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被骗 (俄)米哈伊尔· 扎多尔诺夫 没有一辆出租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被骗

(俄)米哈伊尔· 扎多尔诺夫

没有一辆出租车肯停下来,我都快冻僵了。我甚至想,要是有车快点儿把我送回家的话,我愿意付两倍的车钱。突然,有一辆空车像从地下冒出来似的停在了我面前。我扑了过去,还没等我说要付钱,司机就从车里出来了。他打开车门后对我说:“请上车吧!您冻坏了吧?”

“什么?”我没明白,身子甚至不自主地向后闪了一下。

“我说您快上车吧,”他微微一笑说,“我把暖风打开,要是不管用,我再给您一条毯子,您把腿裹上。”

我扫了一眼这辆车,顶灯、牌照都有,是出租车啊。“我去切尔塔诺沃,那可挺远的!”我犹犹豫豫地说。

“切尔塔诺沃就切尔塔诺沃!远就远呗!”司机又温柔地一笑,“乘客要去哪儿,我们就去哪儿,走吧。”

我忐忑不安地钻进了车里。

“如果您同意的话,我们抄近路吧。”司机说。

“不用,”我一直保持着警惕,“通常怎么走就怎么走吧。”

“好,您别紧张,休息吧,”司机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咱们该怎么走就怎么走。”

我的腿渐渐暖和了。后视镜上方挂着的收音机里正在播放肖邦的乐曲,但我的心情一点儿也没轻松起来。“为什么他那么极力地劝我上他的车,现在还要走这条我不熟悉的路?”我把手提包紧紧地抱在胸前想,“我应该坐在后座上,那儿能安全点儿。我有老婆,还有一对双胞胎!”

司机首先打破了沉默:“您喜欢肖邦的哪首曲子?”

“什么?”我正胡思乱想,一时没反应过来,为了不让他发现我的窘态,我又赶紧补了一句,“我都喜欢,您呢?”

“我喜欢那首《寂静的夜》。”司机回答。

“他要把我怎么样啊?”我一听心里更害怕了,脑子迅速地转着,猜想着各种可能,“想跟我多要点儿小费?还是要干别的?”这时,司机又给我讲起了肖邦。讲到兴头上,他还说起了英语,过一会儿醒悟过来了,又改说俄语。“他怎么知道这些?”我心里想,“一个开出租车的有那么多时间读这些东西吗?肯定没有!谁有时间呢?在哪儿读的?难道是……”我的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在监狱!那儿有的是时间!就是说他是逃犯!所以他才这么热情,就是让人别怀疑他。他肯定是把真正的司机打晕、捆上、藏起来了,然后自己开车出来打劫了,抢够了钱就逃到国外去。听说,这种事经常发生。肯定是!还学了英语。他在监狱里待了肯定不止十年。我认倒霉吧!钱都给他,只要他不杀我就行了!”

“到了!”我正想得入神,司机突然笑着告诉我。

我看了看窗外,确实是到我家门口了,而计价器上显示的车费比以往少很多。“他是个惯犯!就要动手了!”想到这儿,我马上把身上所有的钱都小心翼翼地递了过去,然后就去开车门,想尽快逃出去。可车门怎么也打不开!而这时街上正好一个人也没有,就我们俩……

“先别开门”,司机温柔地说,“我还没……”

“我身上没钱了!就剩下点儿香肠了!”我喊了一句,准备用手提包自卫。

“我还没给您找钱呢。”司机打断了我的话,把多余的钱递了过来。然后他下了车,绕到我这边,打开车门说:“谢谢您!您到家了。祝您晚安!如有不周之处,请您原谅!”

我惊愕地呆立在人行道上。我被骗了!可到底怎么被骗了呢?我不知道。我正发呆时,又有一个行人朝车跑了过来,急匆匆地问:“司机,到梅德韦多克去吗?”

“您好!请上车吧!”司机走下车来,给他打开了车门。

那个人为难起来,不知如何是好,看了我一眼,但还是钻进了汽车。又有一个人“落网”了!但我的心情却随之轻松了起来。(选自《环球时报》,有删改)

  [注:米哈伊尔·扎多尔诺夫,俄罗斯讽刺作家。他的小说常常采集生活中的细节进行加工,将其以更加幽默荒诞的手法表现出来,通过简单的情节来挖掘人性当中丑恶的一面,讽刺人们思想上的弊病。]

1.小说中“我”乘坐出租车经历了一系列的情绪变化,下列句子中对“我”的心理情感及原因的分析说明,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身子甚至不自主地向后闪了一下”——司机下车来为“我”打开车门,令我吃惊,有了戒备心理。

B“我扫了一眼这辆车,顶灯、牌照都有,是出租车啊”——司机又是微笑,又要开暖风,还要给我毯子,令我放心。

C“我忐忑不安地钻进了车里……”——“我”去那么远的地方,司机没有一点为难,爽快地答应,“我”有点不安,紧张,矛盾。

D“我一听心里更害怕了,脑子迅速转着”——“我”疑心被抢劫,面对司机寒暄闲聊以使我放松,耳闻音乐《寂静的夜》,产生了过多联想,心里更加紧张。

E“我惊愕地呆立在人行道上。我被骗了!”——到达目的地了,什么事也没发生,司机礼貌周到的服务,毫无歹意的种种行为,“我”感到惊愕,觉得自己被他欺骗了。

2.文中司机出现了三次笑,请结合文本分别解释其含义?(6分)

3.“他要把我怎么样啊……只要他不杀我就行了”一节,从表现手法和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鉴赏。(6分)

4.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8分)

 

1.BE 2.第一次“微微一笑”,表示对乘客的热情。 第二次“温柔地一笑”,表达对乘客要去挺远的地方之要求的乐意接受。 第三次“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他刚才提出抄近路,给乘客带来了紧张不安,表示歉意。 (6分,每点2分) 3.表现手法:描写“我”的心理活动,以内心独白为主;自问自答,多用短句、感叹句,强化了“我”猜疑戒备的心理。 作用:渲染烘托了“我”的紧张害怕心理,对下文作了铺垫。(6分,每点3分) 4.①是“我”。(1分)小说的情节都是从“我”的角度展开的:“我”搭乘出租车回家,“我”戒备心理过重,认为司机是抢劫犯而担心自己的安全,“我”最终发现司机并无任何歹意。(5分)标题“被骗”是从“我”的角度来说的。(2分) ②是司机。(1分)作者在文中详细描写了司机载客的整个过程,司机的过分热情周到服务是“我”产生紧张不安情绪的起因。如果没有司机不同于众的言行,“我”就不会有如此强烈的被骗感觉。他用自己真诚的行动向乘客证实了自己的善良。(5分)标题“被骗”强调乘客被司机的热情周到服务引起的戒备心理所骗。(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令我放心”表述不正确,由原文“我忐忑不安地钻进了车里”“ 我一直保持着警惕,”可知,我内心并不放心。E项,“觉得自己被他欺骗了”表述不正确,从文章内容可知,是被自己的感觉和判断欺骗了,是对人的不信任感欺骗了。所以选BE。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题可要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大意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来分析其含义。第一次可联系下句“我把暖风打开,要是不管用,我再给您一条毯子,您把腿裹上。”从微笑、热情服务的角度答题;第二次可联系上句“切尔塔诺沃就切尔塔诺沃!远就远呗!”从对路远却乐意接受的角度答题;第三次笑可联系上句“好,您别紧张,休息吧,”从因他的原因造成的紧张角度分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他要把我怎么样啊……只要他不杀我就行了”是文中“我”的内心想的,故是心理描写,结合前文“我的紧张”及这句话中的“害怕”很容易得出,这段心理描写的作用应该从烘托我内心的紧张害怕角度答题,为下文的故事内容起着铺垫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开放性的探究谁是主人公的题,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谁是主人公,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小说故事内容,从标题、故事情节、主题、描述的笔墨多少等角度探究。无论选择哪一个,都不能脱离小说内容而空洞的谈。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唐代诗人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                                ”,今人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2)屈原在《离骚》中劝告楚王改变因循守旧态度的句子是“                     ,何不改乎此度也?             ,来吾道夫先路也”。

(3)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写蜀道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钟山晚步                                        晚步西园

王安石                                           范成大

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                    料峭轻寒结晚阴,飞花院落怨春深。

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                    吹开红紫还吹落,一种东风两样心

1.王“细红如雪点平沙”一句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5分)

2.两诗中“晚步”而生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全琮字子璜,吴郡钱唐人也。父柔,汉灵帝时举孝廉,补尚书郎右丞,董卓之乱,弃官归,州辟别驾从事,诏书就拜会稽都尉。孙策到吴,柔举兵先附,策表柔为丹阳都尉。  

孙权为车骑将军,以柔为长史,徙桂阳太守。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琮至,皆散用,空船而还。柔大怒,琮顿首曰:“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悬之患,故便振赡,不及启报。”柔更以奇之。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遂显名远近。后权以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使讨山越。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将关羽围樊、襄阳,琮上疏陈羽可讨之计,权时已与吕蒙阴议袭之,恐事泄,故寝琮表不答。及禽羽,权置酒公安,顾谓琮曰:“君前陈此,孤虽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於是封阳华亭侯。

黄武元年,魏以舟军大出洞口,权使吕范督诸将拒之,军营相望。敌数以轻船钞击,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顷之,敌数千人出江中,琮破之,枭其将军尹卢。

七年,权到皖,使琮与辅国将军陆逊击曹休,破之於石亭。是时丹阳、吴、会山民复为寇贼,攻没属县,权分三郡险地为东安郡,琮领太守。至,明赏罚,招诱降附,数年中,得万馀人。

嘉禾二年,督步骑五万征六安,六安民皆散走,诸将欲分兵捕之。琮曰:“夫乘危徼幸,举不百全者,非国家大体也。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可谓全哉?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如或邂逅亏损非小与其获罪琮宁以身受之不敢徼功以负国也。”

为人恭顺,善於承颜纳规,言辞未尝切迕。初,权将围珠崖及夷州,皆先问琮,琮曰:“以圣朝之威,何向而不克?然殊方异域,隔绝障海,水土气毒,自古有之,兵入民出,必生疾病,转相污染,往者惧不能反,所获何可多致?猥亏江岸之兵,以冀万一之利,愚臣犹所不安。”权不听。军行经岁,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权深悔之。后言次及之,琮对曰:“当是时,群臣有不谏者,臣以为不忠。” 

琮既亲重,宗族子弟并蒙宠贵,赐累千金,然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

《吴书》:“初,琮为将甚勇决,当敌临难,奋不顾身。及作督帅,养威持重,每御军,常任计策,不营小利。” (节选自《三国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故便     振:救济         B 权时已与吕蒙议袭之  阴:暗中

C 琮表不答   寝:休息        D 言辞未尝切      迕:抵触,违反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如或邂逅亏损/非小/与其获罪琮/宁以身受之/不敢徼功以负国也。

B 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如或邂逅/亏损非小/与其获罪琮/宁以身受之/不敢徼功以负国也。

C 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如或邂逅亏损/非小/与其获罪/琮宁以身受之/不敢徼功以负国也。

D 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如或邂逅/亏损非小/与其获罪/琮宁以身受之/不敢徼功以负国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孙策初到吴地,全琮的父亲率先归附,孙策表封其为丹阳都尉。孙权做车骑将军时,任命全柔为长史,后调任桂阳太守。

B 刘备率领关羽的人马包围襄阳樊城,全琮首倡偷袭之策,当即为孙权所采纳赞赏,事成之后又在宴会上加以表彰。

C 全琮统率军队征讨六安时,不主张冒险侥幸,反对其他将领提出的分兵抓捕百姓的策略,认为不是维护国家大局的行为。

D 孙权将要攻打珠崖与夷洲,全琮认为该处地僻,士卒征讨,易染疾病,反对出征,孙权却未听从,但一年后后悔不已。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5分)

(2)敌数以轻船钞击,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孔丘有的时候用“仁”规定“礼”,有的时候用“礼”规定“仁”。这是因为在他的思想中,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是“仁”和“礼”的统一。“仁”是属于个人的自由,“礼”是属于社会的约束;“仁”是属于自然的礼物,“礼”是属于人为的艺术。自然的礼物和人为的艺术是对立的。对立必然相反,相反就是矛盾。但是相反而又相成,矛盾而又统一。没有真情实感为内容的“礼”,就是一个空架子,严格地说,就不成其为“礼”。没有’礼”的节制的真情实感,严格地说,也不成其为“仁”。所以真正的“礼”,必包含有“仁”;完全的“仁”,也必包含有“礼”。这就是两个对立面的互相渗透。所以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就是“礼”和“仁”的统一。一个完全的人格,就是这个统一的体现。

孔丘有许多赞美完全人格的话,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君子。”质是素材,文是加工。真性情、真情实感,是属于前者,“礼”是属于后者,二者都不能偏胜。如果有所偏胜,那就破坏了统一。具体地说,只有真性情、真情实感,而又能合“礼”地流露出来,这就是文、质的统一。这样的人,才是“君子”。

孔丘虽然把“仁”和“礼”并称,但是就一个完全的人格说,“仁”还是比较根本的。“子夏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在这一段记载里,主要的一句话是“礼后乎”。“后”于什么呢?就是后于“仁”。子夏悟到“礼后”,人必须有真性情、真情实感才可以行“礼”。“仁”先“礼”后, 孔丘对于子夏的这一理解,大加赞赏。

“仁者,人也。”这句话确实说明了一个很深奥的道理。《中庸》里说,“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这几句话,就是“仁者,人也”的注解。“仁”是“修身”所要达到的最高标准。仁的主要内容是“爱”。这个爱是从亲子之爱扩充出来的。所以“为仁”必须从事亲开始,也就是说,“修身”必须从“事亲”开始。要想把“事亲”做到完全的地步,那就必须先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就叫“知人”。这个“知人”是对人之所以为人这个道理的理解和体会。人之所以为人是和“天”连在一起的。所以要想对“人”有所了解和体会,不可以对于“天”没有了解和体会。这就是“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孔子的“知人”,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反思。由这种反思而了解、体会到人之所以为人的总的特点——“仁”。

孔丘往往把“仁”作为人的完全人格的代名词,有完全人格的人,他称为“仁人”。他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又说:“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丘在这些话中所说的“仁”,就是完全人格的意思。

孔丘告诉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对别人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丘的中心思想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仁”是他的中心思想。

                                (节选自《孔子对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论完全人格》)

1.下列关于“仁”与“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孔子认为,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是“仁”和“礼”的统一,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有时用“仁”规定“礼”,有时用“礼”规定“仁”。

B “仁”是属于个人的自由,“礼”是属于社会的约束;“礼”是属于自然的礼物,“仁”是属于人为的艺术。二者矛盾而又统一。

C “礼”应该以真情实感为内容,否则就难成为真正的“礼”;真情实感应该有’礼”的节制,否则,也难成为真正的“仁”。

D 真正的“礼”,必包含有“仁”;完全的“仁”,也必包含有“礼”——两个对立面的互相渗透,是形成完全的道德品质的前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完全人格,要求具有真性情、真情实感,又能合“礼”地流露出来,达到“文”与“质”的统一。

B“质”“文”任何一方的偏胜,都会破坏二者的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处于“野”与“史”层次的人,算不上君子。

C 孔子将“仁”与“礼”并称,可是,他听到子夏关于“仁先礼后”的理解后大加赞赏,说明他认识到自己原来的提法是错误的。

D 孔子强调“仁”和“礼”二者统一性的同时,认为在完全人格方面,“仁”更为重要一些,因此,他对子夏“礼后乎”理解大加赞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仁”是“修身”所要达到的最高标准,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中庸》认为修身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即事亲、知人、知天。

B “仁”的主要内容是“爱”,这个“爱”是从亲子之爱扩充出来的,因此,“修身”不可以不事亲,“事亲”是’为仁”的体现。

C 把“事亲”做到完全的地步,是“知人”的前提,“知人”是对人之所以为人这个道理的理解和体会,“知人”才能善任。

D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两句话,表现了孔子对“仁”这种完全人格的倡导与追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分)   

一名年轻人到一家快餐店打工,老板安排他专门擦桌子,他回家向父亲抱怨:“我的理想是做老板,不是擦桌子。”父亲教育他:“桌子都擦不好,还能做老板?”之后,他每次擦桌子都要准备5条毛巾,依次擦五遍,而且每次都顺着同一个方向擦,为的是不让毛巾重复污染桌面。后来,他创立了自己的餐饮公司——麦当劳,他叫克洛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