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采 莲 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曲二首(其一)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飐风:在风中颤动       搔头:指簪子 

    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芙蓉:即荷花

1.白居易与          (人名)世称“元白”,发起“         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分)

2.两首《采莲曲》都塑造了可爱的采莲少女形象,试分析两诗采莲女形象的差别。(4分)

 

3.结合诗句简析两首诗塑造形象艺术手法的有何不同。(4分)

 

 

1.(2分)元稹 新乐府(每点1分) 2.(4分)白诗中少女腼腆羞涩、多情纯真。王诗中少女青春美丽、活泼欢乐。 评分建议:每小点1分,白诗少女形象答出“羞涩”“害羞”1分,答出“多情”之类1分。王诗少女形象答出“美丽”“娇艳”之类1分,答出“活泼”“开朗”“欢乐”“充满活力”1分) 3.(4分)白居易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以欲语而笑、搔头落水两个细节的描写,刻画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王昌龄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罗裙比作荷叶,采莲女比作娇嫩的莲花,人花相互照映,难以分辨,表现采莲女的青春娇艳。 评分建议:每点2分,手法1分,结合诗句解说1分。白诗要答出细节描写或神态动作描写,王诗答出“比喻”或“衬托”皆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在中唐诗坛影响很大。但在主题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鲜明等方面,元稍逊于白。对元白的评价,历来有扬有抑。扬者始自张为,抑者始自杜牧。 考点:识记中国古代重要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A级。 2. 试题分析:《采莲曲》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飞梭,画面充满了动感。后两句转入人物描写,采莲姑娘遇到自己的情郎,正想说话却又怕人笑话而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大胆含羞带笑的鲜亮形象宛如就在我们眼前。王诗,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白诗,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飞梭,画面充满了动感。后两句转入人物描写,采莲姑娘遇到自己的情郎,正想说话却又怕人笑话而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王诗前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芋老人传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注:周容,明清之际文学家,有民族气节,明亡后,一度为僧,康熙时拒应博学鸿词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生甲第为相国                    用:任用

B.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人也。      移:改变

C.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          廉干:廉洁而有才能

D.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           谢:谢罪、道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衣湿袖单,影益瘦。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B.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      屈平疾王听不聪也。

C.及为吏,污贿不饬罢。              遂自投汨罗死。

D.就其不忘一芋                       泥而不滓者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书生在饥饿时饱食芋老人之芋,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是入情入理的致谢语,也为第二段写他为相国后再次食芋埋下了伏笔。

B.书生成为相国后先后说“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和“何向者之香而甘也!”首句是相国认为厨者所进之芋,味道不及芋老人的;后一句,是相国感觉现在所食之芋不及过去的。表达的侧重点不同。

C.芋老人列举了富而弃妻、贵而绝交、为吏而背学、为官而失节等四个“以今日而忘其昔日”的例子,作者着力鞭挞最后一种情况,充分表现出亡国遗民对卖国士大夫的愤怒和鄙夷。

D.芋老人身处微贱,而出言发语惊世骇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常有这样的形象。作者常常用以表现下层人民的智慧、道德和精神力量,并与达官贵人形成对比。本文中芋老人就和忘本的相国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对平步青云的相国的批判是尖锐的。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5分)

 

(2) 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5分)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3分)

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

树叶掬起温润的阳光,向你展示森林的生机;

 

 

 

查看答案

下列诗句中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3分)

A.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B.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C.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D.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没有谁可以活在社会舆论的真空里,“贫二代”如此,“拼二代”亦如此,“富二代”更不例外。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误解与偏见。                           ,只是,“富二代”的代言人在为这个群体正名的时候,                  。“富二代”其实没那么脆弱,也不该如此敏感。

试图改变社会舆论对“富二代”的看法是必要的

客观地为“富二代”正名也无可厚非

只不过社会舆论给予前两者的多是支持和鼓励

对于“富二代”多是批评与鞭策

实在没必要把普通的社会舆论升级到“歧视”的地步

A.②③①⑤④  B.③④②①⑤   C.③④①②⑤    D.③①②④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2008年初,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袭击了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中央军委临危授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全力以赴,投入抗灾救灾战斗,谱写了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新篇章。

B. 这两家公司的地位和实力不相上下,在商界形成鼎足而立之势。

C. 这场球赛竞争激烈,双方久战不下,终场握手言和,缔结城下之盟

D.当年他独创深圳,身无长物,是凭借过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才创下这份家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