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老人的金表 周海亮 老人患上了脑血栓后遗症,行动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老人的金表

周海亮

老人患上了脑血栓后遗症,行动非常不便。

老人有一块怀表,金的。表是老伴年轻时送他的礼物,黄澄澄的表壳,银亮亮的表链,打开时,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老人喜欢一边看电视一边摩挲着那块表。表让老人心安,老人把表壳磨得光滑锃亮。

儿子从来不给老人钱。他知道老人要钱毫无用处。

老人不仅行动不便,而且似乎有些痴呆。老人每天守着电视机,脑子里一片混沌。

儿子一家要去很远的地方旅游,老人自然是不去的。儿子在冰箱里塞满了食物,儿媳为老人准备了足足可以穿上半个月的干净衬衣,老人的孙子甚至为老人准备了玩具。我们三五天就会回来,儿子对老人说。

老人点点头。他目光懵懂。他的一只手,正轻轻地摩挲着那块表。

老人呆在家里,看一会儿电视,吃点饭,然后睡觉。

可是儿子走后的第二天,邻居就敲开了门。他拿着一张明信片,他说这张明信片贴在您家门上。他告诉老人说这是催缴电费的通知,如果三天之内仍然不能将电费交上的话,他们就会停电。

可是,我不会交。老人说。

您有钱吗?邻居问他,我可以替您交上。

我没有钱。老人说,我儿子说他很快就会回来。

老人将明信片扔在桌子上,将身体镶进沙发。他的一只手摩挲着他的怀表,眼睛盯着电视,脑子早已经熟睡过去。

第二天夜里,家里来了盗贼。他认为家中空无一人,可他弄出的声音惊动了老人。老人打开电灯,盗贼无处可躲。

把家里的钱都交出来!

家里没钱。老人说,我儿子从来不给我钱。

存折呢?

他们拿走了。

盗贼环顾屋子,看到书桌上的笔记本电脑。他走过去,将电脑折叠。他要拿走这台电脑,他不想毫无收获。

如果你要抢走什么东西的话,我就拧下你的脑袋。老人说。你说什么?盗贼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你敢拿走屋子里的任何东西,我就拧下你的脑袋!老人从旁边抓起拐杖,逼视着近在咫尺的年轻的盗贼。

盗贼害怕了。老人的无畏让他心悸,两腿颤抖。可他还是掏出了刀子。他挥舞着刀子对老人说,如果你敢乱来,我就宰了你!

老人坐下来,从怀里掏出他的金表。家里只有这块表属于我。老人说,如果你要抢,就抢走这块表吧!

你说什么?

你可以抢走这块表……表是老伴年轻时送给我的礼物,她多年不在,这块表也就没有用了。老人说,听我儿子说这块表能值一万多块钱,可是现在我只跟你要一百块……

你跟我要一百块钱?盗贼怔住了。

是的。老人说,我得替儿子把电费交上。不然的话,待他们旅游回来,家里会漆黑一片……

……

儿子、儿媳和孙子在第五天的夜里准时归来。一进小区他们就看到一窗灯火。

他们看到了桌子上的明信片。儿子拍拍脑袋,说,走得太急,竟忘记了去银行交电费!奇怪,他们怎么没给咱家停电呢?

老人说,我去了银行,我帮你交上了。

你去了银行?儿子吃惊地说,你一步一颤地去了趟银行?

去了两趟。老人说,第一趟,我忘了带存折。

可是你哪来的钱?

我卖掉了金表,老人面无表情地说,卖了一百块钱。

门外传来敲门声。一位素不相识的小伙子站在门口,手捧一块表,忐忑不安地对老人的儿子说,前几天我在街上,捡到一块金表……我知道表是老人家丢的,现在我把它还给你们。

椅子上的老人朝这边看一眼,咧咧嘴,笑了。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1.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描写的作用。4分)

2.简析明信片在作品中的作用。(4分)

3.作者除了运用描写手法刻画老人的形象外,还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老人?试作简要分析。(5分)

4.试分析题目“老人的金表”(5分)

 

1.“塞满”“足足”等词语的运用,表现了儿子、儿媳对老人照顾得很周到,很关心老人,(2分)“甚至”一词表现了孙子的童真可爱。(1分)这段话表现了老人家庭的温馨和睦。(1分) 2.明信片在作品中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2分)邻居将明信片的内容告诉老人,老人陷入无钱交电费而面临停电的困境;老人不得不拿出自己心爱的金表和盗贼换了一百元钱。儿子回来后,看到桌子上的明信片,通过老人与儿子的对话,把老人两次去银行交电费的事补叙了出来。(简述清楚得2分) 3.作者还运用了欲扬先抑(或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2分)文章首先突出了老人的“行动不便”“有些痴呆”“目光懵懂”;但当面对盗贼时,老人一下子精神焕发了,“抓起拐杖,逼视着”盗贼,先抑后扬(或对比鲜明)。(2分)突出了老人对家庭的责任感,对儿孙的爱。(1分) 4.①“老人的金表”是贯穿作品的线索,(1分)它把情节串成一体。(1分)②“老人的金表”是“爱”的象征物,(1分)老人平时摩挲它,体现了他对妻子的爱。(1分)但当停电会给儿子一家带来不便时,老人用价值万元的金表换了一百元钱,这体现了老人对儿孙深沉的爱。(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由题干“从词语运用的角度”的要求,答题时,可找出这些关键词语,例如“塞满”“足足”表现了儿子儿媳为老人准备的东西之多,自然体现出了他们对老人的照顾周全、细致;从描写对人物的烘托角度看,烘托了他们对老人的关心;“甚至”一词,是表现孩子的童真可爱的,从这些细节描写来看,这段描写表现的是一家人的温暖。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由明信片引出了后文的因无钱交电费及盗贼等内容,因此起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在人物形象上,因为明信片的出现,老人对儿子等的疼爱的形象表现出来,因此起着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也表现了一家人温暖和睦的主题。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从小说中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等方面的语段内容,通过前后对比就很容易发现,运用了对比或者欲扬先抑的手法,例如,再遇到贼时的精神,就与开篇老人的精神形成了对比,突出了老人的性格特点及爱的主题。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小说在文章开始交代金表的来历,并在文中多次描写老人摩挲金表的细节表明了金表是爱的象征物;,在小说的高潮部分,老人将金表卖掉为儿子交电费,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等的疼爱,从这些内容来看,老人的金表在文章中起着贯穿故事情节的线索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3分)

……“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经济学问的。”……

这里劝说宝玉读书的是谁?宝玉又拿谁来比较?宝玉的话表明了怎样的性格态度?

 

查看答案

古诗文填空。(8分)

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___________,皆为惠连;吾人咏歌,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____________,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_________。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颔联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记丐侠

来懋斋先生者,家况奇贫,性慷慨而有过人节。乡试后,捷举。意欲赴礼部试,而绌于资斧。乡人俗习,例凡临时乏资者,得招集亲友七八人各出一分于发起人,由发起人立约签字付资,毕事而次第发还之,谓之会。既而曰:“孰如成一会而筹集之。”于是奔走于亲故之门者数日,始获七人之认可。然皆以情不能却,强应之而心实否之。届期先生黎明起,扫庭除,具旨酒与佳肴,以恭候之。讵知日既夕矣,无一亲故之足迹,印于其庭者。

有群丐过其门,见先生家罗杯盘,必有所谓喜事者。遂麋集于户限外,争欲得杯盘狼藉之馀渖。斯时也,先生饥火与愤火交绥,于是出谓群丐曰:“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奈亲故负我,今竞食言,以致吾之酒肴为虚设。虽然,与其鱼馁而肉敗,孰若大家共一饱。汝曹其就座,吾将为东道主而畅饮焉。”群丐登堂醊,醲饷既良,已谓先生曰:“吾侪小,先生賜以酒食,固属非分之宠。今试一问,由此达京师需金几何?”先生曰:“但使途无饥渴,而安抵都下足矣。”群丐应声起曰:“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往往逆旅主人嘉其义而奇其事,且厚有赠馈。既抵都,群丐各分道行乞,以所得资为先生应试费。试后果捷南宫,得出为某邑宰,循例省亲回籍。群丐亦促之返焉。

甫抵里闬,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先生亦平淡视之。然越数日将之官,群丐请从之任所。先生恐有所不歉,又恐背前日谊。方踌躇间,有黠者似已久窥其意曰:“先生之作官,自作官;某等之行乞,自行乞。但使有效犬马处,则吾等愿藉之以毕馀生。若其他世俗之累,决不敢为先生浼,且自浼也。请勿作再三之虑,先生以为何如?”

抵任所后,各行丐于四方,惟昏暮时潜一入署问安而已。先生亦随时资给之,然往往不受。时邑多盗,群丐间作侦探,是以屡屡破获重要案件。至颁发赏格时,悬牌累月,迄无来领者。而先生以政声卓著,由上峰保升郡守矣。先生固儒者,不耐于酬酢之烦,又淡于利禄,遂以亲老乞终养。解组后,欲为各丐谋治生业,竟皆避之他去。先生每为人言之,辄唏嘘泣下,引为憾事。然而丐则侠矣。

             (选自《庚初广志》卷八,有删改)

【注】①南宫:指“礼部”。②浼:玷污。③解组:解下挂印的带子,指辞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届期先生黎明起,扫庭除:台阶

B使途无饥渴,而安抵都下足矣但:只要

C群丐请从任所之:前往

D时邑多盗,群丐作侦探间:间或

2.以下各组语句中,分别表现群丐的“侠义”和来懋斋先生“品性”的一组是(   )

A蒙先生賜以酒食,固属非分之宠先生亦随时资给之

B以所得资为先生应试费试后果捷南宫,得出为某邑宰

C若其他世俗之累,决不敢为先生浼先生恐有所不歉,又恐背前日谊

D悬牌累月,迄无来领者是以屡屡破获重要案件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懋斋先生家况奇贫,为人却慷慨大方,有过人的节操。乡试中举后,打算赴礼部应试,可缺乏资用。他采用民间打会的方式向亲友筹集资金,但遭到背弃。

B来懋斋先生把准备招待亲友的美酒伟肴拿给乞丐们享用。了解到先生的困境,乞丐们用行乞所得资助他,并护送其赴京应试。他们的义举受到赞扬,并因此常常获得馈赠。

C来懋斋先生在群丐的帮助下到达京都,如愿考中,得以出任县令。回乡省亲时,对逢迎讨好的亲友只是以平常态度对待。

D来懋斋先生任职期间,乞丐们给予他很多帮助,使先生政声卓著,升任郡守,而乞丐们不求任何回报。先生辞职归乡前,想给他们谋取职业,群丐都躲开了,先生引以为憾。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吾侪小,蒙先生賜以酒食,固属非分之宠。(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往往逆旅主人嘉其义而奇其事,且厚有赠馈。(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生固儒者,不耐于酬酢之烦,又淡于利禄,遂以亲老乞终养。(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现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量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3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技术崇拜”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现象看,技术崇拜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和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等诸多技术手段的过度应用。

B.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C.从结果看,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

D.从实质看,技术崇拜无异于工具崇拜,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忽视了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B.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接着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

C.段与②③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

D.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段相照应。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生产从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如果艺术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那么炫目的技术就只能是虚有其表的形式。

B.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

C.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因而从事文化生产应该审慎地考虑技术使用的意义。

D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