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走眼 王伟锋 老街两边,一溜儿开有十多家古玩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走眼

王伟锋

老街两边,一溜儿开有十多家古玩店。珍宝斋”的门店在老街的最里面。老板姓赵,做这一行已经有20多年了。赵老板内行,眼力好。据说,好东西只要打他眼前一过,没有看走眼的。

一次,老街有家店收了一件钧瓷,吃不准货色。半条街的人都看过了,但谁也不敢拍板下结论。店主亲自出马,恭恭敬敬地请赵老板赏脸,过去给看一眼。赵老板热心,当即过去,反复把玩了淡淡地说:收着。

店主心中一喜,禁不住颤声问:能收?

赵老板朗声道:“能收!”后来,那件钧瓷出手,价钱竟然翻了10倍。自此,赵老板名声日隆。

但是,新近开张的“云芳斋”的李老板却偏不信这个邪。李老板的店原本开在省城,不知怎么一时兴起,在小镇开了一家分店。他初来乍到,想干一件露脸的事,好在老街尽快站稳脚跟。

这天,“珍宝斋”来了个外乡人。看打扮,像是落难之人。一进店,那人便掏出一个精巧的盒子,说盘缠儿不够了,身上有块玉,想换俩钱花。伙计打开盒子,一看,心里一惊,赶忙一溜小跑,把正在后院竹椅上闭目养神的赵老板请了过来。

赵老板拿过那盒子看了一下玉,又盖上盒子,端详良久,问卖家:“想淘换多少钱?”

卖家说:“少说也得这个数。”说着,伸出五根手指。

赵老板不语,站起身来,踱了几步,站定,对着卖家伸出了三根手指。

卖家摇摇头,固执地伸出五根手指,神色凝重地说:“这可是家传的宝贝,低于这个数,免谈。”

“收了。给客人添茶。”赵老板微微皱了皱眉头,不动声色地吩咐道。客人走后,赵老板拿了盒子,低声嘱咐了伙计几句,然后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回后院品茶去了。

卖家出了古玩街,在镇上拐了几个弯,又勾回头,一闪身进了“云芳斋”的后院。伙计远远地看得仔细,回来向赵老板汇报。赵老板低头沉思良久,叹了口气,说:这个李老板,不怎么地道啊!

隔天,李老板和街上的几个店主来到“珍宝斋”,进门便嚷:听说贵店新近收了件好东西,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

赵老板拱手道:小玩意儿而已,不值一提。见赵老板不肯拿出玉,李老板暗自得意,忍不住大声嚷嚷:“赵老板,您不让我们开眼,莫非您这一次走了眼,收了个扔货?

赵老板干咳一下,默不作声。李老板愈发得意起来:“呵呵,想不到,老街赫赫有名的赵老板,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这可关系到珍宝斋的声誉,连伙计都急了,赵老板依旧笑而不答。

李老板恣意取笑一番之后,领着一群人得意洋洋而去。伙计实在忍不住了,说:老板,您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啊?莫非咱们真的着了人家的道,收了个赝品?

赵老板粲然一笑,说:玉的确不怎么样,但盒子实实在在是个好东西。上等的古檀香木,名家雕刻的纹饰。你说,究竟是谁走眼了?伙计明白过来,心里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不解地问:既然如此,你为何不,羞辱李老板一番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赵老板长叹一声,说:都在这个圈子里混饭吃,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一个月后,珍宝斋做成了一笔买卖,一个雕工精良的古檀香木盒子卖了个好价钱,整条老街都轰动了。

不久,老街的人发现,云芳斋的牌子在夜里悄悄摘掉了,店面转给了一个本地人。

1.小说结尾处,李老板为什么会悄悄摘牌走人?(3分)

2.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6分)

3.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的看法。(6分)

 

1.①自感技不如人。②自觉羞愧。③不守行业规矩,终究难以立足。(一点1分,答全3点4分) 2.①“走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走眼”是全文的主要事件。③“走眼”在文中具有正话反说的效果,较好地突出了主题。(一点2分) 3.小说塑造了一个阅历丰富,洞悉人心,为人仗义,精通业务的商人形象,揭示了经商与做人一样,都应该诚信、宽厚、与人为善的主旨。(形象任答两点4分,主旨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可从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角度分析,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上部分。这是最基本的,还要掌握伏笔、铺垫、悬念、误会等。本文李老板是在“‘珍宝斋’做成了一笔买卖,一个雕工精良的古檀香木盒子卖了个好价钱,整条老街都轰动了”的背景下离开的,所以他有自叹不如、自觉羞愧之感。再从前文他为了立足,故意设套害赵老板,最后自取其辱,这也是他不守行规的报应。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题目在全文中的作用,一是线索作用,二是概括事件作用,三是提炼主题作用,四是表现手法的体现。文章的标题好似人的眼睛,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也是命题者重点关注的。标题的作用主要有: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象征或比喻、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使形象生动等。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要熟记。解答具体题目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不能面面俱到。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从分析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的角度来分析,分析小说的人物要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来分析。正面即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侧面即从环境、其他人物等来分析。本题要求分析小说的主旨,而小说是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揭示小说主旨的。所以先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赵老板鉴宝的技艺高超,热心替店主鉴定宝物,对加害自己的李老板也不当面拆穿等行为可以分析出其性格特点。赵老板是作者歌颂的对象,他的行为也正是作者所提倡的,这就是文章的主旨之所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起源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自然的变化,实在多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日出,中午晴空,傍晚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常想变更。一碗最珍贵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可没听见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与人类须臾不可离的关系,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现在他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闻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能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还是要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孜孜以求,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佳处,就如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上过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从前有一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我们只要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仅凭我们的直觉,也就足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化,姿态万千。

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那位视自然山水为仇敌的同事,就是人性缺失、人格低下的人。

B许多婴幼儿看到电闪雷鸣就哭泣的行为是人欣赏自然的一种本能反应。

C“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画面表明苏东坡精神渗透到了自然山水。

D佛教“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说法,表明人性与自然是相通的。

3.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3分)

4.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5分)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2)子曰:夫仁者,           ,己欲达而达人。          ,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

(3)塞上长城空自许,             。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4)哀吾生之须臾,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1.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3分)

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题。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德基□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

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成名,□爱民为先,民感之。居潍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明代宋濂《宋学士全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罪,还告父兄无恐    若:你们

B道中牛死              脱:逃离

C愿得只履            事:供奉]

D君子其能受善言云      多:称赞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德基□更以宽化之

②潍不偿驴,□辞也

③不求成名,□爱民为先

A①则   ②乃   ③而        B①乃   ②何   ③以

C①则   ②何   ③以        D①乃   ②何   ③而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

B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

C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

D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县令周以中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

B在吴德基看来,百姓未隐瞒官驴的繁殖数量,而莱守强令百姓偿驴,不合情理,违背了为吏之道。

C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在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D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的时间相近,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体现了对朋友的关爱。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3分)

②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4分)

(2)文中有哪些事迹直接体现了吴德基“爱民”品质的?结合具体事例说明。(3分)

 

查看答案

在文段横线处填入下列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                        。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

①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

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

③与传统阅读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

④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

⑤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

⑥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A③②⑤④①⑥     B③⑥⑤①②④    C⑤①④③⑥②     D⑤④③②①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