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父母的心思 张俊杰 ①最近公司业务繁忙,我经常被派...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父母的心思

张俊杰

最近公司业务繁忙,我经常被派到外地,很少能够在家休息。

这天刚到家,妻子就对我说:“咱爸也不知道咋回事,最近越来越糊涂了!”

我追问情况,说咋了?妻子说:“昨天他来了,送来半袋子新打下的玉米糁。我去厨房给他做饭,他在沙发上摆弄琪琪新买的遥控小汽车。结果他走后,琪琪的遥控小汽车就不见了,哪儿也找不到。”

我听完一惊,感觉不可思议。

父亲一生坎坷,吃了不少苦,直到退休也没能转正,仍是我们村小学的民办教师,工资十分低廉。但他一手拿粉笔,一手拿锄头,硬是和母亲将我们姐弟五个养大成人。如今我们都成家了,父亲也老了,年近七十,腰弯背驼。但他仍坚持亲自种田,不想成为我们的拖累。在岁月的风雨剥蚀下,父亲像一棵衰老的树,只是每到春天还努力抽出几粒新芽,开出几朵瘦弱的小花。今年春节时我回老家,在饭桌上和二弟商议不让父亲种田了,让他把田交给二弟一块种,不想却遭到了拒绝。父亲说他还能扒拉动,谁都不拖累,晚两年等扒拉不动了再说。没想到刚过半年,父亲竟然老得这么快。

见我无语,妻子又说:“今年春天你在江苏那一阵子,咱爸也来过一次,送来了半袋子面粉。他走后,琪琪那件印着喜羊羊的夹克就不见了。第二天琪琪哭着闹着要穿,我把家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我一生气还打了琪琪一巴掌。结果晚上他打来电话说,琪琪的一件衣服过年时落在家里了,问我星期天有没有时间回去拿,没有时间他就送过来。我问是印着喜羊羊那件吗,他说是。”

“我当时就怀疑他是装东西时夹带进去的,那件夹克过年回家时琪琪根本没穿回去。”妻子顿了顿又说,“他那么大年龄了,我怎么好意思让他送,星期天我只好带着琪琪回了一趟老家,为此还耽误了琪琪上书法班。”

看妻子有点生气,我笑着缓和气氛,说:“是吗?”

刚吃过晚饭,电话就响了,一看来电显示,正是父亲。

父亲一听是我很激动,问我近一段的工作状况,问我啥时候回来的。最后父亲不好意思地说,昨天他回去时不小心将琪琪的遥控小汽车错装到兜里带回去了,我要有时间要我带着琪琪回去拿。电话里他话语连贯,思维清晰,全然听不出糊涂的迹象。

明天就是周末,我也半年没回老家了,我决定带着妻子和儿子回老家看看。

一进家门,父亲很高兴,一边用手抚摸琪琪的头一边朝屋里喊:“他娘,孙子回来了!”

很快母亲腋下夹着一根拐杖出来了。我惊问原因,母亲满不在乎地说:“还不是老毛病,脚腿疼。”说完就亲热地拉住琪琪,左看右看,问他考了多少分,问他想奶奶了没。而琪琪却一边敷衍,一边左右乱瞅见缝插针地询问他的遥控小汽车。

我问母亲的情况。父亲说:“医生说是过度劳损落下的病根,老了都是这样,也没什么好办法。”

刚吃过饭,公司就打来电话,说是晚上要招待一个外地的客户,问我在哪。

父母一听公司有事,急忙为我们准备东西,又是让二弟去地里刨鲜花生、红薯,又是打枣树上的红枣,很快我们的包就比来时大了许多。

告别父母,二弟推着车送我们。我细问二弟爹娘的身体,二弟说:“咱爹倒没啥,就是咱娘最近老是做梦,一做梦就梦见琪琪,想得慌,半夜半夜地睡不着。”

我听后心头一酸,泪水在眼眶里乱撞。扭头看妻子,她和我对了一下眼光,脸很快红了。

(选自《羊城晚报》2010年01月10日)

1.请赏析文中第段画线处句子。(4分)

2.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

3.小说的题目是“父母的心思”, 你认为“父母的心思”到底是什么?这篇小说引起了你对现实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文本的内容,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年老却不服老的父亲比作虽衰老但逢春天努力开花的树,(2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已经衰老却极不服老的心理。(1分)(答出“把父亲比作树”给1分) 2.父亲是一位勤劳、心思缜密(聪明)、爱护亲人的退休民办教师。 勤劳(吃苦耐劳):他年近七十,腰弯背驼,但他仍坚持亲自种田,不想拖累亲人。 心思缜密:他通过故意拿走夹克和遥控小汽车的方法让儿孙不得不返回老家,满足了老伴看孙子的愿望。 爱护亲人:他没有过分地强迫儿孙回家,而是通过含蓄的方式照顾了儿孙的情感;我回城时还不忘为我们准备许多老家的土特产。 (概括2分,举例分析答对1点2分, 2点3分。但缺“心思缜密(聪明)”最多3分) 3.父母的心思是希望子女能够常回家看看。(1分) 这篇小说让我们看到了父母既有对子女牵肠挂肚的思念,又怕会影响子女的工作和生活的矛盾心理;而子女往往由于忙于自己的工作和小家庭的生活而忽略了老人的情感需求。(1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就如我们学生,整天埋头苦读,眼里充斥着数学公式、英语单词,对父母的体贴和牵挂冷漠待之。太多的欲求给我们带来了太大的压力,沉重的负担让我们只顾埋头赶路,却忽略了两旁美丽的风景,忽略了身边最珍贵的情感。(2分)让我们在享受父母的体谅和牵挂时,多关注和理解父母的情感需求,在获取知识、财富时,多留意和珍惜我们的亲情和友情,让我们和我们的父母家人情感更丰满,生活更幸福。(2分)(答出“父母的心思”得1分,结合文本得1分,联系自我或现实得2分,小结出自己的看法得2分。考生答案意思对即可,但看法应有辩证分析,若只答珍惜亲情扣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一般要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来理解句意,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及其表达效果即可。把父亲比作树,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一般性作用是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什么。答题时,可结合“父亲也老了,年近七十,腰弯背驼”,从前一句父亲坚持种地,后文的拒绝兄弟俩的提议,可得出父亲渐渐衰老却不服输的性格。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如第5段“父亲一生坎坷,吃了不少苦,直到退休也没能转正,仍是我们村小学的民办教师,工资十分低廉。”“父亲也老了,年近七十,腰弯背驼。但他仍坚持亲自种田,不想成为我们的拖累。”可得出父亲是一位勤劳、爱护亲人的退休民办教师。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小说内容答出“父母的心思”是什么,从父亲每次来都带走玩具或衣服之类的,然后希望我们回家去拿,我回家后,父母的开心等内容足以表明“父母的心思”。在谈现实思考时,要先结合着文意对“父母的心思”这一现象进行简介的概述,然后结合着现实生活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因为工作等原因缺少相聚等社会问题进行阐述自己的看法。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语言与文字

袁行霈

我们在广东或香港旅行时,言语不通,遇到困难,以纸笔来作“笔谈”,却是最简单的一种解决的方法。原来,不管语言的如何分歧,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在很早的时候便已寻找到一种统一的工具了,那便是“文字”的统一。在远东大陆上的这个大帝国,所以会有那么长久的统一的历史者,“文字”的统一,当为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正同每个野蛮民族之必有其语言一样,最野蛮的民族也必各有其最幼稚的文字的萌芽。语言只是诉之于听觉的,其保存,只是靠着人的记忆,其传达,只是靠着人的口说,未必能传得远,传得久,传得广,或未必能够正确无讹。但文字则不同,她是有语言所未必有之传达的正确性和久远性的。自有文字的发见,于是人类的文化才会一天天的进步;往古的文化得以传述下去,异地的文化,得以输传过来,所取用者益广,益博,于是所成就者也就愈伟大,愈光荣了。

语言和文字同为传达思想和情绪的工具。却一则诉之视官,一则诉之听官,其发展并不是同循一辙的。在那时,文字还不过是绘画的或象征的符号,其作用至为简单,只是帮助记忆而已。今日非洲及澳洲的土人们,每遣使人他适传达意志时,则用一种树枝造成的木棒,以种种样式的符号刻划于上,以备遗忘;或对方见了这棒也可以明了其意。秘鲁的土人昔尝用结绳的制度,这正与《易系传》所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的话相应。但较进步的民族,则应用到更复杂的绘画或和绘画相类似的方法,以传达或记载某意或某事。最初的文字,大都和实物是相差不远的。中国古代的象形字,如日、月、山、川、鸟、马等等,皆不过是绘画而已。埃及的象形字,像说两匹马,便是实在的绘着两匹马的。但后来,这些绘画的字形,渐渐的简单了,离开图画便一天天的远了。同时,许多抽象的观念,也能以会意的字表之,如上下等字,都是由象征文字而出来的。

但文字如果不能和语言连合的话,便永远只会是一种绘画或象征的符号而已。人类文化愈进步,于是文字不仅是实物的绘画的或象征的记录,而也是语言的代表或符号了。文字和语言的合一,一面语言渐渐的得以统一了,一面文字也更趋于复杂,滋生得更多,而同时,离象形字的状态也益远,更有许多象音、会意的字创造出来。在这种人类所特有的符号之下,千万年来,是那样精致的记录下,或传达出人类的伟大的思想与情绪!所谓文学便是用这种特创的符号记录下或传达出的人类的情思的最伟大的、最崇高的和最美丽的成就。

中国古代的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至少,在中原的民族是合一的。其他各地,还使用着不同的语言(像在春秋的时候,楚地呼“虎”为“於菟”,便是一例);至于是否有不同的文字,则不可知。我们观于秦始皇帝的屡次提到“同书文字”(《琅琊台立石》),或“书同文字”(《始皇本纪》),臣下们至以此和“车同轨”,“器械一量”同为歌功颂德之语。或当时各国所用的文字说不定竟未必是相同的(或至少是有着各种不同的书写方法)。惟就殷虚所发见的甲骨文字及殷、周诸代的铜器款识观之,又确知很早的便有一种共同的文字的存在。这种共同的文字,或其初只是占据于中原的民族之所用;后来才因了他们的势力的渐渐扩大,而流传到各地去。总之,在很早的时候,中国的文字大约便已是统一了的。惟语言,则如上文所述,在南方各地就未能统一。又,即在古代,因了语言的时代的变异,而文字则成了一成不变的固体,故中原民族所用的文字,便也渐渐的和语言不能合一。文字很早的便成了典雅的古文;而语言的流变和歧异则仍然继续存在。总有两千年以上的时间了,中央政府都在维持着“文字”的统一。

(节选自《中国文学史》,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相对于语言而言,文字能传播的范围更广,时间更长,而且不会有错误,所以古代的文化、异地的文化都可以依赖它保存、传播。

B.最初的文字和实物相差不远,如中国古代的象形字日、月、山、川等,原先都不过是绘画而已,后来才逐渐简化远离了绘画。

C.早期的文字其主要功能是帮助记忆,现在还有一些土著在派人往其它地方传达意志时用树枝造成木棒,将符号刻画在上面,以备遗忘。

D.就殷墟所发见的甲骨文字及殷、周诸代的铜器款识来看,中国古代的确很早便有一种共同的文字的存在了。

E.早期的文字具有象形性的特点,例如中国的象形字或埃及的象形字,绘画特征明显,离图画近,故而阅读起来比较容易。

2.关于“语言和文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感觉到语言不通时候,有时可以凭借文字来解决思想交流上的障碍。

B.在古代,中原地区的民族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而其它各地则还使用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字。

C.文字和语言的合一使得语言逐渐趋于统一,而文字则趋于复杂。

D.文字或许可以通过官方进行规范统一,语言的流变和歧异则未必能消除。

3.请根据文意,说说为什么“自有文字的发见,于是人类的文化才会一天天的进步”?(4分)

4.据考证,潮汕人的祖先是从中原地区逐步迁徙来的。在潮汕方言中,“食饭(吃饭)、姿娘(姑娘)、书册(书本)、厝(房、屋)、伊(他、她)”这些口语词汇在秦汉以及唐宋的古文典籍中时可见到。而在今天规范的普通话口语表达中,上述词汇已不再使用。请据文章第段的相关观点简要解释上述现象。(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           ,不能喻之于怀。             ,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2)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

(3)积雨空林烟火迟,         。漠漠水田飞白鹭,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题元十八溪居

[唐]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 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 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 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元十八:即元宗简,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居于庐山五老峰下。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1.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赏析诗歌前两联景物描写的特色。(4分)

2.赏析“影落杯中五老峰”中的“落”字。(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励精图治。丁未,上引诸卫将卒习射于显德殿庭,谕之曰:“戎狄侵盗,自古有之;患在边境少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筑苑,专习弓矢,居闲无事,则为汝师,突厥入寇,则为汝将,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于是日引数百人教射殿庭,上亲临试,中多者赏以弓、刀、帛,其将帅亦加上考。群臣多谏曰:“于律,兵刃至御在所者绞。今使卑碎之人张弓挟矢轩陛之侧,陛下亲在其间,万一有狂夫窃发,出于不,非所以重社稷也。”上皆不听,曰:“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由是人思自励,数年之间,悉为精锐。

上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让之曰:“中男壮大者,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

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以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治乎!朕过深矣!”不点中男,赐征金瓮一。                        

(选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有改动)

【注】上:指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渊次子,曾受封为秦王。上考:考核成绩列为上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已役已者,以来年为始               输:缴纳

B.上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           访:寻访

C.负官物,悉令蠲免                   逋:如果

D.万一有狂夫窃发,出于不             意:意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中男壮大者,奸民诈妄以避征役           不点中男,赐征金瓮一

B.兵刃至御在所者绞                       陛下秦王升为天子

C.上怒,召让之曰                         天下何由治乎

D.日引数百人教射殿庭                     张弓挟矢轩陛之侧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B.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C.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D.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太宗认为,忧虑的不是周边的戎狄等族的侵扰边境,而是边境稍微安宁,君主就放逸游荡,忘记战争的威胁、国家的安危。

B.唐太宗不仅亲自带领宫中将士练习射箭,而且对身边的卫士以诚相待,推心置腹,卫士自强自励,几年之间,都成为精兵强将。

C.魏征提出关中地区免收二年的租调,关外地区免除徭役一年的策略,但不久唐太宗又重发敕令,改变主意征收租调,失信于民。

D.魏征据理力争,反对征召虽健壮高大但不足十八岁的的中男,这让唐太宗很恼火;但经过沟通,征兵政令最终废止了,魏征还得了赏。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3分)

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4分)

(2)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唐太宗“励精图治”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因为它的内容不是别的,即是我们自己熟知的思维,和思维的规定。

因为它所处理的题材是抽象的感觉表象,是纯粹抽象的东西。

但这种熟知反而加重了逻辑研究的困难。

因为,我们总以为不值得费力气去研究这样熟悉的东西。

但在另一种意义下,也可以把逻辑学看作最易的科学。

在某种意义下,逻辑学可以说是最难的科学。

A⑥②⑤①③④     B②①③⑤④⑥      C⑥⑤②④①③     D②⑤①③④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