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开机关机 叶延滨 每天都有这个动作,电脑打开,看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开机关机

叶延滨

每天都有这个动作,电脑打开,看看邮件,上上网,写点东西,然后关机。开机关机,好像睁眼闭眼,一天过去了。这是信息时代我的基本生活姿态。我不微博也不微信,因为我知道,那样的结果会让我完全成为信息链条上的一个结点。手机二十四小时开着,但它控制不了我。

开机关机,能关机很重要,像读书,能打开,也能合上。放在书架上,不声不响地陪着你,不响铃,也不病毒,更不索要你关注转发,大概在今天,能这么绅士地与你相处的,也就是这些书了。

这是我的小世界,一间书房,6架书架上一群沉默的书,还有地上的桌上的书,围住一台每天开机关机的电脑。开机和关机,把这个小世界分成两个世界,开机的时候,这是一个工作室,关机的时候,这是一间书房。

这台电脑用了3年了,应该算在书房里坚持的时间最久的了,它的前辈,不到3年就退休了。我用电脑20年,用了3个台式机和7个笔记本,除了电脑太迅速地更新换代,还有我的喜新厌旧,电脑是工具,是工具中的朋友,也是玩具,是朋友中的玩具。而书不一样,一辈子守望,守望成你的故事,是你生命的一部分。

母亲在我读小学的时候,从省城被“下放”到大凉山“锻炼”。一年后,她没有回来,留在了那里当一名师范学校的语老师。第二年,我转学去大凉山陪我的母亲。老掉牙的道奇改装的长途客车在高山峡谷中呜呜地轰着油门,跑了三天,在我骨头被抖散架之前,我到了母亲的身旁。山坡上的简易宿舍只有七八平米:一架床,一个书桌,一只竹籘椅,两只旧皮箱,书上桌上有个两层板的小书架。书架上除了课本讲义,还有《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少年维特之烦恼》。书很旧,还是竖排版的。母亲是这所学校里极个别的,自费订阅报纸杂志的老师,订了一份《人民日报》,还订了一份《人民文学》。报纸送到家都是一周前的旧报了。杂志上常出现的名字现在还记得的是刘白羽、杨朔、茹志鹃……在那个小屋里,我开始了一生中最初的阅读经历,把从这所学校图书馆能借到的所有书几乎读了一遍。从《林海雪原》《春青之歌》到儒勒·凡尔纳的系列冒险小说,从福尔摩斯到列夫·托尔斯泰……在那个饥饿年月的大凉山,我却凭借书之舟,在另一世界中成长起来。那是我一生中读书最多的时光,如果没有书,那间小屋就是真正的囚室,而一本又一本在这小屋里陪着我的书,让我在另一个世界里穿越。常常是饥饿驱赶我,让从书上抬起头来,抬头就看见窗外山坡上的阳光,从青林的枝叶间泻下来。神秘而宁静的美,又催我埋头读书,带着阳光一样的心境,重新走进书页打开的世界。

那是个非常年代,边地的蛮荒,四处漫延的饥饿,还有跌落于社会底层的无助,笼罩着母亲和我同住的这间小屋。如果没有书,这小屋无疑是间囚室,囚禁着母亲的不幸和我的童年。然而,母亲带着她的《安娜·卡列尼娜》,在这里骄傲地过着一个乡村教师的生活。我抱着一本本芜杂而没有选择的书,喂养着饥饿精神和身体。

想到那间小屋和我的读书状态,真如那个成语:如饥似渴。少年不知愁滋味,世事艰难,身处逆境,捧上一本书,就全然沉浸于其中。能有其他的东西,代替书为我解忧与我为伴吗?没有!这个经历让我一辈子无论在哪里,都有一个底色读书人

读书人读书与学历无关,从小学到大学,规定的教材虽然可以烂熟于心,但那样的书读得再多也与“读书人”之读书不同。一种是禽鸟的野觅食,或是鹰,或是雀,食肉或食谷,都是天性;另一种是鸡或鸭,流水线配餐或填塞,与快乐无缘。

也许这是一种命运,是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唯一可以做出的选择。所以,我以为,在今天以读书抑或不读书,去评价和观察一个人,不合时宜。

开机,这个世界多精彩,有那么多机会和秀场,也有那么多牢骚和错愕!关机,这个世界多安静,一屋子的书守着我,宽厚而沉默地守着我的心事。他们能听懂我的心事,因此才不离不弃。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3年第11期)

1.根据文意,说说“底色:读书人”的含义。(5分)

2.“我用电脑20年,用了3个台式机和7个笔记本”这句话,在文中有哪些作用?(4分)

3.第6段为什么要写母亲“下放”到大凉山?(6分)

4.文章为何要以“开机关机”为标题?(6分)

 

1.读书人与书为伴,书为读书人解忧,成为读书人生命的一部分;(3分)读书人读书与学历无关,书页为读书人打开一个美好的世界。(2分) 2.如实讲述,说出电脑更新换代的迅速和我的喜新厌旧;(2分)采用对比,表明电脑只是工作的工具等,可以随时更新,而书是一辈子的守望;(2分) 3.再现了母亲在世事艰难时仍坚持读书的读书人本色;(3分)而正是这样骄傲的母亲,引领我,身处逆境也忘我阅读,从而获得精神的养料;(3分) 4.文章由电脑的开机关机,引出书的打开合上;(2分)开机关机既是信息时代我的基本生活姿态,也是一种选择,开机时我借助电脑工作,关机时我选择与书为伴;(2分)开机关机之间,我既了解了世界的精彩,回归了世界的安静,守望着读书的精神支柱。(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本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上文“为我解忧与我为伴”和下文“读书人读书与学历无关,”分析作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可根据语句所在的语段位置,从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我用电脑20年,用了3个台式机和7个笔记本”这句话所在语段是文章中间位置,所以在结构上,一般要从承上启下的角度思考;在内容上,可联系下文“除了电脑太迅速地更新换代,还有我的喜新厌旧,电脑是工具,是工具中的朋友,也是玩具,是朋友中的玩具。而书不一样,一辈子守望,守望成你的故事,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提炼性的概括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概括第6段的写作内容,然后根据写作内容来分析写母亲“下放”到大凉山的原因。读后可知,此段主要写母亲下放到大凉山后坚持读书的习惯及我在母亲的影响下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通过这些内容,可得出作者是想借助母亲的这种精神,来表达自己受母亲的影响也会在逆境中不忘阅读吸取养料的精神。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答题时,首先要知道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由第一段第一句“每天都有这个动作,电脑打开,看看邮件,上上网,写点东西,然后关机。”可知,在结构上,标题起着引出下文的作用;这种标题,在表现手法上,新颖,起着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在内容上,开机关机,与作者的读书及精神世界相关,因此可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主旨角度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碑学的精神

西中文

碑帖之争无疑是当代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情。清中晚期以来,书坛出现震古烁今的大家,其中碑派阵营的居多,充分说明这个书坛新流派具有深厚的潜质和强大的生命力。 

清季以来的碑学大家,他们往往并不知名碑志取法,尽管原来的范本可能荒疏粗率,然而经过他们的手,却能化腐朽为神奇。原作中的靡怯被塑造为柔美,荒率被升华为清新自然——呈现出雄健清新、儒雅典丽的气象。

帖学的兴盛大抵是实行科举制度的时期,科举制度的保守性质使书法失去了创造的需求和动力。随着科举制度的废止,帖学的危机进一步加剧。可以说,体系的封闭性、技法的自足性、传承的递减性,是帖学理论的先天缺陷。这种缺陷使书法只能在一个既定的有限范围内传承,从而失去了创造性,这应是帖学式微的根本原因。

碑学则不然,碑学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系统,它的取法对象远比帖学丰富而芜杂,其师法的触角几乎遍及书法史的各个时期、各个层面和各个角落。更重要的是,和帖派的取法虔诚膜拜、心摹手追的心态不同,碑派更多的是涉取、化裁、改造和蜕变。对前人留下的作品和取得的成就,帖派奉为经典,怀着守成和奉祀的心态;而碑学则视为资源,用于取法和创造。创造精神正是碑学最可贵的精神。 

创造精神原本是在中国书法古典时期形成的。古典时期书法没有权威、没有经典,也没有“取法乎上”的传承信条。从上层的文化官吏到民间的匠役,大家都在师法前贤、借鉴别人中探索前进。一些新的笔法(如波磔)、新的技法(如捻管转折)、新的书体(如隶变和八分书),被某些人发明试用,随后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群起仿效,而逐渐成为书法的新元素。最初发明这些技法、笔法的人不但没有成为后人膜拜的对象反而被逐渐淡忘。

到魏晋时期,随着一股思想解放的浪潮,书法也实现了人性的觉醒,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把性情、襟度、风格寓于书法之中,使书法具有高度的人文精神,这对书法品格的提升起到巨大的作用。就人文精神的建立而言,王羲之的功迹无疑是巨大的。然而这种人文精神势必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所谓技术,即书体的成熟和技法的完善。这些当然不是王羲之一人的功劳,而是许多前人共同创造的结果。 

中国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靠两种精神支撑:一是           ,一是           。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书法的品格、艺术高度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 

在当代的流派格局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似乎帖派对碑派的不满和抨击更多,而少见碑派对帖派的不屑。帖派绝不会向碑派学习,而碑派倒是很乐于向帖派借鉴,甚而不排斥奉王羲之为圭臬。这种似乎不对等的流派格局其实也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二者所秉持的观念的差异。  当然,碑派最应该向帖派学习的还是其人文精神。帖派是一个充溢着人文精神和书卷气息的艺术领地,代代相传的“取法乎上”的传承信条保证了他的艺术高度和纯粹性。而碑派所取法的多是未经开发的原始书法资源,要把他们提升到相当的艺术高度并赋予其人文精神,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而碑派书法家的成功率是相对较低的。尽管“取法乎下,而得其上”并非绝对不可能,但毕竟需要超乎常人的修养和智慧。作为一个书家,倾毕生精力能在某一个点上有所突破,也是了不起的成就。只要能坚持碑派的创造精神,这样的成就就是值得期待的。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8月第16期,有删改)

1.文中划横线处,应填的两个四字短语分别是                         。(4分)

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中晚期以来,书坛各派出现震古烁今的大家,这说明碑学流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帖学兴盛于实行科举制度的时期,但科举制度的保守性以使帖学的危机进一步加剧。

C.在王羲之的倡导下,魏晋文人把性情、襟度、风格寓于书法之中,使书法品格提升。

D.帖学虽然封闭、自足,但代代相传的“取法乎上”的传承信条保证了它的艺术高度。

3.根据原文,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季以来,又碑学人物,从并不知名的碑志取法,化腐朽为神奇,成为碑学大家。

B.帖学拒绝向碑学学习,因而造成其体系的封闭性、技法的自足性和传承的递减性。

C.在中国书法的古典时期,人们探索前进,看重的是不断的创造,而不是膜拜权威。

D.碑学、帖学都应以开放的心态互相借鉴和学习,书坛发展的势头,才会愈加强劲。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荆轲刺秦王》)

(2)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氓》)

(3)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              。(《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题目。(8分) 

梅花落

南朝·鲍照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1.“问君何独然”的“君”指                    (2分)

2.本诗咏梅,为何写到杂树?请简要赏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晏子蹴然改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禽兽以力为政,强者犯弱,故日易主,今君去礼,则是禽兽也。群臣以力为政,强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故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 公湎而不听。少间,公出,晏子不起,公入,不起;交举则先饮。公怒,色变,抑手疾视曰:“向者夫子之教寡人无礼之不可也,寡人出入不起,交举则先饮,礼也?” 晏子避席再拜稽首而请曰:“婴敢与君言而忘之乎?臣以致无礼之实也。君若欲无礼,此是已!” 公曰:“若是,孤之罪也。夫子就席,寡人闻命矣。”觞三行,遂罢酒。盖是后也,饬法修礼以治国政,而百姓肃也。

晏子朝,杜扃望羊待于朝。晏子曰:“ 奚故不朝?”对曰: “君夜发不可以朝。”晏子曰:“何故?”对曰:“梁丘据扁入歌人虞,变齐音。” 晏子退朝,命宗祝修礼而拘虞,公闻之而怒曰:“何 故而拘虞?”晏子曰:“以新乐淫君。” 公曰:“诸侯之事,百官之政,寡人愿以请子。酒醴之味, 金石之声,愿夫子无与焉。夫乐,何必夫故哉?” 对曰:“夫乐亡而礼从之,礼亡而政从之,政亡而国从之。国衰,臣惧君之逆政之行。有歌,纣作北里,幽厉之声,顾夫淫以,鄙而偕亡。君奚轻变夫故哉?” 公曰:“不幸有社稷之业,不择言而出之,请受命矣。”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日:“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晏子春秋》,中华书局1962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色变,抑手视曰    疾:速度         B.臣惧君之政之行     逆:背离

C.公狐白之裘        被:披着         D.国计数,无言其名   循:巡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人无礼,胡不遄死    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B.臣以致无礼之实     泣下沾襟,何其衰

C.顾夫淫鄙而偕亡        夫夷近,则游者众

D.令出裘发粟      敢上壁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A.群臣固欲君之 / 无礼也力 / 多足以胜其长勇 / 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B.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 / 力多足以胜其长 / 勇多足以弑君 / 而礼不使也

C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 / 力多足以胜其长 / 勇多足以弑君而礼 / 不使也

D群臣固欲君之无 / 礼也力多足以胜 / 其长勇多足以弑君 / 而礼不使也

4.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礼是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准。“人而无礼“,人就成了禽兽。一国之君,如果 带头不讲礼,国家的根本就会动摇。 

B.晏子既敢谏也善谏,他以自己“出人不起,交举则先饮”的行为激怒景公,使其切身 感知不讲礼的后果,从而接受劝谏。

C.景公夜听新乐而“不朝”,对此晏子以拘捕歌人虞表示了反对。因为他认为君王如果 喜爱音乐会导致礼法废弃,国家灭亡。 

D.景公“被狐白之裘”诧异三天大雪而天不寒冷,晏子以古贤君的做法批评景公不知百姓饥寒困苦,促使景公施行了善政。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盖是后也,饬法修礼以治国政,而百姓肃也。(4分)

(2)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夫子无与焉。(3分)

(3)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3分)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依次填入语段中划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夜空像是被墨汁浸透,        ,一道闪电,紧跟着几声雷鸣,一阵暴雨便像无数条长鞭一样横扫过来,抽打在人们的脸上、身上。借着闪电刺眼的白光,我们可以看见一张张肃穆庄严的面孔,和一个         ,在这个特定的时刻,他们的血已经被激情点燃。

幽幽的有些瘆人,风把远处的电线刮得咝咝作响

风把远处的电线刮得咝咝作响,幽幽的有些瘆人

巍然屹立在风雨中的方阵——那是几百名热血男儿组成的方阵

那是几百名热血男儿组成的方阵——巍然屹立在风雨中的方阵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