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B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词语所在语句的具体语境分析,南辕北辙:到南方的楚国去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那些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只重外表,不重实质的人;又讽刺那些不了解事物本质,舍本逐末、弃主求次的人。第⑴句共有两个转折句,每一转折句的前句都言的是作品的表面,后句都言的是作品的实质,选择“买椟还珠”最为恰当。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指做法不相同而效果一样好。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所以选B。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何嗣焜:由职业校长而践行现代大学制度

1897年4月8日,地处上海徐家汇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开办师范院,此举为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之滥觞。师范院亦为该校首个教学机构,后人遂尊该日为校庆日。因此创举,南洋公学首任总理(校长)何嗣焜得以彪炳中国教育史册。何嗣焜(1843一1901),字梅生,江苏武进人,世代耕读。以一介生员入伍(淮军)而辅佐两广总督张树声,仕途坦荡却并非得意,便遁隐乡野。1896年,清廷决意创办南洋公学,天降大任于斯人,何嗣焜认定办学乃安身立命之举,

毅然肩负南洋公学首任总理之职,为该校百年伟业奠基,为中国教育体制拓荒。

甲午战争惨败。1860年10月31日,太常寺少卿盛宣怀向光绪递呈奏折,阐明创办南洋公学之意,并提议三品衔分省补用知府何嗣馄出任公学总理,总办公学事务并节制下设的监院和华课总教习。盛宣怀之所以慧眼识中何嗣焜是因为他热衷于教育,主张“开通知识,教育尤亟”;盛宣怀称其“学术湛深,不求闻达,志气尤坚卓,不致始勤终堕”,“总理之人非该员不足当此选”。

以“明体达用,勤学善诲”为培养目标,何嗣焜设计了严格的选拔制度。师范新生皆持“白据”即“南洋公学师范学堂试业证”,两个月后再确定去留和分层。分层采用“五层格”,每合一层格者可换据,依次换为蓝、绿、黄、紫、红据。执红据者准予担任教习。每季考核一次,优者递进,劣者淘汰。何嗣焜每月按层格发给师范生津贴,一层格每月津贴膏火银6两,进一层格加银1两,10两封顶。对成绩欠佳与违犯校规者,则扣除膏火银。一旦兼职教员,师范生可额外领取40两,而总教习月薪也不过100两。

打江山易坐江山难。办学亦然。一旦有章可循,学校成员即可按部就班,学校运作亦可有条不紊。开学当年10月,何嗣焜拟定《南洋公学章程》,对学校所有事务一一予以规制,事无巨细,无一挂漏。“凡章程所无,未经总理注入者,不准据事理擅行。凡章程所有,未经总理注废者,不准据事理擅废。”该章程由何嗣焜亲笔书写,张贴于大众易见之处。治理学校,何嗣焜以严厉著称。1899年4月19日,他发布学生奖励办法,以“中课、算学、英文三项积分而定,一项不及格者皆不奖”。这些皆为办学过程中凝聚而成的思考与策略,何嗣馄每年年终把新增与改易的规章制度汇辑成册,并增订公学章程。

设置师范院旨在解决南洋公学的师资问题,而公学又为师范生提供绝佳的教学实践基地。师范院一旦启动,公学其他教学机构的设置便纷纷跟进,首先便是何嗣焜仿照‘旧本师范学校有附属小学校之法”创设的外院即高等小学堂,于1897年10月5日招生,1l月9日开学。大班毕业生可升入1898年4月22日开学的中院即中学堂。5年制(包括2年高等预科)的中院为学生提供“充分预备而升入大学”。外院还为师范生提供编写教材的可能,有些校本教材竟可辐射到国内其他新式小学堂,如《蒙学课本》《物算》《笔算》《本国地理教科书少:当然,新设的译书院介译大批西学经典,既用作教材又开启民智。外院1899年6月第三次招生,入学考试成绩排名第五和第六的分别为范静生和蔡艮寅。前者就是曾两度出任民国教育总长的范源镰,而蔡艮寅即蔡锷,入学半年便应梁启超之邀赴日留学。  

南洋公学的师范、上、中、外四院分级办学模式堪称中国近代教育体制之创举,垂范久远。《清史稿》记载:“中国教育由系统之组织,此其见端焉。”原创者虽为盛宣怀与何嗣焜,执行则由何嗣焜独自担纲。执掌四年可谓筚路蓝缕,办学之效不可立竿见影,何嗣焜却使南洋公学异军突起。他辞世次年,1902年2月13日,管学大臣张百熙在奏折中称:“查京外所设学堂,已历数年,办理有成效者,以湖北自强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为最。”

何嗣焜办学,事必躬亲,焚膏继晷,宵衣旰食,入不敷出,积劳成疾。1901年3月1日,何嗣焜闭门“撰拟奏草”,突发中风,“搁笔侧首”而逝,时年58岁。盛宣怀赞何嗣焜“宏深邃密,体用兼赅,淹贯古今各国源流,有匡世之略,而不囿于晚近”,因而,“公学之规模考查,钩稽权衡,靡不中于事理”。他与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奏朝廷,称“公学之营造法式、教育章程,尤为该员心力之所专”,何嗣焜“积劳病故”,故“请将何嗣焜学行宣付史馆立传折”,以彰其勋。1917年,学校师生制作何嗣焜铜像一座立于校园,以资纪念。

何嗣焜著述寥寥,且大都毁于寓所1887年失火,现存世仅《存悔斋文稿》五十余篇。尤其在担任校长四年期间,何嗣焜不事著述,其“述”便是校长的既定职责,其“作”即为所奠定的南洋公学百年基业。这便是校长职业化。面对当今大学校长“双肩挑”固有模式并日趋院士化与官员化,职业校长在位期间只能是教育家,其真正造诣为领导智慧、思想与实践。而且,只有职业校长才能对大学章程“顶礼膜拜”。可见,大学章程与职业校长共同构成现代大学制度,缺一不可。何嗣焜堪称全职校长之典范,心无旁鹜而鞠躬尽瘁。

(摘自《上海教育》2013年第15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本文记述了何嗣焜兴办南洋公学师范院的经过和取得的成就,详略得当,细节突出,内容详实,有很好的励志作用。

B 盛宣怀认为公学总理人选非何嗣焜莫属。盛宣怀对何嗣焜十分赏识,因为何嗣焜在事业心、学识、眼界上有过人之处。

C 何嗣焜拟定《南阳公学章程》,对学校所有事务都一一做好规定,并且不断增订完善,每年开学汇编成册公布于众。

D 曾两度出任民国教育总长的范源镰和蔡锷将军都是师范院高等小学堂毕业生,当时因学业成绩优异而赴日本留学。

E 本文刻画了一位办学事必躬亲、焚膏继晷、积劳成疾而溘然长逝的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先驱,中国近代史上杰出教育家形象。

2.何嗣焜作为职业校长采取了哪些措施兴办师范教育?结合全文概括说明。(6分)

3.盛宣怀在文末从哪几个方面赞颂了何嗣焜的功绩,请简要分析。(6分)

4.作者认为,职业校长在位期间只能是教育家,其真正造诣为领导智慧、思想与实践。而且,只有职业校长才能对大学章程“顶礼膜拜”。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阿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粘汗,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也不说话,只伸手从胸口掏进去,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节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小说开篇描写峡谷,着力突出了它的“险”、“奇”、“静”;对四角蛇的描写,更是以动衬静,十分生动地表现了这些特点。

B.肥汉“梦一样呆着”,是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痛寻常的动作和表情所震撼,“呆”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布旗上有个藏文字”、“藏靴上一层细土”,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

D.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E.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神奇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身独特的艺术风格。

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理解性背诵。(8分)

(1)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莺”“燕”忙碌景象的句子是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表现出为报君赏识之恩而甘愿战死沙场的句子是              

(3)杜牧的《赤壁》篇中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句蓄势的一句是              

(4)面对亡国的事实,李煜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叙述他的哀伤,“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是极好的表述,在杜牧的《泊秦淮》中却有不同的叙述,这一句是               

(5)思乡、归家时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最想做、最愿意想的事情,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用“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叙述“游子”的落魄、伤心;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用“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来叙述它的孤单;李商隐的作品《夜雨寄北》的三、四两句叙述他归期难定、百无聊赖的内容是                         

(6)《劝学》中木要受绳墨的规整,金属要磨砺,那么君子呢:                  

(7)吃苦耐劳,百折不挠,永不放弃是人生进取的阶梯,也定会金石为开。《劝学》篇有同样意思的一句是                            

(8)庄子的《逍遥游》篇那神奇的“大鹏鸟”凭借大风是怎样一步步飞起来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11分)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

②青草:湖名,与洞庭湖相连,在湖南岳阳市西南,总称洞庭湖。

③岭海:一作岭表。即岭南,两广之地。北有五岭,南有南海,故称岭海。

④经年:年复一年,几年。    ⑤萧骚:萧条稀少。   ⑥尽挹:舀尽。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5分)

2.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日:“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日:“《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自幼好学,善属文  属文:撰写文章。

B 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C 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励精:专心致志。

D 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荡覆:动荡倾覆。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4.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