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曹禺执教剧校 曹禺来到南京几天了,这正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曹禺执教剧校

曹禺来到南京几天了,这正是1936年的初秋季节,他一正忙着整理行李,接待新的朋友。他作为国立南京戏剧学校的教授,应聘到这里来教书。虽然,很疲惫,但心情却有另一番新的滋味。

他在事业上是一个从来不敷衍的人,他的热情不但贯注在创作上,同样,也渗透在教学里。他教世界戏剧名著选读,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而且剧目也经过精心挑选。他从不做抽象的说教,而是采取边朗诵、边表演、边分析的方法,绘声绘色地把同学带入戏剧情境之中,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即使剧本上的一句台词、一个停顿,他都能讲出它内在的底蕴。他把渊博的知识、舞台的实践和具体入微的艺术感受融合在一起,这就把学生迷住了。每一堂课,对他们来说都是美不胜收。许多同学回忆说,老师上课,可谓绝妙,他有学问,会表演,又有创作经验,因此,讲起课来就驾轻就熟,挥洒自如,加上他那口才,所以,每次上课,课堂里都挤得满满的,连外班的学生也来听他的课。他还有一套辅导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和理解剧本的水平,除重点讲授一些剧目,还组织学生阅读世界名著。他不是一般地布置一下,任其自流,而是按照点名册,具体规定某某读哪本名著,并让每个人都要写出读书报告,或分析主题和人物,或分析戏剧结构和冲突,过一段时间,再根据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更换新的阅读剧目。这样一种指导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获益匪浅,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鉴赏能力。因为他所读中外戏剧名著较多,才能这样指导学生;同时,也因为他具有一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才能这样不怕麻烦,因材施教。

指导学生排戏,他基本上是运用他的实践经验,也可以说是从张彭春老师那里学来的导演方法。他首先发动学生讨论剧本,从主题、人物到台词,让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意见,务求理解透彻。具体排练时,又指导得十分细致。每句台词,为什么这样写,它的含义是什么,该怎么念,又该怎样动作,几乎等于他把每个角色都演一遍。学生们说:“老师是编剧、导演、演员三位一体的老师。他写的剧本处处体现出他的艺术匠心,写得那么细致,连动作都写出来了,他指导学生排戏,也是这样,独具一格,犹如中国的工笔画。”他的教学和他的日常生活风度迥然不同,他为人比较谨慎,沉默寡言,但又很马虎、不拘小节,不会料理生活,他给学生的印象是很随便的,从不摆老师的架子,但是,在排演场上,却挺较真,连一个动作都不准错。一旦进入创作领域.他就变成另外一个人了。

曹禺来南京不久,便同马彦祥、戴涯等一起组织起“中国戏剧学会”,他们“为适应新兴演剧艺术职业化的要求”,组织了这个学会,强调通过演剧来研究话剧艺术。他们第一次便筹备了《雷雨》的演出,由曹禺扮演周朴园,马彦祥扮演鲁贵,戴涯扮演周萍,郑艳梅扮演繁漪,李虹扮演四凤。这是曹禺第一次扮演自己剧本中的角色,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入这次演出之中。当《雷雨》在南京世界大戏院公演时,一下子便打响了,可以说轰动了南京城。特别是剧校的同学看到老师们的示范演出,真使他们大开眼界。马彦祥后来回忆说:我看过不下十几个周朴园,但曹禺演得最好。这可能因为他懂得自己的人物,他是个好演员,他懂得生活,不是那种空中楼阁式的。我觉得演周朴园没有比他演得更好的了。

在南京国立戏剧学校只有一年的时间,而这一年也可以说是他享受创作的愉悦和欢欣的一年。                                   (节选自田本相《曹禺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曹禺在南京剧校执教年,虽然身心疲惫,但因为到一个新的地方,从事一份新的职业,结识了许多新的朋友,心情也另有一番新滋味。

B.曹禺是一位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有学问,会表演,创作经验丰富,口才又好,因此,讲起课来挥洒自如,让同学们感到美不胜收。

C.曹禺指导学生排戏的方法,就是从张彭春老师那里学来的导演方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学生进行非常具体非常细致的指导。

D周朴园是曹禺第一次扮演的戏剧角色,可能因为他懂得自已的人物,是个好演员,懂得生活,因而演出很成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E.本文主要从教世界戏剧名著选读、指导学生排戏、组织“中国戏剧学会”三方面叙述传主在南京剧校执教的事迹,首尾呼应,语言平实。

2.曹禺在教世界戏剧名著选读时,教学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文章重点写曹禺在剧校的执教情况,第三自然段结尾提到他的日常生活风度,有何用意?(6分)

4.曹禺在南京国立戏剧学校的教学虽然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1.(5分)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 2.①准备充分:精心设计,精心挑选剧目。②方法独特,重注实效:采取边朗诵、边表演、边分析的方法,绘声绘色,使同学们身临其境,深入人物内心。③把渊博的知识、舞台的实践和具体入微的艺术感受融合在一起,讲解生动透彻,引人入胜。④重视阅读辅导,因材施教,具体细致。(一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①与他的教学风格对比,突出他在事业上的严谨细致。②教学中的他与生活中的他反差强烈,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使传主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③还原一个真实的曹禺,增强传记的纪实性,激发读者的认同感。(一点2分,意思正确即可) 4.曹禺之所以能够够获得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如火般的热情,无论是创作还是教学,他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让人深受感染。②渊博的知识,严谨务实的态度,他在教学上一丝不苟,从不敷衍,从不抽象说教,是编剧、导演、演员三位一体的老师。③诲人不倦的精神,他不怕麻烦,因材施教,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每句台词,细心指导;亲自下水,给学生示范演出。④不懈追求,勇于创造。他的教学,独具一格,为了适应新的要求,他和同事第一次筹备《雷雨》的演出,第一次扮演自己剧本中的角色。(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给6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然后再从人物性格及作品的结构等方面分析选项与原文本的差别,做出判断,A.“身心疲惫”“新职业”无中生有。C“完全”不正确,应是“基本上”。D. 应是“第一次扮演自己剧本中的角色”。所以选EB。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的答题区间在第二段,可从第二段中找出提示性的语句,通过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如“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而且剧目也经过精心挑选”,表现了他教学时的准备充分的特点;“他从不做抽象的说教,而是采取边朗诵、边表演、边分析的方法,绘声绘色地把同学带入戏剧情境之中,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可概括为教学方法独特;“他把渊博的知识、舞台的实践和具体入微的艺术感受融合在一起,”“按照点名册,具体规定某某读哪本名著,并让每个人都要写出读书报告,或分析主题和人物,或分析戏剧结构和冲突,过一段时间,再根据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更换新的阅读剧目。”可从因材施教、具体细致等方面概括。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先从第三段找到描述他日常生活的语句,“他为人比较谨慎,沉默寡言,但又很马虎、不拘小节,不会料理生活,他给学生的印象是很随便的,从不摆老师的架子,”很容易看出日常生活中的他与教学中的他有强烈的反差、他的性格与他的教学风格也不同,故可分别从突出他在事业上严谨细致、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传主的真实性角度答题作答。 考点: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此题,可要根据文本大意内容,结合着文本中能体现传主成功的具体内容,从传主的人物性格、传主的人品精神、传主在治学精神及教学风格态度等方面分析即可。例如,他不怕麻烦,因材施教,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每句台词,细致指导;亲自下水,给学生示范演出,这体现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                           两句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

(2)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代圣人在自身已很优秀的前提下还不断为自己充电,而时下一般人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的名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念奴娇

吴渊

我来牛渚,聊登眺、客里襟怀如豁。谁著危亭当此处,占断古今愁绝。江势鲸奔,山形虎踞,天险非人设。向来舟舰,曾扫百万胡羯

追念照水然犀,男儿当似此,英雄豪杰。岁月匆匆留不住,鬓已星星堪镊。云暗江天,烟昏淮地,是断魂时节。栏干捶碎,酒狂忠愤俱发。

【注释】牛渚:在今安徽马鞍山市长江东岸,下临长江,突出江中处为采石矶,风光绮丽,形势险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危亭:就是然犀亭,与下文的照水然(同)犀,是同一典故,东晋温峤路经牛渚采石矶,听当地人说矶下多妖怪,便命燃犀角而照之,须臾水族覆灭,奇形怪状,或乘车马著赤衣者。 《晋书·温峤传》)后人常用燃犀来形容洞察奸邪。胡羯:指金兵。

1.简析客里襟怀如豁的妙处。(5分)

2.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云南,滇国也。汉武帝时始置益州郡。蜀汉置云南郡。隋置昆州,唐之。后为南诏蒙氏所据,改鄯阐府。历郑、赵、杨三氏,至大理段氏,以高智升鄯阐牧,遂世其地。元初,置鄯阐万户府。既改置中庆路,封子忽哥为云南王镇之,仍录段氏子孙守其土。忽哥死,其子嗣封为梁王。自沐英平云南,在镇十年,恩威著于蛮徼。每下片楮,诸番部具威仪出郭叩迎,盥而后启,曰:“此令旨也。”沐氏亦皆能以功名世其家。每大征伐,辄以征南将军印授之,沐氏未尝不在行间。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侯也。孝宗以为然,许之。自是,遂以公爵佩印,为故事。诸土司之进止予夺,皆咨禀。会张献忠死,其部将孙可望率余众由遵义入黔,称黔国焦夫人弟来复仇。民久困沙兵,喜其来,迎之。定洲解楚雄围,迎战于草泥关,大败,遁阿迷。可望破曲靖及交水,俱屠之。遂由陆凉、宜良入云南城,分遣李定国徇迤东诸府。而可望自率兵西出,畏知御于启明桥,兵败,被执。可望闻其名,不杀,语之曰:“吾与尔共讨贼,何如?”畏知以三事:“不用献忠伪号,不杀百姓,不掳妇女,吾从尔。”可望皆许之。即折箭相誓,乃以书谕天波如畏知言,天波亦来归。始定洲归,屯兵洱革龙,且借安南援自固。会可望与定国不协,声其罪,杖之百,责以取定洲自赎。定国既至,定洲土目杨嘉方迎定洲就其营宴。定国侦知之,率兵围营,相拒数日,乃出降。遂械定洲及妻万氏数百人回云南,剥其皮市中。可望遂据滇,而天波卒走死于缅甸。

(节选自《明史·卷三百十三·列传第二百一·云南土司传》)

【注】西平:在今云南、贵州交界一带,现在的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内。

黔国公、西平侯:皆沐英的封爵。因珍兽云南有功,封黔国公;1376年(明洪武九年)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沐英一支后裔袭封黔国公,另一支袭封西平侯。

沙兵:沙定州之父沙源,时号沙兵。

畏知:金沧副使杨畏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隋置昆州,唐        仍:因袭

B.以高智升鄯阐牧        领:统领

C.自是,遂以公爵佩印,为故事   故事:旧例

D.畏知以三事          要:约定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供也。

B.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供也。

C.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供也。

D.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供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云南被南诏蒙氏占领后,经历了郑氏、赵氏、杨氏曰大家族的统治,到大理的段氏时,段氏便世袭该地。

B.沐英每次一下小令,各番人部落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到城郭外叩头迎接,浇水洗手之后才启开来看,沐氏家庭也都能继承沐英的功名。

C.孝宗皇帝认为守臣言之有理,便答应封沐英的后代为黔国公。从此以后,沐氏家族佩公爵印符,各土司的进退予夺,都要向他们咨询禀报。

D.此时正逢张献忠死亡,他的部将孙可望率领余众从遵义进入贵州,声称自己是黔国焦夫人的弟弟前来报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即折箭相誓,乃以书谕天波如畏知言,天波亦来归。(5分)

(2)会可望与定国不协,声其罪,杖之百,责以取定洲自赎。(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书指书体,即汉字。法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境界。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如果说“不俗”是表示精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而“韵”的获取则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所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③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标志。因而,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让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形式与法则的境界,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韵”作为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交流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而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在瞬间的感悟中,让观者脱离现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的奥妙所在。古人在观赏作品时须净手、屏息,以让自己有如对至尊的敬畏感,让自己慢慢地进入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去体味、领悟和感受这种超越性的存在。“韵”虽然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人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达到顿悟,使审美的障碍得以消解,从而进入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

④“韵”作为文化心理情结,使中国的艺术更为注重精神体现,表现出一种逍遥于天地之间的快活情绪,因而,艺术也就成了躲避世俗风雨的避风港。艺术家很少去参政议政,他们只是在放浪形骸、游心于天地之间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这样,艺术也就很少具有批判性,因为,它与俗世生活的发展并不同步,它有着自身发展的轨道。

1.下列对于“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韵”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它指的是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那种无法用言语传达的、类似于诗的意味。

B.“韵”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是艺术家和欣赏者有共同的审美心理,可以感受到它和物质一样存在着。

C.“韵”是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使艺术家对它痴迷癫狂地追求,它赋予古代经典之作令人神往的气息。

D.“韵”的意味从作品中显现出来,需要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在他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

2.下列对“中国书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

B.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使之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C.在中国,书法是书法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

D.中国书法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是书法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者型书法家着眼于获取书法本体之外的韵,工匠型书法家着眼于书法本体,所以前者比后者更为世人所推崇。

B.古人先净手、屏息再欣赏作品,这样就可以在欣赏时,产生如对至尊的敬畏感,尽快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C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可以让欣赏者在瞬间的感悟中超脱世俗,得到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

D.艺术家只是关心人生在世的快慰和满足,并不怎么关心政治,这就造成了他们创造的艺术很少具有批判性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国外有句名言:宏伟壮观的罗马城不可能在一天中建成,但建成后却可以在一天之内成为废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