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雾是由贴近地面空气层中大量水汽凝结成的微小水滴(或冰...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雾是由贴近地面空气层中大量水汽凝结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出现雾时,空气中相对湿度大于95%,含水量一般为01 ~1克/立方来,形成人们的视觉障碍,一般情况下,水平能见距离低于1千米,而轻雾能见距离在1千米到10千米之间,给人朦胧飘渺的感觉。

霾由空气中浓度较大、直径很小的烟、尘等颗粒组成,它们形成悬浮体弥漫于空中。出现霾时,虽然没有沙尘暴、扬沙等恶劣天气现象,但大气混浊,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 水平能见距离明显缩短,一般在10千米以下,给人不甚透明的感觉。

1.概括雾和霾的不同点,要求:16字以内。(3分)

2.概括雾和霾的相同点,要求:16字以内。(3分)

 

1.示例:成分、能见度、相对湿度、颜色、浓度不同。 2.示例:都由(悬浮体)污染物组成,都造成视程障碍。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表达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文段内容大意,找出表现雾霾的特点,然后把雾和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答出来即可。要注意运用求同思维,找出关键词,然后进行概括。关键词有:悬浮体、给人朦胧飘渺的感觉、给人不甚透明的感觉、大量水汽凝结成的微小水滴、很小的烟、尘等颗粒、能见距离、相对湿度等。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把下面一长单句改写成两个前后衔接的短句,其中一个是主动句,一个是被动句。

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并不看好女作者步非烟放言要以自己的作品“革”前辈作家金庸的“命”创作出颠覆传统的新武侠小说的“壮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兰克:身在屋檐下,还是不低头

一声枪响,让刚刚下课的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校园顿时陷入恐慌之中。詹姆斯·弗兰克(James Franck)教授惊魂未定,发现身旁的学生倒在了血泊中。

53岁的教授转瞬间便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立即躲进了附近的教室里。事后的调查印证了他的判断:对方暗杀的对象并非学生,而是教授本人。暗杀行动的背后指使人,则是希特勒。

时间是1935年,犹太人弗兰克在两年前从柏林逃亡到这里。当时,逃到捷克斯洛伐克的西奥多·莱教授,在马里安巴德被纳粹暴徒跟踪暗杀。弗兰克没有料到,他们会越洋过海跟踪到这里来。但在纳粹政权看来,暗杀弗兰克值得他们如此下血本。这位19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还获得过“铁十字勋章”。

1933年,希特勒当权后开始实行种族政策,很多犹太人失去了工作,被迫逃亡。考虑到弗兰克在德国的名望,希特勒允许他继续在哥廷根大学任教,但前提条件是,弗兰克必须辞退身边的非雅利安人。纳粹分子们原本以为身在屋檐下的弗兰克,会低头接受希特勒的条件。然而,教授不仅立即辞去教职,还发表声明质疑和反对。离开时,他还拒绝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中与核能有关的部分交给纳粹的科技人员。

希特勒下令正式逮捕这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好在实施逮捕之前,弗兰克已经携家人从丹麦辗转到了美国。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决定实施暗杀。

其实,作为德国著名银行家的儿子,弗兰克在逃亡前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19岁那年,弗兰克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化学,由于过度贪玩和自以为是,他遭到了老师的批评。在年轻人看来,老师的斥责,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一气之下,他决定转学到柏林大学。

转学之后,他开始幡然悔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最终在柏林大学获得了一份教职。

在那里,他与赫兹合作,研究电子与原子、分子间的碰撞。他们的碰撞实验,成为能量转变量子化特性的第一个证明,也是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所假设的量子化能级的第一个决定性的证据。但当玻尔在1915年指出这一点时,弗兰克和赫兹则在论文里声称,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不符合玻尔的理论。直到1919年,在仔细研究了玻尔的理论后,弗兰克改变自己之前的看法,同意玻尔的观点。

这次低头,最终让弗兰克和赫兹发现了原子受电子碰撞的定律,更在6年后,让他们成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

在丹麦逃亡期间,德军入侵丹麦。为避免奖章被德军掠走,匈牙利化学家乔治·德海韦西将弗兰克的诺贝尔奖章用王水溶解掉,溶液放在玻尔研究所实验室的架子上。

此时的弗兰克,已经在芝加哥大学担任物理化学教授,大部分时间用来研究光合作用。当美国决定实施“曼哈顿计划”后,弗兰克也成为了参与研究制造原子弹工程的一员。不过,这个流亡者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关于原子弹的政治与社会问题委员会”主席。

作为一名核物理学家,他深知原子弹的威力,并没有因为寄居在异国的屋檐下而低头沉默。他牵头组织一批核物理学家联名上书,明确反对用原子弹对付日本。因为“使用原子弹固然可以获得军事上的某种收益,但与因此而激起全世界的恐怖和厌恶相比,还是得不偿失的,并将在战争结束后助长核军备竞赛”。

在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的两个月前,弗兰克所在的委员会发布了著名的关于原子弹军事应用问题的《弗兰克报告》。这份报告最终没能阻止军方的决定,但他所预言的战后核武器对峙局面,很快便成为现实。

那瓶溶解着弗兰克的诺贝尔奖章的溶液,此时被德海韦西从实验室的架子上小心翼翼地端了下来。溶液中的金被沉淀出来,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将其重新铸造成奖章,佩戴在了弗兰克的胸前。他的祖国,后来也将普朗克奖章挂在他胸前。

1964年,这个当年躲过了暗杀的人,重返祖国访问故人,不幸逝世在旅途中。在故人们的记忆里,“他是一个迷恋科学、诚恳善良、态度温和的人”。只是“温和”并不代表“温驯”。这个温和的人,即便站在屋檐下,也不曾就势低头。

1.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弗兰克“身在屋檐下,还是不低头”这一品质的?请作简要概括。(4分)

2.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说“这个温和的人,即便站在屋檐下,也不曾就势低头”?(5分)

3.弗兰克的“低头”最终让他和赫兹发现了原子受电子碰撞的定律,弗兰克“这个温和的人,即便站在屋檐下,也不曾就势低头”。请你就对“低头”的理解,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秋的气魄

【日】丰岛与志雄    陈德文

①提起秋,人们会马上联想到红叶。然而,我不能不说,红叶和秋的本质相去甚远。

②从枫的红到银杏的黄,红叶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直接来自这些色彩的感触和对深沉专注的秋的感触,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呢。城市里也许不是这样,只要踏进乡间一步,你会看到山裾树林的红叶,田野稔熟的金黄的农作物,红彤彤的照射着日脚……当你一一抽出来单独静观的时候,就会发现,毋宁说他们是属于残暑的,不是真正的秋的领域。

③能给红叶以秋的气氛的,是红叶中缺少活力的部分。

④没有活力的红叶,经一夜冷风,散落而去。只有这落叶才是真正的秋之物。从飘落到庭院的一枚桐叶,到林中飞舞的无数的树叶,或者多半经霜打枯的田野的草叶,都浓浓地涂抹着秋的气韵。踏着莎莎作响的落叶,走过林中小径时,人最深切地感受着秋。

⑤不知从何处吹来的微风中,常绿树的病叶和落叶树的红叶,是那样毫无反抗地自然地从树梢飘到了地上。①大自然窃窃私语:让地上的回到地上去。而落到地上的那个枯叶,却依然无法在原地安住,被风四处吹散开去。经霜打枯的草丛,结籽的杂草茎静静地迅速生长。人的心,被自身的寒气和寂寥所驱使,向着遥远的地平线彷徨而去。在地平线的彼岸,有着淡梦般令人憧憬的世界。

⑥秋是寂寞的,因为秋真实。秋将所有的外皮,不用的或必需的全部的外皮自行剥光,使万物赤裸裸地伫立着。说秋并不寂寞的人,那一定是愚钝麻木或厚颜无耻之徒,因为他们对脱衣裸体而立时那种奇妙的无所凭依的苦寂丝毫没有感觉。

⑦为这个落叶的——剥脱的——世界平添一层特殊情味的是淡薄而敏锐的阳光。②渐渐南倾的日脚和北方来的泠泠的微风,使阳光变得又弱又淡,但因有了极度澄净的天和大气,这日光非常锐利地直照下来,宛如于真空中一般。这毫无遮挡的光线,是如何将光和影鲜明地投射到地面上啊!看到这番情景,人们尤其深深感到了秋。落叶上的树影,田亩上的草影,原野上的鸟影,还有,即使是狭小的城镇里,那长满苔藓的庭院里屋宇的暗影,还有那映在格子门窗上的树枝的清荫,所有这一切都和明丽的日光区分得清清楚楚,人们见了会在心中涌起一丝难以名状的震颤。

⑧这震颤正是秋所具有的本来的感觉。静谧、澄净的剥脱的世界里,清晰地显现出明暗的区划,直接迫击着人们的心扉,在那赤裸的心里,也鲜明地投射着光与影。人在不知不识间,进入了凝视自己心灵的专念之中。纯的,不纯的,清澄的,污浊的,所有这一切,都毫不含糊地现出了原形。

⑨这赤裸的凝视的眼,从它自身性质来说,不是向着未来,只是回顾着本来的自己——肩负着过去的现在的姿影。自然、人、整个秋的世界,都在默默地专念于守护着自己赤裸的身姿。

⑩能够忍受这专注的沉默,并能从中尝到真味的人,只有对他们来说,秋才不是寂寞的,清苦的。这里只有清净的冥想。向着遥远的地平线彷徨而去的灵魂,满怀着原来的憧憬又回归于胸中。这劲健而清新的激情,吹拂了一切杂念,强化了自己的存在感——一种反馈于母胎的存在感。

⑾只有基于这种意义,秋才是可赞美的。那令人想起修道院的祈祷的爽净的黎明,那令人回忆着心灵的恋爱的月明之夜,都丝毫不为任何卑俗之情所玷污,原原本本为人的灵魂所收容。

1.请结合全文回答,秋具有怎样的气魄?(4分)

2.作者在写“秋”的同时,还写了“红叶”“阳光”“微风”等景物,请简要分析画线②句的作用。(5分)

3.文中第⑥段说“秋是寂寞的”,而第⑩段又说“秋才不是寂寞的”,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壹零年代:公民精神Beta版觉醒

李晓亮

时间轮渡,历史罗盘,从未止息。不觉间,新的轮回已然开启。当您听到《RAP2010:中国控》:“悟本走下神坛,老总倡导裸捐。僵尸批判社会,关了天上人间。高管学历造假,国美股东相煎。日记毁了局长,足协拖出贪官……”或许要会心一笑。不管给力与否,2010年围观期满,观众顺势进入下一单元。

壹零年即将过去,壹零年代才刚刚开始——欢迎步入壹零年代。

不妨再入时光隧道,把2010栏杆拍遍:打假斗士方舟子,单挑一群造假犯。超级丹,大满贯;三国杀,正在线。植物大战僵尸,钉子户恶斗拆迁办。巴比赴华搞夜宴,全民热衷办慈善;民航反腐、足坛打黑、全国扫黄,都很给力;李一悟本小月月,唐骏德纲周立波,皆为浮云。三令五申撤销驻京办,撤来撤去全成驻京饭店;《子弹》乱飞,《江湖》《孤儿》大战;曹操墓、日记门、叫春门、兽兽门,惨遭围观……

舟曲、玉树、王家岭,伊春空难、南平杀童案、新疆踩踏、上海大火等年度悲情,也“震”痛中国。所幸我们没被灾难击倒,没过度沉溺悲恸,而是痛定思痛,在反思与进步中补偿在灾难中所失。婆娑泪水中,我们看到民族精神的守望相助,公民精神的实质成长,让社会发展渐次成型。

中国GDP坐上全球第二把交椅,全民幸福感却并未与之匹配。一幅“不为人民服务”的锦旗,道出人民日益增长的智慧与某些官员执政水平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画着白圈的斗大“拆”字,轰鸣的醉驾飙车马达声,“恨爹不成刚”的吊诡心理,房价调控“不调不知道,一调一涨吓一跳”都是不容回避的命题。

这些都有待调整经济结构,重建行政伦理,并以更优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起坚实的民生之网,纳入每一个国民。民众幸福指数和宏观经济实体步调一致,才能和谐共振。商务部曾斥资打造30秒中国形象广告,是为助推中国软实力,其实中国早已站在舞台中央,只要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都有切实保障,就是最好的国家形象。

新世纪已走过10年。我们曾偷懒地贴过年代标签:如沉稳六零,坚毅七零,茫然八零,叛逆九零,那零零呢?或许你还没想好,而壹零年代转瞬即至。

无论贴什么标签,都不是故意神化。因为他们和你我一样,一样有彷徨犹豫,一样需勇气担当。但壹零旅程已经开启,无可逃避。只要愿意,我们可以把个人生涯和历史嬗变、时代进步融汇到一起。致力参与推动中国文明进程,那就是你的光荣之路。历经五千年古文明和三十载大变局,站在壹零年代节点上,如何成为一个“风范大国民”?

而提炼一下近年媒体的阐释,可以“公约”出如此群像:他们既拥抱物质,又体认精神,现实但有梦想,张扬个性又谦逊尽责;极富激情、创造力,又尊重既有规则和秩序;仁爱而不软弱;勇毅却深知尊重法治、和谐包容之可贵。

这也是网络时代的公民特质。围观改变中国,微博聚合的“微革命”,已让互联网开放精神渗入国人气质。壹零年代的公民精神“Beta版”也已觉醒,这样的公民群体,才当得起中国之名,才应成为壹零年代的标签。

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悟本走下神坛,老总倡导裸捐。僵尸批判社会,关了天上人间。高管学历造假,国美股东相煎。日记毁了局长,足协拖出贪官等等这些新闻事件都发生在10年度,不管给力与否,或许都使人要会心一笑。

B.新世纪已走过10年。我们曾偷懒地给四个年代的人贴过标签。但零零年、一零年都没有贴过标签。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想给10年贴上一个标签。

C.商务部曾斥资打造30秒中国形象广告,助推中国软实力,这样使中国能够站在舞台中央。

D.中国GDP坐上全球第二把交椅,但是全民幸福感并未与之匹配。还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智慧与某些官员执政水平之间的矛盾;还存在“房价调控不灵”等问题。

E.舟曲、玉树、王家岭,伊春空难、南平杀童案、新疆踩踏、上海大火等年度悲情“震”痛中国。所幸我们没被灾难击倒,经历沉溺悲恸,痛定思痛,在反思与进步中挽回了灾难中的经济损失。

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了很多尚未进入词典的网络词语,如“微博”“围观”“给力”“八卦”等等。

B.“给力”一词尚没有进入词典,根据网上流传的含义,大约有“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有劲”“使人振奋”“感到力量”等意思。

C.壹零年代的标签应该是“风范”,他们既拥抱物质,又体认精神,现实但有梦想,张扬个性又谦逊尽责;极富激情、创造力,又尊重既有规则和秩序;仁爱而不软弱;勇毅却深知尊重法治、和谐包容之可贵。

D.作者认为围观改变中国,微博聚合的“微革命”,已让互联网开放精神渗入国人气质。壹零年代的公民群体当得起中国之名,公民精神“Beta版”应成为壹零年代的标签。

3.你认为具备怎样的特质才能成为“风范大国民”呢?(4分)

4.你是“八零”还是“九零”?你同意文章给你这代人贴的标签吗?举例说说理由。(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             ,言笑晏晏。             ,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

(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陶渊明《归园田居》)

(3)             ,清泉石上流。            ,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