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0分) 山村弦歌① 宋利萍 (1)家有一盆文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0分)

山村弦歌①                      宋利萍

(1)家有一盆文竹,要长到窗外了,教师节得的,学生特意全体起立唱《感恩》,一百零八支花朵一百单八杯红酒,我那天臭美得四处得瑟。

(2)窗外秋玫瑰开得正好,我的记忆跨山跨水一直通到故乡,村庄小学课堂上。那时我们也给老师送花,五月初山丹丹开成焰火,我们都是采花大盗,家里,老师的办公室桌上,教室里的水桶也栽满了,香气汩汩穿流,我们就是一株株快乐的植物,老师俨然是护佑的“树头”,还必带一束花回家,给他病瘫的老婆看。

(3)他疼爱那个病怏怏的女人,尽力让她活得舒服,每晚为她擦洗躺下,才去批作业。女人不想拖累他和孩子,偷喝了农药,恰好他有事赶回家救了命。他严肃地哄她:“为啥你得稳稳地坐着动不了,你是树根,树头的主心骨,你没了我们活不好。”女人便高兴得做起了树根。

(4)贫困,劳累,睡眠不足,他的脸像松树那样常青着,又永远地穿草绿的衣裤,背草绿的挎包。早起去田间劳动,奔回家做饭侍弄老婆孩子,拿了饽饽路上啃,小跑三五里到学校,用现在的话叫深圳速度。校长吹口哨了,他衣衫整齐,及时站在了课堂上,看他的虾兵蟹将闯进来,细长的眼睛荡起得意的笑。

(5)树头脾气好,但对男生犯错误不客气,脑绷子弹得铮铮响,一脚踹屁股从讲台踹到门外去。乡间的孩子太野,课间也跑到树林里转一圈打一两只麻雀,拔光毛用纸包起来,就地挖坑烧烤,吃得嘴边黑漆漆。要么截水抓鱼,顺便拎几只青蛙水线虫回来捉弄说话咬舌的女生。

(6)树头对女生就宽容多了。课间休息时间长,我和女伴也上山了。男生摘杏女生坐在树下吃。吃完把水泡泡的嫩瓤冷不丁地挤到别人的脸上玩闹,牙酸倒了,方想起还上课中,妈呀一声跑回去。

(7)树头的眼光似立秋的剑,穿透几个女生冷而不滴血,“下次注意!”转到男生处立刻霜降了,全部面壁,一屁股一脚,写三篇深刻检查。一篇班上念,一篇拿回家,一篇留底,敬待期末表现。

(8)树头作文课上格外活泼,声音敲大缸似的,震得土墙都掉渣,总算换了白背心,讲出汗了便撩开去挠挠肚皮。小学老师很累,两个年级同上复式班,要变幻多种角色教所有的课程,我是觉得好的,早早做完作业听高年级课文,趣味得紧。

(9)蛤蟆骨朵儿在黑板上游来游去,音乐课上,他摆弄五线谱,想给榆木脑袋们开开仙窍。我们这些笨拙的牻牛儿苗针,没一个走得准,干脆画小人描张飞赵云去了。老师看情形不对,立刻又张开大嗓门:“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声震林樾,一群亢奋的鸟呼拉拉扑过来。他的青黄的脸也变红了,像年轻的没有任何压力的男孩,在田野小径上自由地奔跑。忽而眼睛湿了,他转身出门。我们仍扯着吼“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10)黄昏,我们值日锁门,听到幽怨的二泉映月,树头老师坐在台阶上拉二胡,专注,颓废,忧郁,满目悲伤的水汽。地雷花静静开着落着。空旷的校园,后面萧条的秋草坡。是整个小学时光最寂寥的一瞬。

(11)我们不懂他的忧伤。

(12)不久小学撤了,给钱少又拖欠,没有老师来,几岁的娃就得过山过梁找学上。封山育林了,拖拉机种地,牛群也没了。孩子老早不念书,打工嫁人去,山丹丹花开了,艳也无人采。树头老师和他的老婆孩子怎样了,我不知道。

(13)有时路过他们村庄,白墙红顶都是新房子,他大概早脱贫了。也老了。还能拉得动二胡不?                                    (选自2012年10月《美文》上半月刊,有删改)

注:①弦歌:用琴瑟等伴奏歌唱。古代传授《诗》学,均配以弦乐歌咏,故称“弦歌”。后指礼乐教化、学习诵读为“弦歌”。②牻(máng)牛儿苗:别名太阳花。

1.文章开头写学生“唱《感恩》”有什么作用?(3分)

2.文章第⑽段波浪线句子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3.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4分)

(1)我们就是一株株快乐的植物,老师俨然是护佑的“树头”。

(2) 我们仍扯着吼“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4.概括树头老师的形象。(6分)

5.这篇散文以“山村弦歌”为题,联系全文和注解,谈谈其中的含义。(4分)

 

1.(3分)①引出下文对树头老师的回忆。②与下文的音乐课和树头老师“拉二胡”等内容呼应。③暗扣主题,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每点1分) 2.(3分)①描写了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寂静、空旷、萧条(或答“寂寥)的特点。②烘托了二胡乐曲的幽怨。③烘托了树头老师内心世界的忧伤。(每点1分) 3.(4分)(l)运用比喻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表现我们生活的快乐,歌颂树头老师对学生的保护和帮助(1分)。(2)运用双关手法(1分)。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和赞美(1分)。 4.(6分)外观形象:①生活贫困、忙碌、劳累(1分);②生活朴素,注意自身仪表(1分)。内在品格:③热爱教育工作,在艰难的环境中仍尽忠职守。(2分)④注意教育方法,既严格要求又能宽严相济。(2分)⑤关爱家人和学生,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2分)⑥因为生活和工作条件所迫,内心充满热情又略带哀伤。(2分)(共6分,“内在品质”,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5.(4分)①浅层含义:指树头老师在音乐课上教我们唱歌和在黄昏时坐在台阶上拉二胡。(2分)②深层含义:化用“弦歌”的文化内涵,赞美树头老师对乡村学生的教育。(1分)通过“弦歌”深入树头老师的内心深处,揭示乡村教师的不幸和哀伤。(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在形式上,因为此句处于文段开头,所以有引出下文、与下文内容呼应的作用;在内容上,此句有暗扣主题,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从此段环境描写在内容方面对表现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分析。此段文字在内容上描写了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寂静、空旷、萧条的特点,起着烘托二胡乐曲的幽怨、烘托树头老师内心世界的忧伤的作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赏析文本中画线语句,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出发,重点分析其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第(l)句,运用比喻,分别把“我们”和“老师”比喻为“一株株快乐的植物”和“护佑的‘树头’”,这就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们生活的快乐和歌颂乐老师对学生的保护和帮助。第(2)句,“你把美丽带给人间”既是歌词,又是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对老师的赞美,因此是运用双关,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品中形象的赏析能力。答题时,应主要根据文本对形象的肖像、语言、心理和行为动作等描写以及相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文本写了树头老师生活贫困、忙碌、劳累的情况;写他生活朴素,注意自身仪表。还表现了树头老师以下品格:他热爱教育工作,在艰难的环境中仍尽忠职守;他注意教育方法,既严格要求又能宽严相济;他关爱家人和学生,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等等。。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9分)

“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给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打下了时代的烙印,使得中国近现代哲学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发展状态。

从内容上看,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非常密切,没有充分地体现出哲学理论的抽象性和纯理论性特征。如果说西方近现代哲学发展更多地体现了哲学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因而其理论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么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由于是以“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则更多体现了哲学观念与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因而其理论的现实性特征相当明显。

中国哲学近代转型的历史极短,最多只有不足80年的时间,并且其内容主要局限在历史观和文化观,并初步涉及到政治哲学领域。这就使得近代形态的中国哲学极不发达,中国哲学以西化的形式进入了现代形态的发展阶段,造成了现代形态中国哲学与传统形态中国哲学之间的某种断裂:中国现代哲学不再“接着”中国传统哲学讲。之所以产生这种状况,就是因为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是以“中国向何去”的时代问题为中心展开的,它并不是哲学反思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不是直接来自于传统哲学的困境,而是中国哲学家对中国现实的社会危机的反映。“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的紧迫性不允许中国哲学有足够的时间来展开其近代形态。

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是在古今中西文化大碰撞的背景下进行的,社会生活的根本性变革、西方理论的引入和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彻底性批判,使中国现代哲学家具有一种自由的活跃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思想资源,使他们比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和以前的中国哲学家更能深入地研究哲学问题,特别是中国哲学的问题。对于同一哲学问题,中国现代哲学家有着不同的回答,因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哲学思潮,对哲学问题的研究就以各种哲学思潮相争论的形式展开的。无论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还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从来没有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这么多的思潮相互争论、交流和发展。可以说,众多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起和展开就是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的表现形式。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促使了中国现代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反复思考这一时代的问题。不仅如此,能否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还是中国人接受或支持某一哲学思潮的主要理由。在“科玄”论战中,科学之所以取得了胜利,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并不是因为“科学”派从理论上驳倒了“玄学”派,而是人们普遍相信科学比玄学更有助于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可以说,“中国向何去”的时代问题实际上决定了中国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衰成败。

(选自《中国哲学近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作者都兰军,有删改)

1.与“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它的背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大变革和古今中西文化大碰撞。

B.它的目的是为了从哲学上回答“中国向何处”的时代问题。

C.它的产生是中国哲学家对中国现实的社会危机的一种反映。

D.它的作用是使得中国近现代历史呈现一种独特的发展状态。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开宗明义,鲜明地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指出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与“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性问题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B.第二段运用对比,将西方近现代哲学的特点与中国近现代哲学的特点加以细致比较,用意在于突出西方哲学发展比中国哲学发展更具合理性。

C.第三段指出现代形态的中国哲学与传统形态的哲学之所以形成某种断裂,并非全然由于西方哲学的影响,而更多是因为中国现实社会的危机。

D.第四段意在说明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的表现形式就是众多现代思潮的兴起和展开,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解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

3.根据文意,分别概括出中国近代哲学、中国现代哲学存在的不足。(3分)

 

查看答案

南京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哭墙”上有这样一行字“死难者:300000”,如果把它改为“死难者:三十万”,你觉得哪种表达效果好?请作简要说明。(6分)

 

查看答案

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下列微博语录的四个共性特点。(不超过20字,4分)

  包:渺小时,比较充实;伟大后,觉得空虚。

指南针:立场坚定,东西再好也不被诱惑。

  虾:大红之日,便是大悲之时。

  蛛:能坐享其成,靠的就是那张关系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打破了纪录片的尴尬和       ,创造了难得的深夜的收视纪录并受到观众异乎寻常的热捧。和片中令人垂涎的美食一样,该纪录片至今仍以罕见的热度跳跃在网友们的舌尖上。        的网友迫不及待地制作出了明显带有娱乐噱头性质的“城市版”和“校园版”,这些持续       出的不同版本,给茶余饭后的人们带来了轻松愉悦的谈资。

依次填入上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窘况  意犹未尽  复制          B.窘况  饶有兴致  发酵

C.窘境  意犹未尽  发酵          D.窘境  饶有兴致  复制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满足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了《通用规范汉字表》。

B虽然有国家资源作支撑,但面临重重困难,国有企业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确实可说堪称不易。

C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D音乐剧是19世纪末诞生的,它具有极富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娱乐性,使它成为很多国家的观众都喜欢的表演艺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