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有人说,痛了,就直接...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有人说,痛了,就直接说出来,这是本能;又有人说,痛而不言,体现了人性的坚强;还有人说,痛而善言,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弓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痛而善言 生而在世,痛苦在所难免。痛苦不会有人去强求,除非他是一个受虐狂,于是尘世中的我们,总在孜孜不倦地去寻找避免痛苦的灵丹妙药,但是,痛苦需要回避吗? 痛感,是我们的一种生理本能。 正如刘德华歌里所唱:“男人,哭吧,哭吧,哭吧,不是罪。”同样,痛感并不是一个需要隐瞒的生理反应。痛了,就直接说出来,无需遮掩,这是排解、宣泄内心痛苦的一种方式。 看到北京的古城墙被一片一片地推倒,梁思成痛啊,他大声说:“拆掉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这是对漠视传统、文化的切肤之痛;面对那冷漠的18路人,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心里也痛啊,这是对冷漠横行、良知缺失的社会的痛苦呐喊;回顾那不堪回首的百年屈辱史,我们依然心痛不已,这是勿忘历史的警醒之痛。 因为痛,所以伤心,因为痛,所以呐喊,因为痛,所以警醒。因此,痛了,就大声地说出来吧!无需回避。 痛了,不仅要说出来,更要痛而善言。一个只会痛苦,只会悲伤的人容易被痛苦笼罩,难免会郁郁寡欢,甚至痛不欲生;一个只会展示伤痛,而不会疗治的社会也只能被阴霾笼罩,而看不到阳光。 于是我们看到鲁迅面对国人麻木的灵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为有一个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内心的痛楚可想知道。痛了,他不仅大声说出来,而且还用他手中的笔,用一篇篇振聋发聩的文章,把社会、人性的伤疤一个个揭示出来,“以引起疗伤的注意”。于是我们也看到,当“老人跌倒无人搀扶”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的时候,我们心痛不已,痛感道德的滑坡,良知的缺失,更掀起了全民大讨论,呼吁更多的“正能量”,用“最美”去照耀那阴暗的角落。 痛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正视内心的痛苦,可悲的是我们不能把痛苦转变成奋进前行的力量。痛而不伤,痛而善言,痛而能改,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朋友们,当有人问“你幸福吗?”,你大可不必隐藏内心的痛苦,而大声地说“我很痛苦”,因为痛苦未必就是伤心欲绝,而可能是对个人的反思,对社会的担当。痛了,铭记了,表达了,思考了,这样的痛有可能是个人提升,社会进步的起点。 【解析】 试题分析: (一)审题 1.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 说明痛的普遍性与现实性。现实生活中,痛客观存在,既然是客观存在,也就难以避免,因此,如何面对种种的痛才是思考的重点,由此也引出了如何面对痛的三种言论。看到痛的客观存在,更要思考痛的不同层次。“种种的痛”,说明痛是有不同类型、层次的。有个人学习、生活、工作产生的痛,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阵痛,有国家民族历史和现实中的痛。对痛的不同理解,反映了考生思维的深浅,视野的大小。 2.有人说,痛了,就直接说出来,这是本能。 在承认痛的客观性的基础上,提供面对痛的一种途径,那就是直接说出来。应该说这是我们面对痛的普遍做法,几乎是条件反射式的,是一种动物本能。本能是一个中性词,无所谓褒贬。正如“有了快感你就喊”,同样“有了痛感你就说”。这样的本能反应往往是释放痛感、宣泄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正如伤心的人哭过了会平静,郁闷的人倾诉了会平和。因此,“痛了,就直接说出来,”有其可取之处。 3.又有人说,痛而不言,体现了人性的坚强。 “痛而不言”和“痛了,就直接说出来”形成对比,“痛而不言”就是指有痛感,但是不说出来,而是自己一人承担、解决,这样的做法体现了人性的坚强。痛有可能是外在施加,也有可能是内在产生,但不管是外在施加还是内在产生,面对痛的始终是自己,因此问题的解决还是依靠自已。痛了,不唉声叹气,不怨天尤人,不愤愤不平,不自暴自弃,而是坚强地面对,这种做法有其合理性。但同时也要看到,一味地痛而不言,未必就见得是一个积极的方法。长久地痛而不言,会让人对痛感麻木、灵魂僵化,以致最终屈服于现实压迫,逆来顺受。如何辩证地看待“痛而不言”,体现考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4.还有人说,痛而善言,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这句话既和第三句形成对比,又对第二句进行补充,不仅要说出来,而且还要善言,善于去说,表达痛苦,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对这句话的理解,重点在于何为“善言”,同时这种“善言”应是一种智慧。而“善言”二字,则为考生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言既可以理解为言语,也可理解为文字,更可理解为行为,因为肢体语言也是言的一种,一连串的肢体语言整合在一起,就是行动了。因此,面对痛为何要善言,善言如何体现,应是考生思考的重点。 (二)参考立意 通过逐则分析材料,对比解读后,我们对题目形成这样的认识:人生在世,痛是客观存在的,无需逃避,而应面对。面对痛有不同的做法,一是直接说出来,释放痛感,宣泄情绪;二是痛而不言,坚强面对,但对于痛也不能麻木,甚至逆来顺受;三是痛而善言,恰当地用言语、文字、行动表达痛感,既不麻木于痛,也不鲁莽冲动,而是善言。同时,考生要想写出一篇立意深远、思想深刻的文章,还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仅仅罗列人生中的种种痛,而应写出对痛的思考以及面对痛的做法,二是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之痛,而应延伸至对社会阵痛、国家民族历史现实之痛的认识与思考。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节目收视下滑:期待建设性互动

《百家讲坛》收视率已被挤出央视科教频道的十名之外,舆论普遍不太乐观,认为这个影响很大的节目进入了“衰退期”。

①仁者:《百家讲坛}的起落是不是说明学术通俗娱乐化可能行不道的?

梁永安(文化学专家):我觉得现在下这种判断还为时尚早。一档节目起起落落很正常,社会的焦点总是在不断转移,比如当前的股市楼市、金融风暴等问题,一时之间,社会对历史文化的关注有所减弱也算正常。

何况《百家讲坛》原来的定位就不是学术,也就谈不上什么学术通俗化。准确来说,它应该属于文化传播平台,而不是学术研究的专业空间。最明显的特征是:演讲者并不提供自己独特的材料发现或者体系构建。比如于丹就很聪明,声明自己是在学术的“墙外”讲《论语》,与真正的经学研究区隔开来,阐发自己的感受。舆论以为她对学术话语有所威胁,其实完全没有,学术自有学术的一套研究体系、学理化的表达方式。

②记者:那么您认为《百家讲坛》陷入低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梁永安:我想它可能面临困顿期的内容资源的转型。《百家讲坛》的听众,主要是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他们对三国、《论语}等历史本来就很感兴趣,而新一代人却未必买帐,且不说新一代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仅仅是新一代的彷徨迷茫和生存焦虑,目前就很少有主流文化节目能够切中。所以《百家讲坛》能否在当代全球景观下,开掘新的内容资源,在年轻人的心呆引起共鸣,是节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③记者:或许文化传播类节目本就不用追求轰动效应,默默把“高端路线”坚持下去,才是常态?   

梁永安:那倒未必。国外的文化节目,持续走红几十年的不在少数。比如美国的脱口秀、BBC的历史专题等。这些节目也经历过低谷,只是当观众耳熟能详到自己都能掰的时候,节目完成了自我升级,让人重新获得惊喜,也就重新赢得了观众。《百家讲坛》中即使被称为“心灵鸡汤”的于丹说《论语》,往往也是采取简化问题的方式讲解,似乎如此一来,生活的困顿一下子就很容易想通,其实这并不顶用。只有首先将事件的复杂本相清晰地传达给观众,观众才能从历史中相互对照,吸取智慧,让历史焕发出高度的启示性,这样的讲述,才能切中当代青年人真实的生命状态,才会有持续的社会影响力。

④记者:换句话说,您不认为《百家讲坛》陷入低谷是社会的理性回归,反而是一种遗憾?

梁永安:是的。类似的文化栏目很有必要。我们对传统的重新体会和表达做得太少,《百家讲坛》仅仅是个起步。我们的现代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这方面太需要有人寻找新的资源和角度重述。《百家讲坛》这样的文化样式刚刚萌芽,有待成长。与其批评,不如抱着建设性的态度。

⑤记者:其实不只是对《百家讲坛》,只要对一种文化现象不满,抱怨远甚于建设,已经成为舆论的习惯心态。

梁永安:世界知名栏目之所以能几十年办下来,是因为它们的受众不是简单的受众,会主动介入,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让节目不断调整完善。而我们一些受众并不主动参与,只被动等待,一旦不满,也不抱着建设心态让它更受欢迎,反而是诉诸抱怨来获得心理满足。

眼下,各种文化观点几乎都能找到依据,其实也就是找不到绝对的依据,只能做出自己的相对判断。人们已经习惯拿有用有效去判断,而不是生命所依附的价值去理解,所以很多文化产品带有消费特性,一旦不合口味,人们马上就会抛弃。就算它本身有珍贵的潜力可挖掘,也不觉得珍贵。这其实并不理性。如果受众不积极参与良性互动,任何文化都将失去内在更新的能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专家梁永安认为《百家讲坛》收视率下滑的原因有哪些?(6分)

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文化传播“高端路线”的具体含义。(6分)   

3.依据梁永安观点,文化节目如何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持续的社会影响力”?请从节目举办方和受众方两个方面具体回答。(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陶纯

(1)那是一座6积不大的街心公园,栽种着一些随处可见的树木和花苹,园子中间矗立着一尊大理石雕塑,是一个手擎和平鸽的女人,有几张石凳散置在树下和甬道边。

(2)二十年前,这里并没有这个街心公园。刘汉泰清清楚楚地记得,二十年前,这里是一片杂乱的居民区,道路狭窄,污水四溢,路灯很少有亮的时候。二十年后,这里却大变样了,周围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宽阔的道路中间,这座绿意盎然的街心公园十分醒目。

(3)刘汉泰每天都路过这里。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他常常见到那张熟悉的面孔。起初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后来终于辨别出来了,那个久久枯坐在一张石凳上闭目养神的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差点置他于死地的刑警老马。

(4)二十年前,刘汉泰是个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人物,他既偷且抢,屡屡得手,本地好几桩有名的案子都与他有关。相当长的时间里,公安局拿他毫无办法。即便是黑道中人十分惧怕的刑警老马,也是奈何他不得,他像一条狡猾的章鱼,数次从老马的枪口下滑脱。

(5)但最终,他还是栽在了老马手里。   

(6)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他席卷了一家小商店,快速逃离,逃到这片杂乱无章的地方来。他正陶醉在又一次得手的喜悦中时,老马却从一条小巷子斜刺里杀出来,挡住了他的去路,他心说“不好”,扭头就跑,老马跑得比他还快,不一会儿就追上了他。他当然不甘心束手就擒,见没有退路,他凶相毕露,突然掏出腰间的牛耳尖刀,猛地刺向老马。老马闷哑地叫了一声,倒在地上。但是,他仍然没有逃脱——在他跑出几米远时,老马手中的枪响了,他觉得左腿一软,瘫倒在地。

(7)乃后来,他被判处死缓,由于他在狱中表现尚可,死神才没有降临在他的头上。

(8)春天里,他服刑期满,每天蹬着三轮车,到这座街心花园前面不远处的一家集贸市场摆摊卖海产品。挣了些钱后,就在市场边租了两间房,开了个海产品公司,专门倒腾海货,生意居然很红火。因此,他对如今的生活很满意。既然不担风险又能挣到票子,也就用不着再去偷再去抢了。

(9)秋末的一个傍晚,他打的离开公司回家。由于刚刚做成一笔生意,狠狠赚了一家伙,他的心情格外舒畅。路过那座黄叶飘舞的街心花园时,他又看到了那张熟悉的面孔。于是他大声吩咐司机停车。

(10)对于这位曾经给过他致命一击的刑警老马。刘汉泰是不会忘记的。时至今日,他左腿上的那个枪眼还赫然在目,并且走起路来一玻一玻的,老马留给他的纪念一辈子都抹不掉了。老马微眯着眼,枯坐在大理石像不远处的一张石凳上,双手撑着一根拐杖。园子里除了几个刚放学归来在此玩耍的孩子外,没有别的人。

(11)刘汉泰估计老马也就是六十出头,但看上去却要苍老得多。老马满脸刀刻般的皱纹,呼吸声像一架老式风箱发出的声音,站在五米之外的刘汉泰听得清清楚楚。没出来时,刘汉泰常常听到那些栽在老马手下的弟兄扬言,出狱后要找老马算总账。他也曾有过这种隐秘的念头。

(12)但现在.刘汉春抽动着嘴角,无声地笑了。现在,他刘汉泰不是过得好好的吗?而老马,那个身手敏捷得像一只豹子,黑道中人畏之如虎的刑警老马,已经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刘汉泰开心极了。

(13)刘汉泰以为老马睡着了,仔细看时,却发现老马微眯着的眼睛里,依然有光线漏出,在他身上萦绕。他的笑容随即凝固在嘴角,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刘汉泰问,你……你还认识我吗?老马一动不动,喘着粗气说,很多人像你这样问我,太多了,我记不清了。

(14)刘汉泰挽起裤脚,露出左腿上那个醒目的疤痕。老马摇摇头,说腿上吃过我枪子儿的人太多了,我记不清了。刘汉泰报出家门,老马眼睛一亮,表示想起来了。然后,他松开拐杖,掀起衣衫,指着左肺部的一条刀疤说,这是你给我留下的,再往这偏一点点,我就没命了。刘汉泰愣怔着,他看到老马身上有许多疤痕,各种形状的疤痕。老马又说,你那个疤不算啥,我身上有十一处,不信,你过来数数。

(15)刘汉泰只觉得眼花缭乱。他听到老马又咕哝道,要是每次我枪口再往上抬半寸,很多人脑壳就碎了,你也是。老马闭上眼睛,边说边抬起右手,食指做了个搂枪机的动作。

(16)在夕阳的余晖里,刘汉泰突然感到眼睛一阵眩晕,仿佛他的脑壳真的被老马击碎了。

                                  (选自《60年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小说第一段对街心公园的描写有何作用?(4分)

2.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4分)

(1)但现在,刘汉泰抽动着嘴角,无声地笑了。   

(2)刘汉泰突然感到眼睛一阵眩晕,仿佛他的脑壳真的被老马击碎了   

3.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匠心独运,特点鲜明,请简要分析其结构特点。(6分)

4.小说标题“痕”意蕴丰富,试作探究。(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蒹葭萋萋,                  。(《诗经·蒹葭》)   

(3)扈江离与辟芷兮,                  。(屈原《离骚》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5)                  ,此时无声胜有声。(自居易《琵琶行》)

(6)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中庸》)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孟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秋日怀弟

生涯怜汝自樵苏②,时序惊心尚道途。

别后几年儿女大,望中千里弟兄孤。

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残灯梦有无。

遥想故园挥涕泪,况闻寒雁下江湖。

[注]①谢榛: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②樵苏:打柴砍草,代指日常生活。

1.诗的颔联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弟兄孤”之情感的?(4分)

2.颈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着怎样的效果?(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信陵君救赵论

(明)唐顺之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平?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余以为信陵之白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选自《古文观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夫强秦之暴          亟:急切

B窃魏之符以魏之患      纾:解除   

C余所                诛:铲除

D曷若见魏王而之救赵    说:劝说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未有岌岌此者也    其势弱

B余所诛,信陵君之心也    为国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使祸不在赵,在他国    秦以城求璧赵不许

D幸姬,外则邻国   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3.作者认为信陵君有哪些“罪”?细读后两节,回答。(可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3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3分)

  (2)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3分)

  (3)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