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一个人如果每天观赏一幅好画,阅读某部佳作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一个人如果每天观赏一幅好画,阅读某部佳作中的一页,聆听一支妙曲,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的人——一个新人。——罗斯金

(2)许多思想是从一定的文化修养上产生的,就如同幼芽是生长在绿枝上一样。——歌德

(3)当前不少媒介,无论电影、电视,还是网络、报刊等都有一种低俗化倾向。不少文化人,他们仅仅将文化当作一种消遣娱乐。于是,人们在武侠、言情、八卦、野史、演义等低俗与搞笑中消磨了斗志,侵蚀了灵魂,从而解构了仅有的文化储存。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3)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4)不得抄袭、套作。

 

不读好书的民族没有前途 读好书、读佳作,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好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好书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毋庸讳言,近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但全民族的读书状况却不容乐观,起码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大学生数量在不断扩大,论文数量与日俱增,书店里书籍的品种也在不断丰富,然而读好书佳作的人却越来越少。更有一些人在武侠、言情、八卦、野史、演义等低俗与搞笑中流连忘返,消磨了斗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实用主义。社会变革带来的偶像坍塌、信仰失衡,使人们整个青春期所建立起来的价值系统产生动摇而无所适从。又恰值经济浪潮汹涌到来,传统的读书伦理与价值观,都随之一起发生了动摇。于是,读书迅速地沦为一种实用主义的学习方式,成为了不少人“近视”的选择。当前不少媒介,无论电影、电视,还是网络、报刊等都有一种低俗化倾向。不少文化人,他们仅仅将文化当作一种消遣娱乐。 从本质上而言,读书绝不是实用主义的,读书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属于精神领域的。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精神变得高尚,希望我们的心灵变得滋润,希望我们的感情变得丰富,希望我们的修养变得良好,读书,特别是读好书佳作,就变得尤其重要。 即便网络时代已经到来,阅读依然有着不可取代的独特魅力,它古典式的宁静,和在白纸黑字之间弥散着的想象力和慰藉感,是任何其他行为不可比拟的。这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它可以让我们的情感和心灵有了一个与之呼应且充满着悠扬回声的空间。一本好书总会给予我们一个与现实相对应的空间。一本好书总能够让我们仰起头,不再只注意自己鼻尖底下那一点点,而会重新看一看头顶浩瀚的天空——太阳还在明朗朗地照耀着。 我国一直是一个拥有热爱读书传统的国家,读好佳作书应该成为我们民族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成为这个社会的良心,成为我们所有人感情和思想的一种滋养。只有这样,全民族的文化水准、道德水准和思想水准才能够得到提升,才能够和飞速发展的经济相匹配。一个不仅仅重视金钱而同时更加关注精神,不仅仅重视个体而同时更加关注他人的公民社会,才会真正到来。可以说,只有经济的发展,而缺乏了文化的积累,只能是鸟的一只翅膀,这样的民族是无法飞得更远的。一个不读好书佳作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好书佳作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在这里,我特别想说,看起来和实用主义的种种功能最不沾边的好书佳作,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否则,我们只会认识周迅,而不认识鲁迅;我们只会吃点心买铂金,而不会结识冰心和巴金。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由三个非连续性材料构成的新材料作文(亦称命意作文),理解时须综合理解三则材料方算扣住题意。三则材料,谈到了一个共同的关系:生活方式、文化修养、文化氛围等与人的思想的关系。其中,第一则材料是名言,从正面列举文化修养的可行途径,具有形象性;第二则材料也是名人名言,以比喻形式,从正面阐述文化修养对思想的影响;两句名言从文化到思想,从形象到抽象,具有层进性。第三则材料是现象概述,从反面说明不良文化对人思想的冲击。基于以上分析,本次写作有以下几个角度: ①只有养成健康高雅的生活方式,才能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生活方式决定人的品位) ②优秀文化诞生优秀思想(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思想) ③警惕文化的低俗化倾向对灵魂的侵蚀。 ④文化环境影响民族前途。 第一个角度的写作指导: 观点:只有养成健康高雅的生活方式,才能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写作流程: ①提出观点: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是每一个人的追求,因为修养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养的提升决定于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②论证观念:反面立论,一个人如果沉湎于物质生活,沉湎于声色犬马,沉湎于家长里短,其心灵必然沾染强烈物欲,必然走向沉沦和庸俗。论据提供:高衙内、贾琏、薛蟠,以及当今无数的游戏迷。 正面立论,一个人如果胸怀家国,志存高远,他就会做高雅之事,读高雅之书,成高雅之人。论据提供:诸葛亮,王羲之、李白、苏家,归有光等。 ③联系现实:当我们看到西方的青年陶醉于欧洲古典音乐的时候,当我们看到无数白皮肤黄头发的青年在讨论《理想国》的时候,当西方的世界在梵高、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前留恋往返的时候,我们却看到:中国的影视银屏:穿越、演义、后宫、揭秘、探疑等充斥其间,娱乐着大众,也麻醉着大众,在醉生梦死中人们忘记了自己,也忘记了世界。走进校园,学生沉网络、游戏、手机、漫画、庸俗小说不能自拔,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丧失了进取的动力,忘记了家国的责任,淡薄了师生的期望,僵化了的本应活跃的思想,当然也远离了幸福快乐的未来。 当越越多的青年远离的了高雅的文艺,也就丢掉了作为人的基本的义务,再也承担不起振兴家国的责任。则,民族的未堪忧,国家的前途堪忧。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8分)

(1)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

(2)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3)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4)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题。(7分)。

钟山晚步

王安石

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

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

晚步西园

范成大

料峭轻寒结晚阴,飞花院落怨春深。

吹开红紫还吹落,一种东风两样心。

1.“料峭轻寒结晚阴”一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2.两诗中“晚步”而生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19分)

连处士墓表

欧阳修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葬应山,遂家。处士少举《毛诗》,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盗有窃其牛者,官为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尝以事信阳,遇盗于西关。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舍之而去。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其二子教以学,后皆举进士及第。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

处士以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卒,庆历二年某月日,葬于安陆蔽山之阳。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使更三四世至于孙曾,其所传闻,有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士之详也。乃其墓,以告于后人。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述。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以处士为  法:标准,规范      B卒而葬应山    反:反而,却

C悉散以乡里  赒:周济            D其墓        表:作动词,树碑刻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遂家/斯天之民至               B.尝以事信阳/乃夜驰沛公军

C.不复仕进/不如而厚遇之         D.其二子教以学/古之学必有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舜宾居住在应山县,一生都没有做官,然而当地人都很尊敬他,因为他为人高尚,达到了“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境界。

B连舜宾参加科举考试而没有考上,再加上他的父亲有病在家,需要他在身边侍候,因此他就不再在仕途上进取。

C连舜宾曾经到信阳办事,遇到了强盗,他的仆人告诉他强盗了,但是强盗知道他的名声,因而并没有侵扰他。

D欧阳修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舜宾的事迹会渐渐散失,应山的人不能够详细了解,因而写下这篇文章告诉后人。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还。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4分)

(2)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0分)

比萨斜塔下的沉思

林非

①在天真烂漫的童年,就听说过那遥远的渺茫得像梦幻里闪现出的异邦,耸立着这座倾斜的圆塔。自从它造成之后,六百多载的岁月已经匆匆地消逝,就像飘散着多少轻盈的浮云,淌过了无数喧哗的流水。而在翻腾着苦难和欢乐的人间,曾经于暴政的屠戮中血流如海,自然也挥舞过争取自由的宝剑,推翻了专制的君主,使得正义的歌声响彻云霄。还有多少闪射出思想光芒的哲人默默地萎顿,多少飞扬着明眸皓齿的美女悄悄地衰亡,只有它始终躲过了战争和火灾的侵凌,每天都张望着黎明和黑夜的降临尽管它在缓慢地增大着自己倾斜的角度,却依旧庄严和美丽地耸立在那儿,至今还不曾崩溃和塌陷。这神秘得超越了常规的命运,怎么能寻觅合理的解释和回答呢?

②童年时留下这缥缈的影子,偶或在自己的心灵中摇晃和升腾,叩问着这比萨斜塔,怎么能阻止自己往下坠落的惯性,竟如此坚毅和刚劲地倾侧于苍弯底下?从而就启示和催促我养成了思索的爱好,正是它给予了我生存方式里的此种恩赐。至于矗着它的那块土地和那个国家,在当时真觉得是异常的陌生和朦胧,渐渐地增添了许多知识之后,才懂得意大利这文艺复兴的发地,冲破了中世纪阴森、幽暗和残酷的禁锢,鼓舞人们去争取自由、尊严和欢乐的生活。也许正是因为脑海里的知识愈益丰富起,就冲淡了对比萨斜塔的记忆。

③真想不到在消磨了多少艰辛的岁月之后,竟突然会有跟它邂逅的缘分。当我簇拥在往奔跑的人群里,焦急地穿过那条狭窄的小巷时,心里禁不住砰砰地跳起,如果能够插上翅膀飞往前边仅有一箭之遥的巷口,就可以观看和欣赏它无比美好的容颜了,可是我无法轻易地穿越这熙熙攘攘的人群。

④迎面过的多少游客,密密地堵塞着我往前跋涉的脚步。瞧着这些肥胖的老者、俏丽的少妇和聪颖的儿童,尽是白皙的面庞、碧蓝的眼珠和金黄的头发,不知道是从风光明媚的欧洲本土,抑或阻隔着海洋的美洲大陆前这儿?有个英气勃勃的青年正侧着身子,满面含笑地从我旁边迂回和徜徉,我打量着他跟自己相似的脸型,猜测他自华夏的土地,抑或是其他亚洲国家?为什么从地球的各个角落里,有数不清的人们兴冲冲地聚集在这儿,只为了瞧一眼神奇的斜塔。每一个燃烧着满腔热情和憧憬着崇高境界的人,也许都会厌倦平庸、琐屑和混沌的日子,而向往着奇异和神秘的景象,那么比萨斜塔不正是最好的目标?将这充满魅力的印象,永远消融在自己心里,不正是更有意义的一种生存方式吗?

⑤好不容易一步步地挪到了巷口,瞪着两眼张望那青翠得令人心醉的草坪后面,这浑圆得玲珑剔透的斜塔,整座浅黄色的花岗石建筑,在八个楼层中紧挨在一起的两百多座拱门,多么俊秀和细巧的圆柱,纷纷撑住了自己顶部的圆弧,一副典雅和庄严的姿势,真让人肃然起敬。从深蓝色的天幕底下,抛出那丝丝缕缕夕阳的余晖,那一阵阵璀璨的金光映照着石壁,竟还反射到我激荡的心灵中,赶紧聚精会神地从它底层浑厚而又挺拔的圆圈,往上仰视着五十多米高的顶巅。在雕刻成像翅膀那样凸起的檐顶,还装饰着一圈菱形的花纹,隐隐约约地透过朵朵云雾的残阳,闪闪烁烁地抚摸着这用多少手掌砌出的图案。而底下凹陷进去的拱门里面,不知道悬挂着什么形状的铜钟?随着这座建筑的不断倾斜,据说早已禁止人们从里边螺旋形的楼梯往上攀登,哪里还能够敲出清脆而又深沉的钟声呢?

⑥据说,这座比萨教堂钟楼,在十一世纪后期动工兴建时,因为奠基的失误,刚建造了三层即开始倾斜,停顿了一百余年才又继续施工,等到在十三世纪中叶落成之后,塔顶已经偏离垂直的中心线两米多远了。真得责怪这些技师与工匠们,为什么在追求美丽的线条和轮廓时,竟忘却了必需的结实与稳固?控制教会的僧侣和统治城市的官僚,也曾插手和干扰过这座建筑的进程吗?这也许是永远都无法解开的谜团了。令人担心的是经过多少风风雨雨的侵蚀和凋零,它还不住地往南边倾斜。有多少人思考着如何让它停止倾斜,隐约可见两根粗长的钢丝,紧牵着塔身地教堂背后的地下,这就能够拯救它倒坍的厄运吗?

⑦不可思议的是二十多年前在这儿发生的一场地震,却也未能摧毁它,它依旧在巍然屹立着,神秘地倾斜着。这真是无比坚强和刚毅的象征,才会有浩浩荡荡的人们赶探望它,却不顾它身旁那一座庞大和气派的教堂,很少仰望那教堂顶端高出身躯的圆柱,这大约是因为大家都渴望着向神奇而坚强的境界攀登。

                                                 (选自《中国当代散文经典》)

1.作者在本文中怀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情写斜塔,说说作者是怎样有层次地写出自己对斜塔的情思的?(3分)

2.分析第四段的作用。(4分)

3.确切地说,斜塔不过是庞大和气派的教堂的一座钟楼,原本只是“配角”,但为什么从地球的各个角落有数不清的人们兴冲冲的赶来探望它,作者认为原因是什么?(4分)

4.问句的反复使用是本文语言上的一个显著特点,请结合实例分析其作用。(5分)

5.这篇文章能带给我们哪些哲理性思考?(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9分)

活着的遗产——关于民间文化传承人(节选)

冯骥才

人类一边前进,一边把它创造的精神财富留在遗产里。这种遗产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极其丰富和繁复,当代人共同认定的区分方式是分为两大类,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性的、静态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以物为载体的,它首要的价值是对远去的历史文化做确凿的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活态的,以人为载体的;它依靠人的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因此它是活着的历史,也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自觉地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就是传承人。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角。在人类尚没有“文化遗产”的概念之时,广大民间各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唱主角也是这些传承人。他们就是数千年一直活跃在民间的歌手、乐师、画工、舞者、戏人、武师、绣娘、说书人、各类高明的工匠以及各种民俗的主持者与祭师。这是一种智慧超群者,才华在身,技艺高超,担负着民间众生的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着他们代代相传。有的一传数百年,有的衍续上千年。这样,他们的身上就承载着大量的历史讯息。特别是这些传承人自觉而严格地恪守着文化传统的种种规范与程式,所以往往他们的一个姿态、一种腔调、一些手法直通着远古。常常使我们穿越时光,置身于这一文化古朴的头里,所以我们称民间文化为历史的“活化石”

传承人所传承的不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它叫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灵魂。这是一种用生命相传的文化,一种生命文化;它的意义是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替代的。

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可是当前人类的文明正由农耕文明向现代的工业和商业文明转型。工业和商业文明要根本性改变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民间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它必然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排斥,一部分被工业文明淘汰掉,一部分被商业文明转化为商品。这是全球性的问题,无论多么古老迷人的文化也得不到豁免权。我们所面临的这种转型又与急转弯式的社会变革紧密相关,工业和商业文明几乎是横向地“杀入”到农耕社会中。看上去,它更像一种文明的宰割。随着快速进行的乡镇农村的城市化,生活的现代化,原先固有的文化便被视为时代的弃物而撇在一边。在人们迟迟没有把农耕文明的创造当做遗产时,它们就已经支离破碎,大量地飘失与流散了。

其中最令人忧虑的是传承人的锐减。其原因,或是传承人年事已高甚至离世而去;或是无人承续,后继乏人;或是后人弃农经商,进城打工,改换身份等等,都致使传承线索的中断。这是今天我们深感中华大地的文化日渐稀薄甚至空洞的原故,也是我们要尽快认定和着力保护传承人的根由。

1.下列对“传承人”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承人是自觉地传承非物质的、无形的、活态的人类前进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的遗产并担任传承文化遗产主角的人。

B传承人智慧超群,才华在身,技艺高超。数千年一直活跃在民间,并在民间各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唱主角。

C传承人所传承的是叫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生命文化,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其意义是物质文化遗产很难替代的。

D传承人由于年事已高甚至离世而去,后继乏人,后人改换身份三方面的原因而锐减,导致传承线索的中断,致使中华大地的文化日渐稀薄甚至空洞。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历史进程中,不断创造的精神财富形成的文化遗产,目前通常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

B静态的、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特性不同外,载体也不同。

C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的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人类的文明正由农耕文明向现代的工业和商业文明转型中,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排斥。

D我们要尽快认定和着力保护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主要原因是,民间文化传承人的锐减致使传承线索的中断。

3.根据文意回答,我们为什么称“民间文化为历史的‘活化石’”?(不超过60字  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