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谈 吟 诵 陈向春 吟诵是什么?或者,今天我们所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向春

吟诵是什么?或者,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吟诵是什么?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初次接触到吟诵的人们,新奇之后,往往会问:古人是这么“吟”的么?这是原汁原味的古调子么?事实上,现在所有古典诗词的吟调,包括出自那些已经八九十岁、曾经接受过私塾教育的老人之口的吟调,都非古调。理由很简单,一是数千年语音变迁,所谓的“正宗”古音并不存在。其次,古人吟诵皆口耳相授,声音实况没有记载。古调绝响,无从谈起。但是,语音变迁之中,仍有不变的因素。比如“入声”被认为是一种“原生态”,华东、华南、西南以及台湾地区的方言就有入声,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当地一些八九十岁老人还能以此为我们传递唐诗宋词微妙的声情韵味。

吟诵这个词,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或者两者兼有,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吟诵合称,表明至少有两种方式,即吟和诵。从有利于传承的角度说,概念或者叫法还是统一为好。台湾统一叫吟唱,大陆统一叫吟诵。吟诵的叫法,好在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吟唱的“唱”也并非一般的歌唱,是从吟读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且不受固定乐谱束缚的自由唱。或许,比较方便简单的分类有三:诵、吟、唱。这当中,“诵”为基础,“吟”是结果,“唱”是升华。一个现代人,要想得到古人那种自由吟诵的境界,一是要吟出自己的调;二是要随“调”而出,想吟就吟;三是音情并茂,韵味十足。

其实吟诵的根并不是一般说的古诗词文,而是传统蒙学注经典。传统蒙学的本意在于“播种于心,求其日后自己发芽”,用“经典”打底,扎根在童心之内,故所读所诵必为精挑细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中华文明,日积月累,不断生发,产生了众多的人文经典。多且文字繁难的经典,须经过“中介”的智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个转化的结果,便是各种蒙学教材的诞生。于是,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化作朗朗上口的韵读文字,随着熟诵、吟诵渗入人心。

古人把作诗称之为“吟咏情性”,诗在性情里,把诗从情性里吟咏出来,即为诗。而诗的鉴赏,则是从相反方向进行,靠吟咏作出来的诗,还须回到声音里体会。所以,“吟咏”的作用,不单是所谓“语言的艺术”问题,或艺术的审美问题,最根本的是它内涵着传统的“性情”。

【注】蒙学,即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

1.关于“吟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其独特内涵。

B.吟诵,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

C.大陆“吟诵”的叫法,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

D.台湾“吟唱”的“唱”,是从吟读中随意生发出的不受固定乐谱约束的自由唱。

2. 对于吟诵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语音变迁中有不变的因素,我国一些方言中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

B.儿童吟诵精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播种“经典”以“求其日后自己发芽”。

C.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凭借蒙学教材化作韵读文字,通过吟诵渗人人心。

D.鉴赏诗歌要反向而行,通过吟咏(诵)在声音中体会其情感美和艺术美。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不能吟诵出原汁原味古调的原因是数千年的语音变迁使正宗古音已不存在。

B.吟诵比较简便的分类为诵、唱和吟,这三类可以分别看做基础、结果和升华。

C.今人学吟诵,一要吟出自己的调,二要想吟就吟,三要有声有情,韵味十足。

D.吟咏(诵)不是语言的艺术,也不是审美的艺术,而是内涵着传统性情的艺术

 

1.D 2.A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D文讲的是“自然生发”而非“随意生发”。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项所谈为语音变迁,与文化和艺术内涵无关。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A原因有二,语音变迁,古音不存只是其中之一;B“诵、唱和吟”顺序错,与原文不符;D从原文最后一句来看,“吟咏(诵)”最根本的作用是涵养传统性情,但它同时又是语言的艺术和审美的艺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要给母亲做一件漂亮的衣服,等我赚到钱以后。要给母亲买好吃的,等我找到工作以后。要让母亲坐趟飞机,等我成为富豪以后……小时候我想为母亲做很多事。每次都以“以后”作结,但光凭想象也让我非常快乐幸福。但那时我不知道,其实没有“以后”。

这是韩国前总统李明博《母亲》一书中的一节。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心态:不仅对待亲人如此,对待一些事情也是如此。请以“没有以后”为标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请以“夜深静坐,时闻雨点敲窗”为开头,写一段情文并茂的文字。要求:(1)侧重听觉描写;(2)运用拟人、比喻两种修辞;(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4)不少于2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老人的金表

周海亮

老人患上了脑血栓后遗症,行动非常不便。

老人有一块怀表,金的。表是老伴年轻时送他的礼物,黄澄澄的表壳,银亮亮的表链,打开时,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老人喜欢一边看电视一边摩挲着那块表。表让老人心安,老人把表壳磨得光滑锃亮。

儿子从来不给老人钱。他知道老人要钱毫无用处。

老人不仅行动不便,而且似乎有些痴呆。老人每天守着电视机,脑子里一片混沌。

儿子一家要去很远的地方旅游,老人自然是不去的。儿子在冰箱里塞满了食物,儿媳为老人准备了足足可以穿上半个月的干净衬衣,老人的孙子甚至为老人准备了玩具。我们三五天就会回来,儿子对老人说。

老人点点头。他目光懵懂。他的一只手,正轻轻地摩挲着那块表。

老人呆在家里,看一会儿电视,吃点饭,然后睡觉。

可是儿子走后的第二天,邻居就敲开了门。他拿着一张明信片,他说这张明信片贴在您家门上。他告诉老人说这是催缴电费的通知,如果三天之内仍然不能将电费交上的话,他们就会停电。

可是,我不会交。老人说。

您有钱吗?邻居问他,我可以替您交上。

我没有钱。老人说,我儿子说他很快就会回来。

老人将明信片扔在桌子上,将身体镶进沙发。他的一只手摩挲着他的怀表,眼睛盯着电视,脑子早已经熟睡过去。

第二天夜里,家里来了盗贼。他认为家中空无一人,可他弄出的声音惊动了老人。老人打开电灯,盗贼无处可躲。

把家里的钱都交出来!

家里没钱。老人说,我儿子从来不给我钱。

存折呢?

他们拿走了。

盗贼环顾屋子,看到书桌上的笔记本电脑。他走过去,将电脑折叠。他要拿走这台电脑,他不想毫无收获。

如果你要抢走什么东西的话,我就拧下你的脑袋。老人说。你说什么?盗贼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你敢拿走屋子里的任何东西,我就拧下你的脑袋!老人从旁边抓起拐杖,逼视着近在咫尺的年轻的盗贼。

盗贼害怕了。老人的无畏让他心悸,两腿颤抖。可他还是掏出了刀子。他挥舞着刀子对老人说,如果你敢乱来,我就宰了你!

老人坐下来,从怀里掏出他的金表。家里只有这块表属于我。老人说,如果你要抢,就抢走这块表吧!

你说什么?

你可以抢走这块表……表是老伴年轻时送给我的礼物,她多年不在,这块表也就没有用了。老人说,听我儿子说这块表能值一万多块钱,可是现在我只跟你要一百块……

你跟我要一百块钱?盗贼怔住了。

是的。老人说,我得替儿子把电费交上。不然的话,待他们旅游回来,家里会漆黑一片……

……

儿子、儿媳和孙子在第五天的夜里准时归来。一进小区他们就看到一窗灯火。

他们看到了桌子上的明信片。儿子拍拍脑袋,说,走得太急,竟忘记了去银行交电费!奇怪,他们怎么没给咱家停电呢?

老人说,我去了银行,我帮你交上了。

你去了银行?儿子吃惊地说,你一步一颤地去了趟银行?

去了两趟。老人说,第一趟,我忘了带存折。

可是你哪来的钱?

我卖掉了金表,老人面无表情地说,卖了一百块钱。

门外传来敲门声。一位素不相识的小伙子站在门口,手捧一块表,忐忑不安地对老人的儿子说,前几天我在街上,捡到一块金表……我知道表是老人家丢的,现在我把它还给你们。

椅子上的老人朝这边看一眼,咧咧嘴,笑了。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1.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描写的作用。4分)

2.简析明信片在作品中的作用。(4分)

3.作者除了运用描写手法刻画老人的形象外,还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老人?试作简要分析。(5分)

4.试分析题目“老人的金表”(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3分)

……“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经济学问的。”……

这里劝说宝玉读书的是谁?宝玉又拿谁来比较?宝玉的话表明了怎样的性格态度?

 

查看答案

古诗文填空。(8分)

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___________,皆为惠连;吾人咏歌,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____________,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_________。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