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8分) 目送 (台湾)龙应台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8分)

目送

(台湾)龙应台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题记

①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②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③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1]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④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⑤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⑥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⑦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⑧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⑩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4分)

2.结合上下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含义。(4分)

(1)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2分)

(2)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直立着一只邮筒(2分)。

3.“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本文的题记,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4分)

4.龙应台是当今华语世界最具国际影响的作家之一,据说《目送》一文红遍东南亚网络,在美国影响也很大。请结合你的阅读体会,谈谈它流行的原因可能有哪些。(6分)

 

1.(4分)一是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表达出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以及面对儿子的成长难以释怀的落寞;一是目送父亲渐渐老去远离的背影,表达出面对父亲的老去而无法挽留的痛楚。(一点2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2.(1)“交会”一词写出我对儿子的牵挂与儿子对我的依恋融合在一起的情形(1分),形象表现出母子间无法割舍的深情(1分)。 (2)表面是写车子开走后,街面的空荡无人(1分),实际是抒写我只能目送儿子离开却不能进入儿子内心世界的失落、落寞的心情(1分)。 3.(3分)①任何亲人只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片段;②生命中的有些成长是我们必须独立面对的;③面对生活中种种失去的落寞与痛楚是我们生命的必然;④我们应珍惜属于我们的每一份情缘。(一点2分,共6分;答对三点给满分。语意相近即可) 4.(3分)答题提示:注意从两、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观点明确且结合文本探究,阐释合理。参考角度:(1)文章的选材;(2)文章的情感;(3)文章所蕴含的哲理;(4)文章的语言;(5)文章的表现手法。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及主题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叙述儿子与父亲的故事内容,然后概括出来即可。对于儿子因为是未成年,所以情感上更多的是牵挂;而对于父亲的年老更多的是伤感与无奈。通读全文可知第10段为过渡段,前面说的是目送儿子的情况,后面说的是目送父亲的情况,线索非常清晰。儿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到上大学,每次目送他时他都给一个背影,作者心里空落落的,用第10段中的一个词语就是“落寞”。后文目送父亲从送作者上班第一天起,一直到火葬场,表达出无法挽留父亲的痛楚。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回答第一问时要体会“交会”一词本身的含义,这个词应涉及到两方,回到语境中一方指的是儿子,另一方指的是母亲,因此应想到儿子对母亲的依恋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回答第二问时应有表层义再想到语境义。解答类似题目时不要仅仅局限于本句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揣摩,还要考虑全文的中心。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探究能力。题记往往是文章的文眼,最能够表达文章中的思想情感。首先要理解透题记的含义,然后结合全文去分析。可结合着第⑨⒃段中“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两个关键段落仔细揣摩人生之路。例如,亲人不可能陪我们走一辈子,他们只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片段;同时生命中的很多东西都不可能靠父母来获取的,需要生命的个体独自去面对;生命中的一些人的失去所带来的失落和痛楚是必然的,无法摆脱的;所以我们必须珍惜眼前的缘分,不能再为不必要的失去而遗憾。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可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分析。内容上可从情感、哲理的角度来分析,形式上可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组织答案时,可结合着小说中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著表述。(3分)

史湘云等人规劝宝玉要走“仕途经济”之路,宝玉听得逆耳,随口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这句话偏又让林黛玉在暗中听到,“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请你说说,黛玉喜、惊、悲、叹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古诗文填空。(8分)

(1)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 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2)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___,露脚斜飞湿寒兔。(李贺《李凭箜篌引》)

(5)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6)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山路梅花

冯山

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

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

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

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

注:①冯山,字允南,四川安岳龙台人,北宋中期诗人。此诗为作者旅途即兴之作。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2.指出本诗描绘梅花的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光传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其兴吾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及葬,礼皆中节。服除,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冲怒,风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改京东两学事司管勾文字。

建炎三年,车驾自临安移跸建康,除知宣州。时范琼将过军,光先入视事,琼至则开门延劳,留三日而去,无敢哗者。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择健武者,统土豪,得保甲万余,号“精拣军”。又栅险要二十三所谨戍之,厘城止为十地分,分巡内外,昼则自便,夜则守城,有警则战。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欢言不便,及守城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事闻,授管内安抚,许便宜从事,进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干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章九上,乃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离论光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3分)

A六邑之民,保伍相比      籍:登记

B和不可恃,备不可     彻:撤除

C光于榻前面           折:告发

D中丞万俟离论光怀怨望   阴:暗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兴吾门乎           健武者

B有致赙者,悉辞     及守城

C土豪             郊恩

D朕退叹息          至江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光年少时就知礼知节,考取功名后更是不畏权贵。他先后触怒了朱冲、秦桧等人,后来屡遭告发而被贬谪,直至死前才复官任左朝奉大夫。

B李光在担任宣州知州时,将应该按年交到县里的苗租全都送到州里。开始人们纷纷指责不方便,最终却依靠这项措施补充了赡养军民的开销。

C李光对邵青招抚劝说,并送给他粮食,邵青很高兴。后来邵青的船队经过繁昌时,有人骗他是在李光管辖的宣州境内,他就沿着北岸离开了。

D秦桧在张榜公告时借助李光的名望来压制人们对和谈的非议,李光发现真相后极力陈述戎狄的狼子野心,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秦桧很生气。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4分)

(2)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4分)

(3)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历史上,国人曾有谣谶之信。何谓谣谶?谣,是歌谣;谶,为预言。简单地说,谣谶就是以谣为谶,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内容主要包括占验个人命运和历史事件两种。前者如以燕子为题,影射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人生经历。而历史事件最著者莫过于王朝更迭。这类谣谶有的是一语成谶式的简单判断,如“亡秦者,胡也”;也有的是对完整过程的叙述。一首普通的歌谣何以有着如此巨大的能量?答曰:信仰使然。

②古人认为,“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徒歌谓之谣”。也就是说,谣是没有音乐伴奏的歌唱形式。事实上,最有可能成为谶谣的不是成人谣而是童谣。古人认为:“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童谣能成为谶谣,除了“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外,还有信仰上的因素。古人认为五星中的荧惑星(火星)降临大地化为儿童,歌谣嬉戏,而其所歌即是吉凶的预兆。

③《国语·郑语》记有周宣王时的一首童谣:“恹弧箕服,实亡周国。”(那卖桑弓、箭袋的人,就是使周灭亡的人啊!)历史应验了童谣之语,卖桑弓、箭袋的夫妇收养的弃婴,正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之妃褒姒。《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其成书年代,或云春秋末期,或云战国初期。以最晚而论,应该说在战国初期人们已经有了谣谶的信仰。

④既为信仰之物,谣之所以成谶,源于两种基本的思维。一是相信语言的神秘力量。如古时候“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的农事咒语。二是相信已知和来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人们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先民龟筮占卜就是这种文化尝试的结果。相信谣谶的预言和相信卜筮的占验应该说基于同样的思维,只不过是所凭借的手段不同罢了。

⑤上述信仰被战国邹衍和西汉董仲舒所利用,并进一步系统化。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根据西周以来解释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创立“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用天事解释人世治乱,以之恐吓当政者,使其不敢不注意人事。首将儒家与阴阳家两种学说融为一体的是西汉大儒董仲舒。他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人格神,皇帝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皇帝的作为可以与天感通,上天通过“祥瑞”与“灾异”表达对皇帝的嘉许与惩戒。邹衍、董仲舒的理论因此也成为了中国谶纬之学的渊薮。“纬”是指方士化的儒生编辑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⑥今人看来,谣谶乃诳人之举,其人为因素昭然若揭。或人为作谣,以图成谶。如秦末篝火狐鸣中“大楚兴,陈胜王”的起义谣谶,元末韩山童、刘福通“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造势谣谶等等,皆属“当世有心人”之作,其目的无非是借谣谶以实现其政治企图。或穿凿附会,事后释谶。秦末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谣谶,关于这首谣谶的理解分歧不一,分歧的关键点是对句中“三户”一词的理解上。历史最终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附会空间,大泽乡起义的陈胜是楚人,亡秦主力西楚霸王项羽是楚人,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也是楚人。

⑦时至今日,谣仍在,人们仍会“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谶已无,以谣为谶的行为已难觅踪影。但如果就此说,相信占验、相信预言的谣谶式思维已从现代人的大脑中剔除干净却显武断。有人在观看了好莱坞惊悚片《2012》后,就把现实中的诸多灾害与片中玛雅人的预言相互联系。我们不敢确定这种疑虑是人们真实意图的流露抑或是茶余饭后的戏言,但我们倒是更愿意相信它是后者。

(节选自刘汉杰《历史上的“谣谶”》)

1.与“谣谶”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谣,是指歌谣;谶,是指预言。谣谶就是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

B谣谶的产生是出于人们对语言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这一观点的认可等原因。

C相信卜筮的占验与相信谣谶的预言基于同样的思维,只是凭借的手段不同。

D谣谶就是以谣为谶,在我国存在的历史十分久远,一直到现在仍然存在。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先阐释了谣谶有两种表现形式,然后举例说明了谣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歌谣产生巨大能量的原因在于信仰。

B第②③段重点分析了谣成为谶的两点原因,并通过史料推断出国人的谣谶信仰至晚在战国初期就出现了,甚至可能更早。

C第④⑤段,作者先明确阐述了谣谶产生的两种基本思维,并由这种思维的系统化,进而谈到了中国谶纬之学的产生。

D第⑥⑦段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分析了谣谶不过是人为创作,意图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并指出了当今世上的谣谶式思维。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童谣之所以最有可能成为谶谣,是因为它多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对当时世界的感悟,是孩子洞察世界后的自然反应,是“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

B谣成为谶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先民龟筮占卜就是这种文化尝试的结果。

C邹衍根据西周以来解释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创立“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后来形成的谶纬之学,理论起源就来自他和董仲舒的理论。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实质是用天事解释人事,以之规劝、提醒当政者关注民生。谶纬是谣谶的发展、提高,是专门人士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