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不必去讨好所有人,正如不必铭记所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不必去讨好所有人,正如不必铭记所有“昨天”;时光如雨,我们都是在雨中行走的人,找到属于自己的伞,建造小天地,朝前走,一直走到风停雨住,美好晴天。——陆小曼

心如止水,乱则不明。很多事,你越是想去弄个清楚,反而越是困惑,心中一旦有了执念,就像线团,只会越扯越乱。子欲避之,反促遇之。凡事顺其自然就好。既来之。则安之,这才是生存之道。——白子画

读了以上材料后,请根据你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抄袭、套作。

 

顺其自然也是一种生活 当有朋友身处逆境之时,有句话便常被提起: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是啊,生活本身就是幸与不幸组成,遇到不幸才会觉得原本的安康平淡才是最真,历经了生死离别后才知道相聚是多么的难得。人生之路并不都是充满阳光鲜花的大道,有时也会有沟沟坎坎、磕磕绊绊,许多的成败得失,并不都是我们能预料到,也不是我们都能够承担起的,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后的坦然,得到的也会是一种快乐。 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知获奖后,莫言直言“惊喜而惶恐”。惊,是没想到奖项会落到自己头上,他说自己从不为获奖而写作。莫言叔叔的惊不无道理,在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文学方面可谓是人才辈出。不过遗憾的是,在此之前,中国还未曾有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即使是鲁迅先生这样的文学大师,也没有得此殊荣。这也难怪这位大作家会“惊喜”。而我更看重的是这一句话:自己从不为获奖而写作。从他的故事里,我们知道他的生活并不如意,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他最初的梦想。但就是他的丰富的阅历,把生活当做写作的源泉,把真实写成文章的灵魂,信手拈来,轻易而举获得此殊荣。他不愧是中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愿望,甚至是不切实际的欲望,这些都渴望实现。但现实是,有些愿望即使我们努力了也不一定会实现,就像在春天埋下了种子,我们盼望着秋天会有硕果累累,可是一阵狂风,一场暴雨就可能把我们的愿望冲毁、撕碎。如果这时的我们不能淡然处之,不能有顺其自然的心态,终日抱怨上天的不公以至于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天的播种,那就真的再也看不到金黄的秋天了。所以,顺其自然是在奋斗之后,面对人生得失时应有的一种积极心态。 只要有一颗坦然的心,真真实实的生活,得之淡然,失之坦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笑看风云变化,你会发现原来一切也不过如此。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材料作文,第一阿尔材料从正面说“不必项的太多”“走自己的路”,第二则材料从反面说不这样的后果,然后阐明自己的观点“顺其自然”“既来之,则安之”。按着这个立意行文即可。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荀子《劝学》)

(2)四十三年,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是故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后面。(5分)

①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②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君子之远其子也。”         

③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1.简述材料③所写内容与前两章材料的联系。(2分)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评孔子的观点。(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8分)

【双调】沉醉东风·渔父

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①,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忘。

【注】①忘机友:机,机巧、机心。忘机友即相互不设机心、无所顾忌、毫无机巧算计之心的朋友。

1.这首元曲抒发了哪两种情感,请加以简析。(4分)

2.“点秋江白鹭沙鸥”意味醇厚,请结合全曲加以赏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19分)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达:显达     B.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    放:纵情

C.乐于诗而发之            发:打开     D.掇其尤其六百七十七篇       掇:选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凡士之蕴其所有,……者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殆穷者而后工也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C.圣俞以疾卒于京师             敛貲材以送其行

D.辄抑于有司                      不拘于时,学于余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不是写诗造成诗人的困窘,而是陷入困境的人往往更能把诗写好。

B.“穷而后工”这一诗歌创作的基本规律说明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这与韩愈的“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异曲同工。

C.王文康曾高度评价梅圣俞的诗,认为二百年之后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杰作。梅圣俞诗歌之工可从此话中体味出来。

D全文并不是主要评论梅圣俞的诗歌艺术,而是借诗序表达了对梅圣俞未能脱穷得达“得施于世”的命运的悲叹。

4.用“/ ”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4分)

(2)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20分)

黑羊①

[意大利] 卡尔维诺

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那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家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该国政府也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国定居。到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地出门去偷,却呆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进去。

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后来他们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做地过日子,可他没理由妨碍别人做事。他天天晚上呆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

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

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窃。他是诚实的。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不到一个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任何东西可吃。但这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不,问题是他的行为使其他人很不安。因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的一切却不从别人那儿偷任何东西;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现家里没被动过——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

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现他们比人家就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更糟的是,那些跑到诚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

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这样,事态就更混乱了,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在变穷。

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他们就想:“我们雇那些穷的去替我们行窃吧。”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如何分成。自然,他们依然是贼,依然互相欺骗。但形势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

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保持富有。但一旦他们停止行窃的话,他们就会变穷,因为穷人会偷他们。因此他们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看守财富,以免遭穷人行窃,这就意味着要建立警察局和监狱。

因此,在那诚实人出现后没几年,人们就不再谈什么偷盗或被偷盗了,而只说穷人和富人;但他们个个都还是贼。

唯一诚实的只有开头的那个人,但他不久便死了,是饿死的。

【注】①黑羊:用英语说就是“blacksheep”,意为“败家子,败类,害群之马”。

1.文章中加点词“这样的逻辑”,是指偷盗国里从上到下流行的游戏规则和“多米诺骨牌”式的生存方式。请简要回答它在文章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3分)

2.文中有两处“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的描写,诚实人和富人“看河水”的原因及他们的心理状态有何不同?(4分)                                                                                                              

3.小说为什么要以“黑羊”为题?请简要分析。(4分)

4.虚构是小说的生命,小说的真实是想象和虚构的真实。对于小说创作的“虚构”与“真实”的关系,你是怎样看的?请结合这篇小说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5.有人用“大雅若俗、大巧若拙”评价这篇小说,意指作者写作目的是想让所有的人都能够看懂,并毫不费力地看清躲藏在文字背后的宏大主题。请谈谈对“宏大主题”的理解。(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