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70分) 美国布朗克斯的一名公共汽车司机开走了他...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70分)

美国布朗克斯的一名公共汽车司机开走了他的空车,直至好几天后才在佛罗里达被警察抓获。他解释说,由于厌倦了每天在同一条路线上行驶,他决定来一次这样的旅行。这个消息见报之后,他成了当地轰动性的人物,许多素不相识的人到现场欢迎他归来,公司也决定不对他进行处罚,而只让他保证以后不再做这样的旅行。

请你全面把握材料,从一个或多个角度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

 

打破常规赢得辉煌 鲤鱼敢超越鱼类的常规,跃进龙门,寻找到新的生活;梅花打破百花在春天争艳的常规,练就了严寒中的铮铮铁骨;哥白尼敢打破“地心说”,提出“日心说”,开启了当代天文学的起点。而铁笼中的猴子在惯性的力量下,循规蹈矩,自律又律他,终究体味不到香蕉的美味,所以,做人就要敢于打破常规。 唐朝著名的谏臣魏征面对唐太宗的不良习惯,不效仿其他臣子谄谗与视而不见,而是直言进谏,终助唐太宗成就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对楚王敢于劝谏,虽遭诬陷投汨罗而死,但他的一部《离骚》流传百世,让更多的人记住了伟大的屈原。 陶渊明干越冲破世俗的成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房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王昭君面对画师的贪欲不效仿其他宫女进献银两而致入宫5年不得见君王,面对匈奴的和亲,不与世俗一样唯恐避之而不及,而自愿前往,消除了战争,使汉匈成一家,被后世传为佳话。 毛泽东面对国民党的围剿,他打破“城市包围农村”的常规,率领红军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四渡赤水,冲出敌人的封锁线,到甘肃会宁会师,通过“农村包围城市”,实现了最后的政治胜利,翻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 我们徘徊在生活的“半山腰”上。这条山路坎坷难行,荆棘遍地。我们总是朝着下山路迈开步子,走向属于我们我们群体,走向属于我们的地方。如同那群随波逐流的小鱼们,毫无方向,,漫无目的。可就是没有尝试着,向着崎岖、坎坷的山路攀登一下。感受在山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而在人生的征途中,往往就有一些人能在困难和挫折中取得成就,那是因为困境能磨练出强者,能产生一中向上拼搏的动力! 在生活中的我们,不能在逆境中体会快乐,因为我们不去尝试,不去突破。因而,生活给我们的是单调,是乏味的。所以,不管鱼儿最终是怎样的结局,它也是一条“精彩的鱼”。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反映了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主人公开走车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这个人自私、缺乏规则意识,在他的内心深处,没有对制度的敬畏与遵守,行为值得否定;二是主人公开走了车,结果没有被惩罚,反而成了轰动性的人物,受到人们的欢迎,公司也不予处罚,人们对于主人公这种行为的理解与包容,在不过于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做自己乐意的事,也许会受到人们的支持。 综合材料看,很显然立意重点应放在第二层意思上。为此可立意:“听从心的召唤”“冒险需有度”“适度打破常规”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叫他老程。老程有一个小姑娘,叫“阿三”。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他照例拿着摇网走到河边的一个草墩上,老程像乘着划船一般站在上面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那就不移地的转过身倒在挖就了的荡里,三姑娘的小小的手掌,这时跟着她的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好客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喳喳作响。三姑娘渐渐把爸爸站在那里都忘掉了,只是不住的抠土,嘴里还低声地歌唱。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竹林的那边河坝倾斜成一块平坦的地面,高耸着一个戒方模样的土堆。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地没有话可说了。

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只有鹞鹰在屋头上打圈子。三姑娘走到竹林那边,知道这里睡的是爸爸了。到后来,青草铺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实几乎也没有了。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住在坝下的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妈妈极力鼓励着一路去,三姑娘总是微笑地推辞:“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

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期间的时刻竟是在梦中过去了。

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妈妈做嫂子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欢喜赶热闹,那情境也许比三姑娘更记得清白,然而对于三姑娘的仿佛亲临一般的高兴,只是无意的吐出来几声“是”。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选自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有删改)

1.小说主要写三姑娘的故事,为什么以“竹林的故事”为题并多次写到竹林?请简要分析。 (6分)

 

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什么手法?写出了三姑娘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4)

 

3.简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4.有人评价说,这篇小说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平和的情感之美。请探究小说中蕴含的作者的丰富情感。(6分)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每空1分)

(1)蓬山此去无多路,                         李商隐《无题》

(2)细雨梦回鸡塞远,                         李璟《浣溪沙》

(3)                ,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

(4)不忍登高临远,                ,归思难收。 柳永《八声甘州》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6)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7)时见幽人独往来,                         苏轼《卜算子》

(8)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礼记·中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沈郎:诗人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词的上片“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词的末句“此情惟有落花知”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包含了哪几重意思?(6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江秉谦,字兆豫,歙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除鄞县知县。用廉能征,拟授御史。久不得命,以葬亲归。光宗立,命始下,入台,侃侃言事。

天启元年,秉谦首陈君臣虚己奉公之道,规切甚至。户部尚书李汝华建议兴屯,请专遣御史,三年绩,所垦足抵年例饷银,即擢京卿。秉谦力驳谬,因言汝华尸素,宜亟罢。汝华疏辨,秉谦再劾之。高考资源网

沈阳既失,朝士多思熊廷弼,给事中郭巩独论廷弼丧师误国。秉谦愤,力颂廷弼保守危疆之功。且曰:“今廷弼勘覆已明,议者犹一人私情没天下公论,宁坏朝廷封疆,不忘胸中畛域。”章下廷议。会辽阳复失,廷弼旋起经略。巩妄议夺官,遂与秉谦为仇。廷弼既镇山海,议遣使宣谕朝鲜发兵牵制。副使梁之垣请行,廷弼喜,请付二十万金为军赀。兵部尚书张鹤鸣不予,秉谦抗疏争。鹤鸣怒,力诋秉谦朋党。秉谦疏辨,帝不罪

鹤鸣既抑廷弼,专庇巡抚王化贞,朝士多附会之。帝以经、抚不和,诏廷臣议。秉谦言:“陛下既命廷弼节制三方,则三方之进战退守当一一听其指挥。乃化贞欲进,则使廷弼从之进;欲退,则使廷弼随之退;化贞倏进倏退,则使廷弼进不知所以战,退不知所以守。是化贞有节制廷弼之权,而廷弼未尝有节制三方之权也。故今日之事,非经抚不和,好恶经抚者不和。请专责延弼,实图战守。”

后朝议方撤廷弼,而化贞已弃广宁遁。秉谦益愤,帝以鹤鸣方行边,夺秉谦俸半岁。秉谦复上疏言:“鹤鸣一入中枢,初不过卤莽无远识,既乃至凶狠而动杀机。明知西部间谍俱虚,战守参差难合,乃顾自欺以欺朝廷。”当是时,大学士沈纮假劾鹤鸣疏,出秉谦于外。无何,郭巩召还,交通魏忠贤,力沮秉谦。是冬,皇子生,言官被谪者悉召还,独秉谦不与。家居四年,闻忠贤益乱政,忧愤卒。

(《明史·江秉谦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三年绩,所垦足抵年例饷银           课:按一定的标准考核。

B.因言汝华尸素                         尸素:占着职位,不干事情。

C.巩妄议夺官                         坐:坐着。

D.郭巩召还,交通魏忠贤,力沮秉谦       交通:暗中结交

2.下列每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秉谦力驳                       ②尔无忘乃父之志

B.①给事中郭巩独论廷弼丧师误国      ②吾年未四十,视苍苍

C.①议者犹一人私情没天下公论         ②天子生人付公理。

D.①好恶经抚者不和                   能衔诚致哀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现江秉谦顾全大局、一心为朝廷的一组是(3分)

①秉谦首陈君臣虚己奉公之道,规切甚至。   ②秉谦力驳其谬,因言汝华尸素,宜亟罢。

议遣使宣谕朝鲜发兵牵制。               秉谦愤,力颂廷弼保守危疆之功。

帝以鹤鸣方行边,夺秉谦俸半岁。         家居四年,闻忠贤益乱政,忧愤卒。

A ①②          B           C           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秉谦是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先后被任命为鄞县知县、监察御史等职,他仗义执言,一再向朝廷上疏进言,一生忧国愤时,最后含恨而终。

B.江秉谦恳切陈奏君臣无私为国奉献的道理,极力反对户部尚书李汝华大兴屯田的建议,并多次弹劾李汝华,终于使得他的建议不被采纳。

C.沈阳失陷之后,给事中郭巩不顾大局,说熊廷弼的坏话,江秉谦愤慨,坚决地驳斥了他,因而两人结怨,后来江秉谦遭到郭巩的陷害。

D.兵部尚书张鹤鸣为官弄权,压制熊廷弼庇护巡抚王化贞,江秉谦上疏弹劾,大学士沈纮等人假借上疏弹劾张鹤鸣,将江秉谦逐出京城。

5.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选修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廉能征,拟授御史。 (3分)

 

(2)鹤鸣怒,力诋秉谦朋党。秉谦疏辨,帝不罪。(4分)

 

(3)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3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3分)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几场秋雨过后,北京迎来了真正的秋天,秋风一起,树叶在风间飘然而落,竟有一丝萧瑟与凄凉。       

B“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江南是烟雨江南,是水的江南,是在画船中听着雨声入眠的江南,有太多的游子因为无法拒绝这一份诗意而终老江南。

C“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我漫步在成都城外,将自己融入到鸟语花香、一片明媚的春色里,心旷神怡,久久不想离去。  

D“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春天悄悄来临,独立小桥,看十五明月悬空,河畔青草,堤上嫩柳,随着暖风拂袖,心中顿生丝丝惬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