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渔父歌 [唐]李颀 白头何老人,蓑笠蔽其身。避世常不...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唐]李颀

白头何老人,蓑笠蔽其身。避世常不仕,钓鱼清江滨。浦沙明濯足,山月静垂纶。寓宿湍与濑,行歌秋复春。持竿湘岸竹,爇火芦洲薪。绿水饭香稻,青荷包紫鳞。于中还自乐,所欲全吾真。而笑独醒者,临流多苦辛。

注:传说中有太公姜尚,八十岁还在磻溪钓鱼,被周文王请去做军师,打倒了商朝纣王的腐败政权,成为周朝的开国功臣。

1.请你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划线诗句所体现的景色,并分析“明”“静”的妙处。(5分)

2.结合诗文末尾4句诗句分析全文所流露的情感。(6分)

 

1.一个白发老人,也不知他是谁.身上披蓑戴笠,远避人间,在清澈的江水边钓鱼。【妙处】:“明”“静”相对,衬托环境的幽静,有利于钓鱼。 2.手里的钓竿是湘江岸上的竹枝,在船中生火做饭,用的是芦塘里取来的芦柴。用江中清水煮饭,用青荷叶包裹钓得的鱼。借此表达诗人悠然自乐,保全自己天真的品性,不为世俗之事所忧的乐观与豁达人生观。 【解析】 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先读懂诗句内容,分析划线诗句所表现的景色以及“明”“静”二字的妙处,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要注意的是,此题包括两道问题,不能缺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注意题目要求的是“结合诗文末尾四句”。因此答题时可先简述这四句诗的内容,再分析诗人感情。“持竿湘岸竹,爇火芦洲薪”讲的是诗人手里的钓竿是湘江岸上的竹枝,在船中生火做饭用的是芦塘里取来的芦柴。“绿水饭香稻,青荷包紫鳞”讲的是诗人用江中清水煮饭,用青荷叶包裹钓得的鱼。“于中还自乐,所欲全吾真”讲的是诗人保全自己纯真的愿望。“而笑独醒者,临流多苦辛”是诗人的自嘲。诗人借这些诗句表达自己悠然自乐,保全天真品性,不为世俗之事所忧的乐观与豁达人生观。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19分)

务大

二曰:尝试观於上志,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功故也。皆患其身不贵於其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於天下也,此所以欲荣而逾辱 也,欲安而逾危也。孔子曰:“燕爵争善处於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区区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夫为人臣者,进其爵禄富贵,父子兄弟相与比周於一国,区区焉相乐也,而以危其社稷,其为灶突近矣,而终不知也,其与燕爵之智不异。”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此之谓也。

故细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细大贱贵交相为赞,然後皆得其所乐。薄疑说卫嗣君以王术,嗣君应之曰:“所有者千乘也,愿以受教。”薄疑对曰:“乌获举千钧,又况一斤?”杜赫以安天下说周昭文君,昭文君谓杜赫曰:“愿学所以安周。”杜赫对曰:“臣之所言者不可,则不能安周矣;臣之所言者可,则周自安矣。”此所谓以弗安而安者也。郑君问於被瞻曰:“闻先生之义,不死君,不亡君,信有之乎?”被瞻对曰:“有之。夫言不听,道不行,则固不事君也。若言听道行,又何死亡哉?”故被瞻之不死亡也,贤乎其死亡者也。昔有舜欲服海外而不成,既足以成帝矣。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王海内矣。汤、武欲继禹而不成,既足以王通达矣。五伯欲继汤、武而不成,既足以为诸侯长矣。孔、墨欲行大道於世而不成,既足以成显荣矣。夫大义之不成,既有成已,故务事大。

(选自吕不韦《吕氏春秋》)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与燕爵之智不异     异:区别。

B、俗主之佐             俗:平庸、无能。

C、细大贱贵交相为赞     细大:全局与整体。

D、既足以成显荣矣       显荣:有才华的人。

2.对于文章划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是(3分)

A 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

B 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 爵之智者寡矣

C 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 /爵之智者寡矣。

D 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务大试看古代记载,禹,扬,文、武的辅佐之 臣,名声没有不荣耀的,地位没有不安稳的,这是因为功大的学科网缘故。

B、燕雀争相在屋檐下好地方筑巢,母 鸟喂养着小鸟,怡然自得地一起嬉戏,自以为很 安全了。即使烟囱破裂,头上的房梁燃烧起来,燕雀仍然面不改色,是因为他们知道事物发展情况。

C、局部的安定,一定要靠全局的安定,全局的安定,也一定要靠局部的安定。全局和局部、尊贵和卑贱互相 赞助,然后才能各自都实现自己的愿望。

D、从前舜想牧服海外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成就帝业了,禹想成就帝业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统一海内了,商汤周武想继承禹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统一人力舟车所能到达的地区了。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

(2)杜赫以安天下说周昭文君,昭文君谓杜赫曰:“愿学所以安周。”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

APEC前高官:中国对亚太经合组织贡献值得大书特书

从战略层面看,中国对APEC的贡献有两点值得大书特书:一是提出“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向21世纪”命题;二是提出“APEC方式”学科网

1991年,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签署一份“谅解备忘录”,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加入了APEC,并出席了汉城(现在的首尔)会议。从此,APEC便出现了崭新的面貌。用APEC前高官王嵎生的话讲,“因为,一个没有中国参加的APEC,就不成其为名副其实的APEC;一个没有APEC的中国,也是不可想象的。”85岁的王大使参加过6次APEC会,目前他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谈及中国与APEC,王嵎生说,在APEC,中国一直是一个平等的伙伴成员,始终遵循、维护和坚持APEC共同制定的基本原则——实际上也就是它独特的“价值观”:平等的伙伴关系,自主自愿,协商一致,以及开放性和包容性。尽管有的成员块头很大,但APEC从来没有也不承认有什么“老大”和“老二”。

二十几年来,中国对APEC发挥了什么作用?有过哪些贡献?

王嵎生认为,从总体和综合的角度看,中国在APEC领导人承诺要深化“大家庭精神”、制定有两个时间表的“茂物目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协调作用,坚持了务实和互利原则,反对恃强凌弱,维护了发展中成员的利益,对APEC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起到了稳步推动的正面作用。

从战略层面看,他说,中国对APEC的贡献有两点值得大书特书:

一是提出“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向21世纪”命题。

1993年APEC领导人第一次非正式会议前夕,邓小平很有针对性地提出“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向21世纪”的问题。他指出:本世纪是人类文明大有进步、科技和生产力大放异彩的世纪,也是战乱频仍、很不安宁的世纪。本世纪打了两次世界大战,扔了两颗原子弹,其他冲突和局部战争不计其数,把这个世界搞得乱糟糟的。现在冷战和两极格局已经结束,国际关系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同时也爆发了许多地区冲突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天下还很不太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到二十一世纪,这是我们这一代领导人必须认真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他还说,到本世纪结束还有好几年,我们还来得及做些事情,应该有所作为。如果经过我们的努力,克服困难,排除障碍,为人类迎来真正的和平与繁荣,那么世界人民将会感到我们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大好事;如果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世界还是一个乱糟糟的、没有安全感、经济艰难的世界,我们就向世界人民“交不了账”。作为新旧世纪之交的领导人,历史注定我们要承担这样的责任。

后来,在西雅图APEC领导人第一次非正式会议上,江泽民主席据此发表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到二十一世纪”的著名讲话(主旨发言),为APEC的健康发展,以及营造“APEC大家庭精神”,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个讲话无异于一颗和平与精神的“原子弹”,震撼了世界,表明中国心中不仅装着中国和APEC的命运,也装着整个世界,装着世界人民的疾苦和希望,装着人类的未来;而且,高度概括了二十世纪的主要经历和问题,描述了世界人民对新世纪的基本希望,指出了世纪之交领导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后来胡锦涛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显然与此有关。习近平提出的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更是中国外交战略的传承和创新。

二是提出“APEC方式”。

1993年,APEC领导人庄严承诺要努力深化APEC“大家庭精神”时,还来不及探讨究竟什么是“大家庭精神”。经过三年的实践,中国于1996年苏比克领导人会议上提出“APEC方式”:一是承认多样性(APEC成员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很多方面差异很大);二是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三是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四是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这些原则实际上照顾了合作伙伴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使他们不同的权益和要求得到较好的平衡。

苏比克会议《领导人宣言》明确指出,“按照APEC方式深化大家庭精神,对于APEC在本地区和全球发挥积极影响是至关重要的”。1997年温哥华会议上,APEC领导人又进一步指出,这是当今“国际经济合作的全新方式”。当时,除个别发达国家对此有点“勉强接受”外,发展中国家普遍感到高兴,认为这实际上是构建“APEC大家庭”不可或缺的支柱,反映了冷战后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愿望,体现了真正的平等伙伴关系,肯定了“协商一致”和“自主自愿”等一系列基本原则,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十几年来,APEC之所以长盛不衰,正是由于这一方式的独特作用和它指引的方向。”王嵎生说。

他指出,如今,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正在逐步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发展中国家大面积兴起正在推动我们时代的变迁,促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历史性变化。

“今年中国是领导人会议的东道主。从会议的主题词不难看出,中国顺应时代诉求,正在作出新的贡献;会议将推动APEC向着自贸区和一体化大方向迈进,让APEC大家庭更加兴旺发达。”他说。                                                      

(选自(《瞭望》2014/11/08 记者:杨士龙)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中国提出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向21世纪”命题以及提出“APEC方式”,所以中国对亚太经合组织贡献是重大的,值得大书特书。

B、一个没有中国参加的APEC,就不成其为真正的APEC,一个没有APEC的中国,也是不可想象的,中国与APEC有着紧密的联系。

C、中国坚持务实和互利原则,反对恃强凌弱,维护了发展中成员的利益,对APEC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起到了稳步推动的正面作用。在APEC,中国一直是一个平等的伙伴成员。

D、APEC出现崭新的面貌与1991年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签署一份“谅解备忘录”,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加入了APEC并出席了汉城(现在的首尔)会议是密切相关的。

2.对于中国提出“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向21世纪”命题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到二十一世纪,这是我们这一代领导人(以邓小平为核心领导人)必须认真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B、邓小平很有针对性地提出“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向21世纪”的问题是在1993年APEC领导人第一次非正式会议前夕,那时天下还很不太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C、如果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世界还是一个乱糟糟的、没有安全感、经济艰难的世界,我们就向世界人民“交不了账”。而现在我们也要承担这样的责任是由于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现在冷战和两极格局已经结束,国际关系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

D、江泽民的讲话异于一颗和平与精神的“原子弹”,震撼了世界,表明中国心中不仅装着中国和APEC的命运,也装着整个世界;习近平提出的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更是中国外交战略的传承和创新。

3.下列对于原文的理解和推测,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个别发达国家对此有点“勉强接受”外,发展中国家普遍感到高兴,认为这实际上是构建“APEC大家庭”不可或缺的支柱,反映了冷战后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愿望。

B、从种种历史现象可知,2014年中国北京APEC将进一步推动时代的变迁,推动APEC向着自贸区和一体化大方向迈进,让APEC大家庭更加兴旺发达。

C、经过三年的实践,中国于1996年苏比克领导人会议上提出“APEC方式”, 这些原则实际上照顾了合作伙伴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使他们不同的权益和要求得到较好的平衡,这使得APEC“大家庭精神”得到了完善。

D、十几年来,APEC之所以长盛不衰,正是由于这一“协商一致”和“自主自愿”等一系列基本原则的独特作用和它指引的方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阿达是一把普普通通的扫帚,但它却总是梦想做一把魔法扫帚。

“做魔法扫帚在天空中到处飞来飞去多荣耀啊!”阿达常常想。

可是阿达总是在想实现梦想,实现梦想……阿达脾气就变坏了。主人扫地的时候,它总是乱扫,弄得房间里到处是灰尘。它还不老老实实地待在角落里,有时候会冷不防倒下来吓唬主人家猫,把猫吓得在房间里乱窜。

猫后来知道,阿达是存心吓唬它,气得用爪子把阿达抓得浑身是伤,阿达最后终于散了架。散了架的阿达连一把普通扫帚也做不了,主人就把它扔进了垃圾桶。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语言综合运用(15分)

仔细观察五代梁楷所画的《太白行吟图》,结合所附诗句和你对李白的了解,发挥联想,刻画你心中李白的形象。

满分5 manfen5.com

 

要求

1)请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

2)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4不少于2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共18分)

可以预约的雪

林清玄

(1)东部的朋友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2)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湾的菅芒花是唯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3)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

(4)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看菅芒花。

(5)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6)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7)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8)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回走了三趟。

(9)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10)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11)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

(12)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13)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节在流变的。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14)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15)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变化呢?

(16)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世相约的精魂呢?

(17)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历,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不期而遇的经历。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18)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19)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20)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忧。这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

(21)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百合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保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菅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迭,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1.请简要赏析文中第14自然段画线的句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内容不是写雪却以“可以预约的雪”为题,这样拟题可以吗?请说说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意概括文中“常”与“变”的内涵,作者认为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常”与“变”?(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