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梦里走了很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梦里走了很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冰心

事实上是,哪个男孩女孩没有做过上天入地、移山倒海的梦啊,只不过在生活面前,很多人慢慢放弃了自己童年的梦想,所以他们沦落为失去梦想的人。——徐小平(新东方创始人之一)

有了物质,人才能生存;有了理想,人才能生活。生存与生活有什么不同呢?动物是生存,而人则应该生活。——雨果

结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例文: 梦的境界 有一种高于生活的生活,叫做梦。 ——题记 一滴水躺在雨过天晴的水潭里,做着幻化成彩虹的梦,然而,它终将成不了彩虹;一颗卵石躺在矿渣堆里,做着成为万众欣羡的宝石的梦,然而它终将成不了宝石;(这两种梦并列例举,明显含贬义,似不妥。因前者是可能的,后者是不可能的)我倚靠着躺椅,做着未来的梦,这些梦也仿佛是蓝天里的朵朵白云,终将在岁月的流逝中随风而去。(“终将”一词用得太狠,因为成年后有些梦的实现,恰恰来自童年或少年的梦) 这不禁使我感到一丝落寞。 17年来,我已经发现自己将不可能成为运动健将、艺术大师、航天英雄……这些童年的梦想,像一串串肥皂泡飘飞,飘到不可企及的高度,(既然是肥皂泡,就飘不了多高,不合事理)空留下熟悉的倩影。我被命运围堵在生活城堡的中央,一扇扇大门在我身后訇然合上我不忍也不愿向后看,惧怕那门上的黑色显示出无比坚定的拒绝。(有玩深沉之嫌,17岁还谈不上被命运围堵。其实少年的梦想是一笔可贵的财富,当理智地面对少年梦想时,说明自己已开始走向成熟。) 我想象着这样的大门一扇接一扇地合拢,我被围困在现实的壁垒中,在一片混沌、黑暗与死寂中,我听见了恐惧。 我惊醒了,被一种穿透无限时间与空间,来自古希腊的声音所惊醒,它告诉我: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才能拉小与梦想的距离) 我终于发现,我曾经的梦想多么邈远,似乎脱离我的存在。我没有强健的体魄,那道田径场上的黑色闪电只属于刘易斯们,而我永远是观众;我没有艺术天赋,那抹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只属于达•芬奇,而我只能是欣赏者;而那些将名字锩刻在宇宙的人也只能是加加林、阿姆斯特朗、杨利伟……而我永远在陆地上目送他们升空,并在心中默默的祝愿,尽管每个祝愿之后,又有一扇梦想之门将被关闭。 然而,我已不再后悔,我意识到了人非生而完美。当裹挟着儿时的梦想的肥皂泡越飞越远的时候,生活的目标越来越明晰,这也许便是生活。(目标清晰,是因为切合了自身的特点,那么,针对自身特点自己又有什么梦想呢?)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美好的梦想被一个个击碎,但置身于这一希腊式悲剧而不被击倒,那倒是一种勇气。因为这种勇气,腿残的罗斯福依然敢于做着总统梦,失明的海伦.凯勒依然敢于梦想3天的光明,而倍受种族歧视之苦的马丁•路德.金依然敢于在林肯的塑像下发出“我有一个梦想”的宣言。因为这一勇气,高山变成坦途,人生被导演成一幕幕喜剧。 阳光依然灿烂,距离依然遥远,而我轻装前进,在山花烂漫、风清云淡的季节里追寻并创造着新的梦。 本文作者抓住自己对“生活和梦想”认识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来写“梦的距离”构思是巧妙的,语言也很优美。但给人的感觉还是比较模糊的:一是旧的梦想一个个破灭了,还应该有新的梦想支撑自己的生活,二是与梦想的距离要靠实际的行为来拉近,否则,就无法认识到当前做的事与实现梦想之间有何意义,这正是当今不少青年存在的问题。作文是生命的表达,是解决现时矛盾的,把自己内心矛盾思考的力度不够,思想上现得单薄。本文叙写内容充实,语句流畅、自然,不失为一篇佳作。 【解析】 试题分析:本文应围绕“梦想和生活”二者的关系立意选材、布局谋篇和遣调语言。三则材料都提及到一个问题:理想与现实问题,因此,写作时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这个“自己”可以是“我自己”,也可以是“我们自己”;这种“经验”包括直接经验,也包括间接经验(主要来自阅读)。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2)问君能有几多愁?                   。(《虞美人》)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论语》)

(4)多情自古伤离别,                   (《雨霖铃》)

(5)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6)落霞与孤鹜齐飞,                   。(《滕王阁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7分)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此诗作于新法失败后,诗人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时。

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

床敷:安置卧具

1.前三联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试作简要分析。(3分)

 

2.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博学解属文。仕齐,为中书舍人,有口辩,每接对陈使。周平齐,拜天官都上士。谔见隋文帝有奇表,深自结纳。及帝为丞相,甚见亲待,访以得失。时兵革屡动,国用虚耗,谔上《重谷论》以讽焉。帝纳之。

上谓群臣曰:“朕昔为大司马,每求外职,李谔陈十二策,苦劝不许,朕遂决意在内。今此事业,谔之力也。”赐物二千段。

谔见礼教凋弊,公卿薨亡,其爱妾侍婢,子孙辄嫁卖之,遂成风俗,乃上书曰:“臣闻追远慎终,人德归厚,三年无改,方称为孝。如闻大臣之内,有父祖亡没,日月未久,子孙无赖,引其妓妾,嫁卖取财,有一于此,实损风化。妾虽微贱,亲承衣履,服斩三年,古今通式。岂容遽褫衰绖,强傅铅华,泣辞灵几之前,送付他人之室?凡在见者,犹致伤心,况乎人子,能堪斯忍!复有朝廷重臣,位望通贵,平生交旧,情若弟兄。及其亡没,杳同行路,朝闻其死,夕规其妾,方便求娉,以得为限。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务,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

谔又以时文体尚轻薄,流宕忘反,上书曰:臣闻古先哲王之化人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五教六行,为训人之本,《诗》、《书》、《礼》、《易》,为道义之门。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其有上书献赋,制诔镌铭,皆以褒德序贤,明勋证理。苟非惩劝,义不徒然。降及后代,风教渐落。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说,不复关心,何尝入耳。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浮词,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持,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参厕‚缨冕。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推罪。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注释:引预:引荐。参厕:参与;置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解         属:写作

B、流宕忘          反:返回

C、何能          赞:赞扬

D、自非怀经抱质       自非:如果不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此事业,谔之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B朝闻 围之不继,          还也

C谔又时文体尚轻薄           樊哙侧其盾  

D子孙辄嫁卖               夫子欲,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谔在隋文帝登基前已看出他有帝皇的志向,而文帝做丞相时也很看重李谔,他们之间结下了很深的交情。

B文帝即位后,李谔多次上书反对当时浮华艳丽的文风,文帝或“纳之”或“览而嘉之” 都能从谏如流。

C李谔认为文风不正起自曹魏三祖,他们撰写文章崇尚文词优美华丽,下面纷纷起而仿效,遂成一种社会风尚。到了江东齐、梁朝,这种文风的危害达到了极点。

D隋文帝为了端正文风,诏令天下公私文书都要写得符合实际情况,并处分了一位因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引起在朝官员极大的震动。

4.用“∕”给下面文段断句。(3分)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屡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3分)

答:                                                           

(2)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有月光

谷禾

有月光的晚上,我可以忘却生活的烦恼,去到村头的树林里或小河边,去到庄稼地头或某个无人的地方,在如雨的虫鸣和蛙噪里在青草气息披拂的风中,安静地坐下来,回忆从前,反思现在,也想一下亲爱的诗歌。或者干脆什么都不想,把身体完全放松了,躺在松松软软的青草上,闭上眼睛,聆听月光脉脉的流淌,在心里感慨,多少青春韶华都在这流淌的月光里老去了,多少壮志雄心都在这流淌的月光里成了飘忽的传说。

现在,月光又溢满天空了,澄碧的蔚蓝似乎在隐隐发出银子的光亮,如果披着衣裳出去走走,你会遇见一个高个子男人,他仿佛迷失在了月光的声音里,一边凝望着沉睡的小村和远处的田野,目光似乎也被月光溢满了。你知道这就是我了。你继续走下去,也许会遇到更多的人,但不管相遇谁,一定都是被这样的晚上所诱的。

案上的台灯突然熄灭了,我存身的书房陷入了短暂的黑暗,与月光有关的回忆被暂时中断。我下意识地去拉窗帘,刚打开一条缝隙,交织的寒凉就落满了我的面颊。我没有避开,而是把目光继续投向了远天,去寻找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偶尔飘过的那一轮灰白。我知道,自从携家拖口在这座城市定居下来,我已经和真正的月亮,和有月光的晚上越来越生分了。

我成了被月光遗忘的人。禾苗上飘摇的月光,草尖上涨潮的月光,露珠里闪烁的月光,池塘里静影沉璧底月光,牛羊眼睛里默默反刍的月光,小河淌水亮汪汪的月光,树叶剪影哗啦啦的月光,白菜顶着雪的月光,照着我沿着母亲的唤声回家的月光,我走她也走的月光,床前照影的月光,地上凝霜的月光,还有月光里睡熟的村庄和醒着的田野,月光牵动着蛙鼓虫鸣和枝枝叶叶,被月光引诱出门的人,似乎都成了古老的回忆。

还记得第一次出远门。5岁的我按母亲的嘱咐,穿过三个村庄和一条哗哗流淌的小河,去到3公里以外的另一个村子,给生病的弟弟抓药。我一个人上路,到那个村子,打听着找到医生,递上药方,抓了药就急忙往家赶,但赶到河边渡口,天还是擦黑了。渡口就在曾外婆家的村子旁,因为经常去那里住,那些在对岸干完农活回村的舅舅和阿姨们差不多都认识我,要带我去曾外婆家,但问清我一定要赶在晚饭前把药送回家后,就不再强留,而是把我拎到肩上,背过了河去。

过了河,我矮小的身影瞬间就融进了一望无际的庄稼地。在一片接一片的玉米林、大豆田、棉花丛和隆起的坟包间疾速穿行,路上已经稀有人影,风吹着庄稼叶子以及庄稼叶子摩擦我的衣服发出的沙沙声,仿佛蚕儿在咀嚼桑叶。偶尔,癞蛤蟆从脚下穿过,瞬间就隐入了田埂另一边的草丛。一只鸟儿倏地飞起来,在我的目送下,一直飞向蓝幽幽的夜空深处,飞向银盘似的月亮里去了。

因为有月光带着我回家,因为衣服上、鞋子上、脸和手上都沾上了星星点点的月光碎片,我不但没有感到丝毫的害怕,而且到家后很久,心里还被巨大的兴奋和快乐充满着。如今奔忙在这个城市里,欣赏月光已经成了巨大的奢侈。这里有灯红酒绿,有忙不完的工作,有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电视节目,有印刷体的天下大事,却唯独没有月光引诱我出门或带我回家,没有星星点点的月光碎片黏上我疲倦的眉头。

……屋子里什么时候已经被柔和的灯光重新充满了。我舒了一口气,去拉严窗帘的瞬间,耳畔恍惚传来鸟儿在月光中惊起的声音——那是在如墨的田野上,又圆又大的月亮突然跃上了树梢,正在巢中沉睡的鸟儿仿佛受了惊吓,慌乱中扇动披着月光的翅膀飞了起来,接着,许多鸟儿也纷纷飞了起来……你知道这定是我的错觉了,或者是某块废弃的砖石突然被汽车咆哮的声浪席卷着从最高的楼顶跌落下来。

1.理解第一段加点词语“飘忽的传说”的内涵。(2分)

                                                             

2.文章写我第一次出远门有何用意?(4分)

                                                              

3.赏析第六段画线语句。(4分)

                                                              

4.文章多次写到“月光”,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

                                                              

5.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近年来,中国阅读状况出现了诸如阅读环境虚拟化、阅读过程碎片化、阅读内容低俗化、阅读目标猎奇化等一些足以影响国民精神素养、思想水准乃至价值体系的不良现象。针对这一状况,一些有识之士在全国开展了一系列倡导经典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等阅读推广活动。作为中国“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的朱永新,是近年来阅读推广活动的强力促进者。其新作《书香,也醉人》,是汇聚其关于阅读的基本主张和理论探讨的精品读物。

朱永新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倡导并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1500多所学校推广的“新教育实验”,影响广泛。在朱永新的教育理念中,阅读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基于“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的新教育理念,朱永新在《书香,也醉人》一书中首先阐述的一个关于阅读的基本逻辑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造就着他的精神发育史,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决定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一个没有健康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家园;就一个民族而言,阅读不仅是个体的行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共同阅读决定着它的精神力量,而精神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的培育作用。简而言之,《书香,也醉人》首先传达的价值阐释是,人的精神世界会因阅读而拓展,民族的精神高度会因阅读而提升;面对当下我国并不乐观的全民阅读状况,阅读经典应当成为个体乃至全民为实现中国梦而选择和坚持的一种生存方式。

如果说论述“为什么需要阅读”是一个理论问题,回答“怎样进行阅读”则是一个实践问题。《书香,也醉人》把阅读问题从理论倡导提升到了路径描述和政策推进层面,从而显示了其特色和可操作性。

当今的国际竞争,不仅是经济、科技的竞争,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在朱永新看来,提高文化软实力,不仅要继续大力发展和提升教育和科技水平,而且必须重视全民阅读水平的提升。经过对中国全民阅读状况的分析,朱永新认为,没有一个全社会基本认同的基础书目,人们面对良莠不齐的图书海洋时囿于选择的困境而“望洋兴叹”,这是制约全民阅读水平提高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制定基础书目不仅对全民阅读起到导航作用,更重要的是,研制和推广国家基础阅读书目,对于夯实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为“只有拥有共同语言、共同经典的民族才是一个民族共同体,而不是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只有拥有共同基本立场与价值观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共同体,而不是一盘散沙”。面对近年来图书出版界因商业驱动、销量至上等因素带来的公益性、公信力降低,图书内容泡沫化、快餐化,图书推介缺乏普及性、稳定性和推广意义等问题,朱永新在书中推出了针对不同阅读群体、已经为社会广泛认可的具有一定层次性、多样性、艺术性的阅读书目。

基础书目是书海遨游的航标,阅读氛围的营造、阅读条件的创建则是阅读推广活动的保障,《书香,也醉人》给出了简洁的描绘和现实的导引。朱永新认为,针对我国一方面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另一方面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的现状,应该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来认真实施。他在书中建构了阅读推广活动的立体保障体系:建立阅读基金,为民族未来投资;设立国家阅读节,敲响唤醒人文精神的警钟;在文化贫瘠的广大农村,广泛建立农家书屋;加强基层图书馆建设,使其成为文化传播的毛细血管;扶持公益出版,净化出版市场,推出经典图书;推广实体书店,美化精神花园;打击盗版,助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

阅读推广的关键在青少年,提升阅读水平的难点则在全体国民。对此,朱永新从政策建言走向现身示范,以自身成功的阅读经历和感悟,论述了领导干部、教师、企业家、父母等不同身份的角色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和阅读什么经典等具体问题。相对于研制基础书目和创造阅读条件而言,唤醒懒惰、漠然的阅读个体,激起国民强烈的阅读愿望是阅读推广活动中更为重要、更为困难的工作。只有渴望与人类精神高峰对话的人,才会主动品味经典;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境界的人,才会自觉徜徉精神家园;只有真正感悟到经典魅力的人,才能沉浸于书海墨香。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阅读状况出现了诸如阅读环境虚拟化、阅读过程碎片化、阅读内容低俗化等危害国民精神素养、思想水准乃至价值体系的现象。

B.教育学家朱永新提出人的精神世界会因阅读而拓展,民族的精神高度会因阅读而提升。

C.在回答 “怎样进行阅读”时,《书香,也醉人》把阅读问题从实践提升到了路径描述和政策推进层面。

D.近年来,因商业驱动、销量至上等因素,图书出版界产生了公益性、公信力降低,图书内容泡沫化、快餐化等问题。

2.下列不属于提倡“阅读推广活动”的原因的一项是        

A.近年来,中国阅读状况出现了诸如阅读环境虚拟化、阅读过程碎片化、阅读内容低俗化、阅读目标猎奇化等一些足以影响国民精神素养、思想水准乃至价值体系的不良现象。

B.人的精神世界会因阅读而拓展,民族的精神高度会因阅读而提升,阅读经典应当成为个体乃至全民为实现中国梦而选择和坚持的一种生存方式。

C.没有一个全社会基本认同的基础书目,人们面对良莠不齐的图书海洋时囿于选择的困境而“望洋兴叹”。

D.只有拥有共同基本立场与价值观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共同体,而不是一盘散沙。

3.结合全文,回答《书香,也醉人》一书中阐述了哪些内容?(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