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① 洞庭青草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张孝祥:张孝祥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当时,他被谗落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②青草:湖名,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③明河:银河。④岭表:指从五岭至海南之间的广东、广西地域,即岭南地区。

1.上阕“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2.下阕“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抒发了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全篇加以分析。(4分)

 

1.皎洁的月亮洒下明丽的光辉,璀璨的银河在湖水中投下影像,空中和水中都澄清明净。描绘了一幅空旷洁净的图画。(2分)和下文的“肝胆俱冰雪”照应,暗示自己心底无私、光明磊落的情怀。(2分) 2.作者置身水天相连、表里澄澈的洞庭湖上,怡然自得,宠辱偕忘,不知今夕何夕,抒发了超然物外的愉悦之情;(2分)“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更显得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在总揽天地、驱遣万物中抒发了作者的豪迈进取的情志;(2分)但现实的严酷毕竟回避不了,“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表现了作者的失意,但失意不失志,因而仍显沉稳,方寸不乱,“扣舷独啸”抒发了作者的愤激不平之意。(2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尽管只有八个字,却具体而生动的显示了诗人的才华。“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染,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所以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词人以“不知今夕何夕”作结,从秋月秋水回归自我,扣舷是动作,独啸是声音,从空间上说是由洞庭之大到一己之小;从时间上说是由今夕之初泛到稳泛;从心理上说是由知到不知,通过对照,说明诗人已忘情这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与大自然交融之中。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

原性

韩愈

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曰:何也?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性之于情视其品。情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惧、曰爱、曰恶、曰欲。上焉者之于七也,动而处其中;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下焉者之于七也,亡与甚,直情而行者也。情之于性视其品。

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恶。扬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恶混。夫始善而进恶,与始恶而进善,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叔鱼之生也,其母视之,知其必以贿死。杨食我之生也,叔向之母闻其号也,知必灭其宗。越椒之生也,子文以为大戚,知若敖氏之鬼不食也。人之性果善乎?后稷之生也,其母无灾,其始匍匐也,则岐岐然、嶷嶷然。文王之在母也,母不忧;既生也,傅不勤;既学也,师不烦。人之性果恶乎?尧之朱,舜之均,文王之管蔡,习非不善也,而卒为奸。瞽瞍之舜,鲧之禹,习非不恶也,而卒为圣。人之性善恶果混乎?故曰:三子之言性也,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

曰:然则性之上下者,其终不可移乎?曰:上之性,就学而易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其品则孔子谓不移也。

曰:今之言性者异于此,何也?曰:今之言者,杂佛老而言也。杂佛老而言也者,奚言而不异!

(选自《韩昌黎文集》)

【注】①岐岐:形容聪颖早慧。②嶷嶷(nì):幼小聪慧的样子。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焉者之于七也,动而处其中  中:中庸,适中

B.知其必以贿死  贿:贪贿,受贿

C.知若敖氏之鬼不食也  食:吃饭

D.而卒为奸  卒:终于,最终

2.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明“性之上下不可移”的一组是(3分)

①情之于性视其品  ②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  ③后稷之生也,其母无灾  ④文王之管蔡,习非不善也,而卒为奸  ⑤鲧之禹,习非不恶也,而卒为圣  ⑥下之性,畏威而寡罪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对“性”和“情”作出明确区分,认为“性”与生俱来,而“情”则是后天与外物作用的产物:“性”和“情”都可以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它们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B.韩愈认为人的情感表现为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个方面,下品之人对每种情感的表现要么过分,要么缺失。

C.对于孔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扬子(雄)的性混论,韩愈都不认同,并提出质疑和批评。

D.韩愈认为性之上品、中品和下品都不能改变,这和孔子的观点一致。

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3分)

(2)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3分)

(3)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3分)

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共3分)

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稷下先生与“道”“势”关系的新发展

余英时

稷下先生的“不治而议论”也足以说明“道”“势”关系的新发展。“不治”表示他们“无官守”,即不在官僚系统之内,易言之,即不是君主的臣下而是“师”或“友”。“议论”则是今天所谓的批评。《左传》“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之“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论语》“庶人不议”及《孟子》“处士横议”之“议”(《孟子·滕文公(下)》),都是很明显的例证。“士”有议论的传统自周代已然。所以《左传》有“士传言”( 《左传·襄公十四年》)之语。但是把知识分子和批评完全等同起来,并由官方正式加以承认,则始自稷下。更重要的,这些知识分子都是以自己所持之“道”,来批评时政的,因此《淮南子》才说儒、墨“裂道而议”。另一方面,刘向《新序》说“稷下先生喜议政事”(《杂志第二》)。《盐铁论》则说他们“不任职而论国事”(《论儒》)。这便证明稷下先生的批评确是专以“政事”“国事”为对象的。

我们知道公元前四世纪以来各君主都争用纵横法术之士以求富国强兵。这当然也是知识分子获得普遍重视的一大原因。但是这个原因却完全不能用来解释稷下先生“不治而议论”的盛况。这些稷下先生既“不任职”,自不可能在富国强兵方面发生任何直接的作用。事实上,他们都是因为号称代表了某种“道”才受到君主的师礼待遇的。孟子言必仁义固不待言,其余我们所知的稷下先生如彭蒙、宋钘、尹文、慎到、田骈等也都是各学派的宗师。他们正是《庄子·天下》篇和《淮南子·俶真训》所说的“裂道而议”的人物。晚期的稷下先生如荀卿、邹衍也依然是以“道”起家的。以邹衍而论,他观阴阳消息,论五德终始,提倡一种新的“天道”。因此当时有“谈天衍”之号。这种“道”显然与富强无关。

从比较宗教学的观点看,战君主的“尊师重道”主要只说明一个问题,即政统需要道统的支持,以证明它不是单纯地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之上。更重要地,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前三世纪这个历史阶段中,几个主要国家如齐、秦、魏(梁)、赵、燕等都有统一天下的雄图。他们当然更需要在武力之外发展一套精神的力量了。梁襄王和孟子关于“天下恶乎定”(《孟子·梁惠王(上)》)的一番讨论便透露出此中的消息。但由于当时的政统和道统都没有“定于一”,所以不但各君主争礼不同学派的领袖,而诸子百家也莫不竞售其“道”以期获得“正统”的地位。

司马谈说:“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是一句很有根据的论断,必须从当时“道”与“势”之间的微妙关系中去了解。儒、墨、道、法四家直接系乎治道,固不待论。名家与阴阳家则代表早期逻辑与宇宙论方面的思想,何以也与治道有关?荀子明明批评名家“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荀子·非十二子》)。司马迁也说阴阳家“闳大不经”(《史记·孟子荀子列传》)。今此二家著述多散佚,我们已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可以肯定的则是他们确都曾努力把自己的“道”和“治天下”联系起来。所以邹衍的学说“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同上)。公孙龙自称“少学先生之道,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庄子·秋水》篇引)。刘向《别录》也记名家“论坚白异同,以为可以治天下”(《汉书·艺文志》注引)。无论名家与阴阳家是否真有助于“治天下”,他们如此宣说却透露出当时知识界的一种动态,即“道”的一方面也同样有迁就“势”、配合“势”的情况。孟子坚持不应“枉道而从彼‘势’”(《孟子·滕文公(下)》),便是针对这种历史背景而发的。

(节选自《士与中国文化》)

1.下列表述不属于稷下先生“不治而议论”的特点的一项是

A.稷下先生的独立批评得到官方认可。

B.稷下先生是指在齐国的稷下学宫讲学论道的知识分子群体。

C.稷下先生以自己所持的学说来批评时政。

D.稷下先生专以“政事”“国事”为批评对象。

2.下列表述最能解释稷下先生“不治而议论”盛况发生原因的一项是

A.君主重用纵横法术之士以求富国强兵。

B.稷下先生因为号称代表了某种“道”,于是收到君主的师礼待遇。

C.有统一天下雄图的大国需要在武力之外另发展一套精神的力量来支持政统。

D.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等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关乎治道。

3.下列表述不合乎文意的一项是

A.稷下先生不可能在富国强兵方面发生任何直接的作用,因为他们不担任官职。

B.稷下先生所论之道与富国强兵无直接关联。

C.诸子百家竞售其“道”以期获得“正统”的地位是“裂道而议”的重要原因。

D.孟子坚持不应“枉道而从彼‘势’”,表明孟子有迁就“势”、配合“势”的倾向。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山羊兹拉特》的作者是辛格,美国犹太裔小说家,197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该文表现了人对动物的温情,和孔子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遥相呼应。

B.鲁迅的《风波》从鲁镇乡村的角度反映张勋复辟时期以赵七爷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的蠢蠢欲动,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C.哈姆莱特的经典台词“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止!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是对人类的崇高礼赞,反映了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D.《红楼梦》写到贾宝玉的两次摔玉,第一次是初会黛玉,见这个神仙似的妹妹无玉,故要摔玉;第二次黛玉拿张道士提亲说事,认定宝玉在意这桩“好姻缘”,急得宝玉以摔玉来赌咒发誓,剖白真心。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习近平国庆讲话提到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表明中国将一如既往地贯彻在和平基础上发展、在和平基础上繁荣,不搞霸权主义,不欺小凌弱。

B.“占中”组织者得到美国民主基金会的援助,该基金会由一些国际大企业撑腰,令人质疑“占中”的真正目的并非为了争取民主。

C.成功设立烈士纪念日这件事明确提示我们,当下的中国社会并非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已是思想政治上的一盘散沙。

D.网站10月2日报道,中国军方首次试射了一款路基洲际导弹的新型衍生导弹东风-31B,标志着北京针对美国的战略袭击能力正在完备。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般来说,男人都认为强烈的爱情就像疾病一样,能够多次    同一个人,而且如果遇到什么无法逾越的障碍,使他不能      的话,甚至会送了他的命。尽管这种看法无可置疑,但女人们——她们的意见往往根据诗意而不是根据经验——硬说爱情,伟大的爱情,一辈子只能有一次落在身上。这种爱情如同雷电一样,人的心灵      被它击中,就要受到创伤,遭到蹂躏,被毁成一片废墟,从此以后,任何强烈的感情,甚至      都不能在这里生根发芽了。         (莫泊桑《修软垫椅的女人》)

A.侵蚀    心想事成    如果    梦想

B.侵袭    如愿以偿    一旦    幻想

C.袭击    梦寐以求    假如    念想

D.偷袭    翘首以待    假若    空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