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①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

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回答。(每小题不超过10个字)

(1)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德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历史学教授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要注意积累材料(2分) (2)积累要长期坚持(2分) (3)要积累有价值的材料(2分) (4)要多积、广积材料(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归纳概括观点异同的能力,通读材料,可见他们都强调积累材料,但侧重点各有不同,鲁迅强调积累的态度,歌德强调积累的内容,而教授则强调积累的方法。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概括出幸福指数的三个要素。(每点不超过6个字)(5分)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要让人们不断增强幸福感,必须坚持发展,使财富更加丰饶充盈。人在社会中只有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不受歧视,才会感到幸福。如果心理失衡,即使自己的经济收入比过去多,但看到在同样付出的情况下别人却拿得更多,也会感到不快乐。一个基本生活不愁的人,由于对钱财没有贪欲就会知足常乐;而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将幸福完全物质化,在钱财上总觉得比上不足,内心就会长戚戚。

要素一:__________       要素二:__________       要素三: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谢有顺:心若嘈杂,在哪儿都不能安静

广州很大,而谢有顺很闲。

他2001年出道时因“当代中国最年轻的文学批评家”的身份声名鹊起;他强调写作中的精神追问,认为文学写作最重要的是精神维度;多年来,他集学者与传媒人于一身,2010年被世界经济组织达沃斯论坛评选为“全球青年领袖”。

“仅此而已”,“足够了”,“没有过高的期许”……这些都是谢有顺的口头禅。对生活要求不高的谢有顺谈起自己理想的生活与理想的居所:“有一个大书房、一个小茶室、一个不会灰尘满天的阳台。书房可以放三墙壁的书,一张写字的大书案,天气不热时,可以在阳台看书读报。仅此而已。”个人的空间要求不多,他认为,一个人不必寻找专门的空间“放空”自己。“心若嘈杂,在哪儿都不能安静。不必对生活有过高的期许,什么样的环境,做什么样的期许和自我定位。”谢有顺的理想生活要求不高,实现却不易,寻常人没有那么放松的心境。对生活本质的认识,如同对喝茶的理解一样,他认为茶叶毕竟是一种树叶,是每年都会产出的自然之物,过分渲染茶叶的奢侈价值,反而忘记了喝茶的本质。

谢有顺是70 后,有一段物质生活贫瘠的童年。尽管物质匮乏,但家乡小山村山清水秀,在他心里张扬着一种自然质朴的生命力。童年的他,喜欢打开大门,走入广袤的大自然。如今,对于过分丰富的物质环境,谢有顺有某种天然的抗拒。过去的一年,谢有顺的微信朋友圈忠实地记录他的生活:喝茶、写字、会友、讲课、开讲座、在广州郊区建工作室,在老家建房……他外表现代,内心还是个古人。

对于生活的理解,谢有顺更多地是立足精神层面思考。他认为,工作和生活是一个有机体,很难说有怎样的比例分配。严格意义上说,工作也是一种生活,就像活着本身也就是运动一样。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要从中找到乐趣,一个人才可以持续下去。这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的外在体现,是一个人的“人品观”。有人说中国没有贵族,其实和西方的贵族精神相对的,应该是中国人身上所体现出一种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我们称之为“君子人格”。

谢有顺身上体现出的这种“君子人格”其实与他的家庭成长环境有关。他出生一个客家乡村,故乡是一个重读书、重礼仪、重声名,有非常浓厚的家族乡土文化的地方。谢有顺家里兄弟姐妹众多,但父亲从未放松对子女的教育。谢有顺清晰记得自己家中堂挂的对联。永远是“兄弟和其中自乐,子孙贤此外何求”,每年父亲都用红纸重写一遍。在自家的门楼墙壁上也总是“教严成德”和“为善最乐”这两句话。前者是关乎小孩的培养,后者是关乎一个人如何立世,“这应该是我们家的家训、家风吧。”

两年前,谢有顺有了孩子,他对孩子的未来没有过多的期许。他说,最希望孩子具备的品质是善良、诚实、大度、勇敢、有同情心。如果说要给孩子树立一定的财富观,无非是取之有道,用只有方。钱财来得干净,用得得体。

(节选自2014 年5 月《新周刊》418 期,有删改)

1.如何理解“他外表现代,内心还是个古人”这句话?(6分)

2.简析“广州很大,而谢有顺很闲。”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6 分)

3.以谢有顺为例,请分析文中“君子人格”的内涵以及与“家风”的关系。(6 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1分)

走眼

王伟锋

老街两边,一溜儿开有十多家古玩店。“珍宝斋”的门店在老街的最里面。老板姓赵,做这一行已经有20多年了。赵老板内行,眼力好。据说,好东西只要打他眼前一过,没有看走眼的。

一次,老街有家店收了一件钧瓷,吃不准货色。半条街的人都看过了,但谁也不敢拍板下结论。店主亲自出马,恭恭敬敬地请赵老板赏脸,过去给看一眼。赵老板热心,当即过去,反复把玩了,淡淡地说:“收着。”

店主心中一喜,禁不住颤声问:“能收?”

赵老板朗声道:“能收!”后来,那件钧瓷出手,价钱竟然翻了10倍。自此,赵老板名声日隆。

但是,新近开张的“云芳斋”的李老板却偏不信这个邪。李老板的店原本开在省城,不知怎么一时兴起,在小镇开了一家分店。他初来乍到,想干一件露脸的事,好在老街尽快站稳脚跟。

这天,“珍宝斋”来了个外乡人。看打扮,像是落难之人。一进店,那人便掏出一个精巧的盒子,说盘缠儿不够了,身上有块玉,想换俩钱花。伙计打开盒子,一看,心里一惊,赶忙一溜小跑,把正在后院竹椅上闭目养神的赵老板请了过来。

赵老板拿过那盒子,看了一下玉,又盖上盒子,端详良久,问卖家:“想淘换多少钱?”

卖家说:“少说也得这个数。”说着,伸出五根手指。

赵老板不语,站起身来,踱了几步,站定,对着卖家伸出了三根手指。

卖家摇摇头,固执地伸出五根手指,神色凝重地说:“这可是家传的宝贝,低于这个数,免谈。”

“收了。给客人添茶。”赵老板微微皱了皱眉头,不动声色地吩咐道。客人走后,赵老板拿了盒子,低声嘱咐了伙计几句,然后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回后院品茶去了。

卖家出了古玩街,在镇上拐了几个弯,又勾回头,一闪身进了“云芳斋”的后院。伙计远远地看得仔细,回来向赵老板汇报。赵老板低头沉思良久,叹了口气,说:“这个李老板,不怎么地道啊!”

隔天,李老板和街上的几个店主来到“珍宝斋”,进门便嚷:“听说贵店新近收了件好东西,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

赵老板拱手道:“小玩意儿而已,不值一提。”见赵老板不肯拿出玉,李老板暗自得意,忍不住大声嚷嚷:““赵老板,您不让我们开眼,莫非您这一次走了眼,收了个扔货?”

赵老板干咳一下,默不作声。李老板愈发得意起来:“呵呵,想不到,老街赫赫有名的赵老板,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这可关系到“珍宝斋”的声誉,连伙计都急了,赵老板依旧笑而不答。

李老板恣意取笑一番之后,领着一群人得意洋洋而去。伙计实在忍不住了,说:“老板,您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啊?莫非咱们真的着了人家的道,收了个赝品?”

赵老板粲然一笑,说:“玉的确不怎么样,但盒子实实在在是个好东西。上等的古檀香木,名家雕刻的纹饰。你说,究竟是谁走眼了?”伙计明白过来,心里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不解地问:“既然如此,你为何不说,羞辱李老板一番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赵老板长叹一声,说:“都在这个圈子里混饭吃,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一个月后,“珍宝斋”做成了一笔买卖,一个雕工精良的古檀香木盒子卖了个好价钱,整条老街都轰动了。

不久,老街的人发现,“云芳斋”的牌子在夜里悄悄摘掉了,店面转给了一个本地人。

1.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神态,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3分)

2.“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3.小说结尾处,李老板为什么会悄悄摘牌走人?(3分)

4.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6分)

5.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①

韦庄②

满耳笙歌满眼花,   满楼珠翠胜吴娃③。

因知海上神仙窟,   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   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④散, 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①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厅。②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③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④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1.全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2.沈德潜评此诗颔联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请你结合沈德潜的评价对颔联作简要赏析。 (3分)

                                                                          

3.试分析尾联“愁”的具体内容?(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5分)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廉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谕旨免。(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注】①戆:鲁莽。②煦妪:温暖,暖和。③廉:查访。④申牍:申述的文书。⑤鞫:审。⑥计典:指古代对官吏三年政绩进行考核的大计之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旧设士舍,其出入       制:限制

B.权量,定法度            一:统一

C.卒定谳,罪如律         论:议论

D.不检验失实,会赦免      坐:犯了……罪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5分)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②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薄伏武臣  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气豁除  ⑥疏以入告,竟获谕旨免焉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陶元淳于康熙年间考中进士,因廷对不为阅卷者喜欢,所以被置于二甲之中。

B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多。

C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代理崖州事务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让琼州总兵“会讯”。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D陶元淳厉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3分)

 

(2)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3分)

 

(3)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