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散尽千金济英才 ——追忆邵逸夫先生 1月7日中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散尽千金济英才

                ——追忆邵逸夫先生

17中午,站在写有“逸夫楼”三个字的大楼前,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晨阳希望学校校长乐平海心中感慨万千:“多亏了邵逸夫先生捐建的教学楼,经受住了芦山强烈地震的考验。”这一天,著名的爱国人士、香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107岁。

“逸夫楼”见证慈善一生

  虽然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邵逸夫的长相与生平,但或多或少都听过或见过“逸夫小学”、“逸夫楼”等由他捐助的设施,这些见证了邵逸夫慈善为怀的一生。

  苏州大学姜礼尚教授曾与邵逸夫先生有一面之缘。时任苏州大学校长的姜礼尚教授回忆说,1992年自己随受捐赠学校代表团前往香港参加捐赠仪式,和邵逸夫有了一面之缘。“邵逸夫先生虽然做了这么多慈善,也有很高的社会威望,但为人十分低调。”姜礼尚说,但邵逸夫先生的亲和力很强,在晚宴上主动与代表团代表们合影。

  邵逸夫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支持内地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据教育部消息,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先生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迄今赠款金额近475亿元港币,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邵逸夫奖”媲美诺贝尔奖

  邵逸夫先生长期支持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教育科研发展,也关注人类科学进步,创举之一是设立了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的“邵逸夫奖”。该奖项成立于2002年,设有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以及数学科学三大奖项,单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足以媲美诺贝尔奖。一年一度的“邵逸夫奖”自2004年起已颁奖10次。有人拿了“邵逸夫奖”之后就拿了诺贝尔奖。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原所长陈省身先生于2004获得首届“邵逸夫数学奖”。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与高校合办艺员培训中心

  上世纪90年代初,邵逸夫先生向当时的国家教委提出,希望在内地选择一所大学创办电视演员艺训班,吸收内地人才,进行培训后进入香港无线电视(TVB)工作两年。这一设想得到国家教委的支持,最终将合作点定在了邵逸夫先生曾经捐赠过的华南理工大学。

  据参与该项合作的鄢秋萍老师回忆,艺员培训中心面向内地招生,由香港无线电视提供资金支持,在华南理工大学校内授课,双方邀请艺术专家对学员进行授课与培训,经过培训的艺术人才以及电视技术人员可以进入TVB工作。一直到1996年共举办了近10期培训班,培养出邵兵等一大批演艺人才。

逸夫先生一路走好

  邵逸夫逝世的消息传到先生在故乡浙江多次捐助过的浙江大学,许多师生和校友纷纷用微博、微信等方式表示哀悼和敬意。浙江大学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韦路说:“邵逸夫的名字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向邵老致敬!”

  淮阴师范学院宣传部部长朱延华翻出了一份20年前的校报,上面在显眼的位置刊登了一则消息——《我校“逸夫图书馆”落成》,编辑是朱延华。朱延华说:“‘逸夫图书馆’建成,从校长到学生精神都为之一振,这将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东南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李小男表示,斯人已逝,福泽后人,东南大学师生将永远感念这位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慈善家。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景泰教授说:“2007年,我亲自参与了逸夫基金投资我校300万元港币的项目,沈航师生会永远铭记这个名字。”

  同济大学档案馆馆长朱大章说:“近20年来,‘逸夫楼’一直是同济利用率最高的建筑之一。”网友“啖月忽律”说:“我在‘逸夫楼’里扯过皮,拿过奖,看过毕业典礼,读过书。愿老人家走好!”

  “我们会永远感谢邵先生捐资助教的千秋功业,勤勉求是,严谨治学,为国为民,前行不辍。”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顾玉林说。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传记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主标题“散尽千金济英才”突出主题,副标题“追忆邵逸夫先生”补充传主,两者结合,塑造了捐资助学的邵逸夫先生的伟大形象。

B.文章开头,“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晨阳希望学校校长乐平海心中感慨万千”这段文字既引出下文对邵逸夫先生的介绍,有统领了全文,点出主题。

C.邵逸夫先生长期支持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教育科研发展,关注人类科学进步,创立了“邵逸夫基金”和“邵逸夫奖”,迄今捐款金额达到了475亿元。

D.邵逸夫逝世的消息传到邵逸夫故乡的浙江大学,许多师生和校友纷纷用微博、微信等方式表示哀悼和敬意,这是因为邵逸夫先生曾多次捐助过这所大学。

E本文叙述了较多人物对邵逸夫先生的评价,这是对传主的侧面描写,突出了人物形象,凸显了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2.邵逸夫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概括。(6分)

3.文章中的四个小标题有怎样的作用?试结合文章的内容,做简要分析。(6分)

4.古有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豪迈,今有邵逸夫先生“散尽千金济英才”的慈悲为怀。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就“千金散尽”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1.A E (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2.①邵逸夫先生是一位支持内地、香港教育的爱国人士。他通过“邵逸夫基金”捐资办学,建设施。还和内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2分) ②邵先生是一位低调的实业家。他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有亲和力。(2分) ③邵先生是一位有千秋之功的慈善家。他为国为民,慈悲为怀,关注人类科学,创设“邵逸夫奖”。(2分) 3.①四个小标题形成行文线索,统筹全文的材料,突出“捐资助英才”的主题。(2分) ②四个小标题在材料的安排上形成了递进关系,从捐资助教育、助科研到助英才培养,再到人们对他的感念追思,逐步拓展,使传主的形象越老越立体丰满。(2分) ③四个小标题使文章结构清晰,逻辑性强,加深读者的印象。(2分) 4.示例一:我认为“千金”无须散尽。(2分)①“千金散去”须有资本。李白为诗仙,邵先生是著名实业家,他们有运作千金的魄力,而我们芸芸众生不能也不必。(2分)②“千金”并未散去。邵逸夫先生“散尽千金”实为回馈社会,是为了祖国乃至人类的教育事业,我们应该向他致敬。(2分)③即有千金也应节俭,节俭是美德,浪费为可耻。(2分) 示例二:我认为“千金散尽”可矣。(2分)①“千金散尽”为大义。邵逸夫先生捐资百亿巨资,为教育科研的千秋大业做出了贡献,是一位伟大的慈善家。(2分)②“千金散去”显性情。诗人李白在散尽资财,沽酒赋诗时,排忧解愁,得洒脱之本真。(2分)③“千金散尽”是态度。生活中,既要注重节俭,更要豪爽大方,不能做金钱的奴隶,千金要为我所用,为我服务。(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客观题,要将选项与归纳的要点做认真的比对。分析可知,B项表述不准确,其作用仅仅在于引出对传主邵逸夫的介绍,而非“统领了全文,点出主题”。C项和原文不符,“赠款金额近47.5亿元港币”而非“捐款金额达到了47.5亿元”。D项说法不够准确,原因解释错误,表示哀悼和敬意的原因有很多,邵逸夫先生的捐助只是其中之一。 考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 2.2】 试题分析:回答本问题,先通读全文,掌握作品有关邵逸夫的形象的描写,注意动作、心理等,确定答题区间;在此基础上,分点概括。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一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二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一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二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6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三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 考点:考查考生鉴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能力层次是D级。 3.3】 试题分析:先通读全文思考小标题在结构上的作用,再考虑小标题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用小标题的形式行文,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按照事物的几方面的内在联系组织材料,分设标题(横式结构);二是按照事物的发展的阶段组织材料,分设标题(纵式结构)。它的作用有:①使用小标题,便于将众多的材料分门别类地组织,从多个方面或多个角度来展示材料、表达主题,使行文条理清楚;②能吸引读者;③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④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了解写作意图;⑤.在阅读全文后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考点: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 4.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首先,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了解邵逸夫的“散尽千金济英才”的重大意义;第二,结合社会现实,谈对邵逸夫的行为的看法;第三,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8分;“观点”明确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是对文本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然后要在切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选准切入点,这个点一要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二要答题时的角度选取须小、巧、新。答题时考生一定要紧扣文本,有创新,但不能脱离文本。最后,整合答案,注意观点鲜明,语言简明、连贯。 考点:考查考生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次为F(探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余不忍为此态也! (屈原《离骚》)

2               ,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3)春江花朝秋月夜。               岂无山歌与村笛,                 。(白居易《琵琶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满庭芳①   苏轼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②,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翦柔柯。仍     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①元丰七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邻里友人纷纷相送,苏轼作此词以告别。②元丰三年闰九月,元丰六年闰六月,故为“再闰”。

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2.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庠,字希道,彭城人。八岁能诗。蔡齐妻以子,用齐遗奏,补将作监主簿。复中进士第,为高密广平院教授。英宗求直言,庠上书论时事。帝以示韩琦,琦对之“未识”,帝益嘉重。日食甫数日,苑中张具待幸,庠言非所以天戒,诏罢之。会圣宫修仁宗神御殿,甚宏丽。庠言:“天子之孝,在继先志,大业,不在宗庙之靡。宜其制,以昭先帝俭德。”奉宸库被盗,治守藏吏。庠言:“皇城几察厉禁,实近侍主之,当并按。”仁宗外家李珣犯销金法,庠奏言,法行当自贵近始。帝不豫,储嗣未,庠拜疏谓:“太子,天下本。汉文帝于初元即为无穷计。颍王长且贤,宜亟立,使日侍禁中,阅四方章奏。”帝皆行之。 

神宗立,迁殿中侍御史,为右司谏。言:“中国御戎之策,守信为上。昔元昊之叛,五来五得志,海内为之困弊。今莫若示大信、舍近功,为国家长利。”奉使契丹。故事,两国忌日不相避。契丹张宴白沟,日当英宗祥祭,庠丐免,契丹义而听之。

    除集贤殿修撰、河东转运使。庠计一路之产,铁利为饶,请复旧冶鼓铸,通隰州盐矾,博易以济用。又请募民入粟塞下,豫为足食。进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契丹侵霸州土场,或言河北不可不备。庠上五策,料其必不动,已而果然。

  庠不肯屈事王安石。安石欲见之,戒典谒者曰:“今日客至勿纳,惟刘尹来,即告我。”有语庠者曰:“王公意如此,盍一往见。”庠谓:“见之,何所言?自彼执政,未尝一事合人情。脱问青苗、免役,将何辞以对?”竟不往。奏论新法,神宗谕之曰:“奈何不与大臣协心济治乎?”庠曰:“臣子君父各伸其志。臣知事陛下,不敢附安石。”                                                     

    契丹建牙云中,遣骑涉内地,边吏执之。契丹檄取纷然,又遣使议疆事。众疑其造兵端,欲大为备。庠奏言:“云朔岁俭,军无见粮。契丹张形示强,造端首祸,曲在彼不在我,愿勿听。宜先谕以理,然后饬兵观衅。”

元祐初,加枢密直学士、知渭州。卒,年六十四。宣仁闻之曰:“帅臣极难得,刘庠可惜也。”庠有吏能,淹通历代史,王安石称其博。卒后,苏颂论庠治平建储之功,诏褒录其子。

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一

【注】①祥祭:亲丧满十三个月或二十五个月的祭祀②路:宋时的行政区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庠言非所以天戒      祗:恭敬。     B 在继先志,大业      隆:兴盛。

C 其制              损:损害。     D 储嗣未              正:确立。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庠敢于直言的一组是(3分)     

①庠上书论时事,帝嘉重    ②庠奏言,法行当自贵近始   ③颖王长且贤,宜亟立      

④日当英宗祥祭,庠丐免    ⑤料其必不动,已而果然     ⑥臣知事陛下,不敢附安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庠经常向英宗提出规谏。英宗为仁宗修神御殿,非常宏丽,刘庠认为不应奢靡;奉宸库被盗后,刘

庠主张应连同主管此事的近侍一并惩罚。

B刘庠能妥善处理外交问题。在宋与契丹的关系上,他认为守信义最重要;出使契丹,他认为按照先例

在先皇的忌日契丹不应该摆宴席,得到契丹同意。

C刘庠注重发展地方经济,关注民生。担任河东转运使,他恢复废弃的冶炼场所,开通隰州的盐路,开

展贸易;他又招募民众往塞下转运粟谷,以备足粮食。

D刘庠对王安石新法不以为然。王安石想会见他,但刘庠始终不肯见;当神宗问他为什么不与大臣同心

协力时,刘庠说他只知道侍奉君王,不敢攀附王安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彼执政,未尝一事合人情。脱问青苗、免役,将何辞以对? 竟不往。

    (2)契丹张形示强,造端首祸,曲在彼不在我,愿勿听。宜先谕以理,然后饬兵观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过去30年,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如今正与令人咋舌的老龄化现象相伴而来。过快的老龄化速度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挑战。目前,中国有13.5亿人口,并在继续保持增长,但中国人口总数预计到2030年左右将开始缓慢减少。要认识到老龄化对中国的影响,可以先看看劳动人口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1979年中国开始市场化改革时,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约为7:1,目前这一比例约为55:1。到了2035年,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将骤降至25:1

    此外,劳动人口的年龄分布也很重要。过去的研究已经证明,30岁到40岁的工作人口最有生产力和创新能力,而这正是所谓的“中国人口红利”的基础。1979年改革以后,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一直快于人口老化的速度,但从2015年开始,这一趋势将发生逆转。到2035年将有15个年纪较大的工人(5064岁)对一个年轻工人(1529岁)。这一趋势在低龄人口中也是如此,中国小学新生从1995年的2500万下降到了2008年的1670万。这表明,中国正面临着与韩国、澳大利亚和西欧其他国家一样的老龄化处境。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因为人均寿命的显著增加和生育率的急速下降。1980年中国的人均寿命不到65岁,目前是75岁;1980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2.63个孩子,2011年这个数字只有15。在中国的发达城市上海,生育率只有06,这很可能是全世界所有大城市中最低的。这表明,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与他们的西方同伴一样,比起家庭更看重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现在,中国正在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未富先老的大国。这是建国初期人口大爆炸和过去30年预期寿命急速上升的共同结果。但我们不能将这样的困境完全归咎于持续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施行的经济政策虽然帮助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但却忘记了为人口老龄化做准备。

    实际上,只以快速增长的人均GDP作为衡量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指标是有很大误导性的。首先,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主导的经济中,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以平均每年20%30%的速度上升,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国内储蓄约有一半来自国有企业。相比之下,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同期年均增长速度只有2%—3%。此外,虽然中国居民的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全世界里都是很高的,但存下来的钱对绝大多数指望靠这个养老的人来说基本是不够用的。其次,人均GDP并不能体现实际的财富分配情况。现实中,需要考虑到财富分配指数,如基尼系数,中国在过去30多年里已经从全亚洲收入最平均的国家成了最不平均的国家。很明显,收入增长不平等和赢弱的家庭储备意味着中国普通居民对人口老龄化准备不足。  没能从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中获益的居民,在退休后将处于一个非常糟糕的财务困境中。长期的偏袒国有企业和在金融上的有失公平,结果是中国家庭收入严重滞后于GDP增长速度。还有一个事实加剧了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即只有大约15%的退休工人在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行业中工作,他们享有某种形式的养老金。拥有退休金的人里只有大约10%15%的人仍然依靠子女养老,但对于那些没有退休金的人,这个数字跃升至超过50%。                     (摘编自《未富先老的中国》,有删节)

1.下列关于老龄化对中国影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相对于家庭来说,更看重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这是富裕群体人均寿命增加和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B.“中国人口红利”的基础将会动摇,30岁到40岁的最有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工作入口所占的比例将会下降。

    C.中国总人口目前已有13.5亿,并且在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保持增长,但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会有所下降。 

    D.退休金的有无以及退休工人所处的企业性质的不同,造成养老方式的不同,使得老龄化后的中国面临严重的养老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正在成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大国,这与人口和寿命的快速上升有关,也与持续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

    B.从2015年开始,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将会快于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而低龄人口数量却呈下降趋势,这种状况短时间里很难改变。

    C.中国过去30年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也带来了令人咋舌的老龄化问题,这一问题反过来又在影响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

    D.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大多数人的储蓄是不够用来养老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均寿命显著增加,生育率却急速下降,这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处境是一样的。

   B.如果我们不能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中国过去30年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就不能持续,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C.长期地偏袒国有企业和在金融上压制普通中国居民,使得一些居民没能从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中获益,退休后将处于糟糕的财务困境。

   D.不能用快速增长的人均GDP作为衡量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指标,因为收入的增长是不平等的,财富的分配是不平均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①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说: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 

②网络经典语句: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以上两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除诗歌外)。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