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读张爱玲 作者:贾平凹 选自:《朋友》 先读的散...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读张爱玲

作者:贾平凹    选自:《朋友》

  先读的散文,一本《流言》,一本《张看》;书名就劈面惊艳。天下的文章谁敢这样起名,又能起出这样的名,恐怕只有个张爱玲。女人的散文现在是极其的多,细细密密的碎步儿如戏台上的旦角,性急的人看不得,喜欢的又有一班只看颜色的看客,噢儿噢儿叫好,且不论了那些油头粉面,单是正经的角儿,秦香莲,白素贞,七仙女……哪一个又能比得崔莺莺?张的散文短可以不足几百字,长则万言,你难以揣度她的那些怪念头从哪儿来的,连续性的感觉不停地闪,组成了石片在水面的一连串的漂过去,溅一连串的水花。一些很著名的散文家,也是这般贯通了天地,看似胡乱说,其实骨子里是道教的写法———散文家到了大家,往往文体不纯而类如杂说———但大多如在晴朗的日子,窗明几净,一边茗茶—边瞧着外边;总是隔了一层,有学者气或佛道气。张是个俗女人的心性和口气,嘟嘟嘟地唠叨不已,又风趣,又刻薄,要离开又想听,是会说是非的女狐子。

  看了张的散文,就寻张的小说,但到处寻不着。那一年到香港,什么书也没买,只买了她的几本,先看过一个长篇,有些失望,待看到《倾城之恋》、《金锁记》、《沉香屑》那一系列,中她的毒已经日深。———世上的毒品不一定就是鸦片,茶是毒品,酒是毒品,大凡嗜好上瘾的东西都是毒品。张的性情和素质,离我很远,明明知道读她只乱我心,但偏是要读。使我常常想起画家石鲁的故事。石鲁脑子病了的时候,几天里拒绝吃食,说:“门前的树只喝水,我也喝水!”古今中外的一些大作家,有的人的作品读得多了,可以探出其思维规律,循法可学,有的则不能,这就是真正的天才。张的天才是发展得最好者之一,洛水上的神女回眸一望,再看则是水波浩淼,鹤在云中就是鹤在云中,沈三白如何在烟雾里看蚊飞,那神气毕竟不同。我往往读她的一部书,读完了如逛大的园子,弄不清了从哪儿进门的,又如何穿径过桥走到这里?又像是醒来回忆梦,一部分清楚,—部分无法理会,恍恍惚惚。她明显地有曹霑的才情,又有现今人的思考,就和曹氏有了距离,她没有曹氏的气势,浑淳也不及沈从文,但她的作品的切入角度,行文的诡谲以及弥漫的一层神气,又是旁人无以类比。

  天才的长处特长,短处极短,孔雀开屏最美丽的时候也暴露了屁股,何况张又是个执拗的人。时下的人,尤其是也稍要弄些文的人,已经有了毛病,读作品不是浸淫作品,不是学人家的精华,启迪自家的智慧,而是卖石灰就见不得卖面粉,还没看原著,只听别人说着好了,就来气,带气入读,就只有横挑鼻子竖挑眼。这无损于天才,却害了自家。张的书是可以收藏了常读的。

  与许多人来谈张的作品,都感觉离我们很远,这不指所描叙的内容,而是那种才分如云,以为她是很古的人。当知道张现在还活着,还和我们同在一个时候,这多少让我们感到形秽和丧气。

《西厢记》上说:不会相思,学会相思,就害相思!《西厢记》上又说:好思量,不思量,怎不思量?嗨,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1.理解文中划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张是个俗女人的心性和口气,嘟嘟嘟地唠叨不已,又风趣,又刻薄,要离开又想听,是会说是非的女狐子。”这一句话在第一段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3分)

2)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谈到读张爱玲作品的感受时写到“读《西厢记》上说:不会相思,学会相思,就害相思!《西厢记》上又说:好思量,不思量,怎不思量?”请你试着把这句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话2分)

2.作者认为张的散文和小说各有什么特点?简析作者在评述张的作品特点时用的最主要的手法是什么。(6分)

3.联系课文,谈谈作者是对张爱玲作品的整体评价及读后感受是怎样的?(4分)

4.作者在评论张爱玲作品的同时,也对当下一些读者、作家及文艺评论家进行了批评,请简要谈谈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些批评(6分)

 

1.(1)含义:张爱玲的散文充满灵性,率真自然,贴近生活又洞悉生活,读她的作品让人欲罢不能。(1分)作用: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张爱玲散文的特点和魅力,是对第一段内容的总结,并且把张的散文和其他的一些所谓的散文家一本正经装腔作势不知所云进行对比,表达自己对张的散文的喜爱。 (2)读张爱玲的作品,起初不大明白,继而了解,最后迷恋;读张爱玲的作品后,欲罢不能,想放弃又无法放弃。 2.张的散文风格多异、灵感勃发、对生活见解独特;张的小说才气汪洋,无章可循,既有古典美又不脱离生活,但在气势和浑淳上略有不足。(4分) 作者在评述张的作品最主要的手法是“对比”,在评张的散文时,拿张的散文和一些其他的“女人的散文”和“一些很著名的散文家”对比,突出张的散文的独特魅力;在评张的小说时,拿她的作品和沈三白及曹雪芹、沈从文作比,中肯地说明张的小说明显的长处和不足。(2分) 3.张的作品是天才的作品,长处极长,短处极短。(2分)读张的作品让人迷恋、欲罢不能,张的才华让同时代的作家自惭形秽,但能读到张的作品是读者的幸运。(2分) 4.作者对时下读者只看文章表面文字的光鲜不能深入品味作品格调思想的阅读习惯提出了批评;对一些作家在创作时故弄玄虚,故作高深远离生活的创作行为提出了批评;对一些文艺批论家吹毛求疵,先入为主地带着偏见地评论别人作品的行为提出了批评。(3分) 作者对读者的批评有其合理之处,但每个人的欣赏口味不一,不能因为过于推崇张的散文而要求所有的散文都写成张爱玲(言之成理即可1分) 作者对当下有些作家创作过于充满学者气或佛道气的作法批评体现了作者生活化的散文观,文学要来源于生活自然很对,但作品的风格多样,文艺百花齐放才是春(言之成理即可1分) 作者对文艺评论家那种先入为主地带着偏见去挑刺的作法的批评非常中肯,这既不利于作家写作,也不利于读者去读,是对文学的伤害!(言之成理即可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语言的品味赏析,包括含义理解、作用分析、语言技巧和手法的赏析。品味语言要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品味语言,还要挖掘语言中的潜台词;品味语言,还要注意字句凝练,称谓变化,注意个性化的语言等。“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要求能够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去分析语句的深刻含 意。“表达艺术”重在艺术性。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要求能够分析这类语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者的表情达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分析可知,张爱玲散文充满灵性,率真自然,贴近生活。张爱玲是一个个性独特、才气如云的作家,读她的作品如同相思一样,起初不懂,随后了解,继而迷恋。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张爱玲散文的特点是思想独特,文体不纯,语言风趣。张爱玲小说的长处是作品的切入角度,行文的诡谲以及弥漫的一层神气,旁人无以类比;短处是没有曹氏的气势,浑淳也不及沈从文。作者在评述张的作品特点时用的最主要的手法是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对比。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3】 试题分析:研读内容,抓住关键语句,“她的作品的切入角度,行文的诡谲以及弥漫的一层神气,又是旁人无以类比”“张的书是可以收藏了常读的”“当知道张现在还活着,还和我们同在一个时候,这多少让我们感到形秽和丧气”“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分析可知,读张爱玲的作品让人迷恋、欲罢不能,她的才华让同时代的作家自惭形秽,但能读到她的作品又是读者的幸运。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4】 试题分析:这个考点是在新的阅读理念下对考生阅读能力的深度测试,是考生面对新的挑战,着重考查考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在阅读文本时,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据文本或借助工具书来解决,要善于对文本内容进行辩证地分析、进行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要注意的是,高考考查的访谈对象一般是该领域的专家,必有其独到之处,对其观点不要轻易完全否定。从近几年命题的情况看,试题一般是半开放的,可以多角度思考回答,但不是漫无边际。该题答多余和不多余均可,即文章增加神秘色彩,让读者获得惊奇的审美体验;或者体现了行文的缜密,也使读者能豁然开朗等。要阐述合理,符合人物和内容即可。分析可知,作者对只看文章表面文字的光鲜不能深入品味作品格调思想的阅读习惯提出了批评;对一些作家在创作时故弄玄虚,故作高深远离生活的创作行为提出了批评;对一些文艺批论家吹毛求疵,先入为主地带着偏见地评论别人作品的行为提出了批评。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所知的是我一无所知。”这是一句最具有西方特质的名言。

苏格拉底处在古希腊历史中知识范式的变革时期。这时,不但神话叙事(宇宙由神创造、由神统治,世上的一切因神或由神的介入而产生)无法令人相信,就是自然哲学家的哲学叙事(宇宙产生于某一物质,这一物质的运动、变化、分合产生了万事万物)也无法令人相信。

当已有的知识变得可疑之时,人真的感觉自己“一无所知”!“一无所知”的困境让“欲有所知”的愿望变得强烈起来——

字宙究竟是怎样的?一事一物的产生和发展究竟是由什么所决定的?作为宇宙万物之一的人究竟有什么特质?作为宇宙万物之一的人来到世上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些“问”在一无所知的困惑中产生出来,带着这些“问’’,苏格拉底开辟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但苏格拉底不是像自然哲学家那样去回答上面的问题。从泰勒斯开始的希腊哲学,关于宇宙的本质是水、字宙的本质是火等等的命题,充满了理性精神和理性推理,但没有严格的逻辑,苏格拉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进而去反思人生与宇宙。这一严格的理性,体现在后来柏拉图的一个个对话录中。几乎每一场对话,苏格拉底都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有知识的智者提问,但对于这些有知识的智者的信心满满的回答,他却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最后在严格逻辑的诘难和推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严格的逻辑性,成为苏格拉判定是真知还是假知、无知的标准。因此,苏格拉底留给世界的名言是:人生在世,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正是在苏格拉底的路线上,产生了柏拉图,提出追求现象后面的理想性的理式,继而产生了亚里斯多德,创立了严格的形式逻辑。本质性的理式是标准,形式逻辑是方法,世界的一切都要经过严格的审视、理性的反思、逻辑的证明,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西方的知识体系正是在这一严格的逻辑中建立起来的。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哲学家,都是以苏格拉底式的石破天惊之“问”和严格的逻辑去贯彻自己的“问”,而产生巨大的时代影响的,如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如笛卡尔的怀疑一切,如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如维特根斯垣对语言的追问,如德里达对深层结构的追问……

回到苏格拉底,由他而来的这一西方式的严格逻辑,最为重要的结果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实验科学。按爱因斯坦的说法:西方文化的特质,在于两点,一是亚里斯多德的形式逻辑,二是文艺复兴产生的实验科学。正如上面所说,这两点都是在苏格拉底所建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西方的哲学史家认为,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创立者。

(节选自张法《从四句哲学名言看西方哲学的特质》,《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1.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为古希腊的第一位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西方哲学史家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创立者。

B.古希腊时期的神话叙事和哲学叙事的一大区别是二者对宇宙产生的回答根本不同。

C.苏格拉底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智者提问,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创立了形式逻辑。

D.古希腊以后的西方哲学家都受苏格拉底之“问”的影响而开创他们自己的新时代。

2.根据原文,下列分析或推断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引用“我唯一所知的是我一无所知”,其表达目的是为了体现作为人类智者的苏格拉底谦虚质朴的品质,这是他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B.对于“作为宇宙万物之一的人究竟有什么特质”等问题,苏格拉底走向了和泰勒斯等哲学家完全不同的“回答”路线,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

C.苏格拉底说“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和《论语》所言“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思精神是一致的,表明中西文化有内在相同之处。

D.苏格拉底带着在一无所知的困惑中产生出来的诸如“宇宙究竟是怎样的”等问题,探究事物起源、人存于世的意义,由此出发开辟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3.下面一段文字,是关于为什么说“‘我唯一所知的是我一无所知。’这是一句最具有西方特质的名言”的回答,请根据你对文意的理解,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4分)

因为苏格拉底的这句话,表明了在古希腊历史中知识范式变革时期,已有的知识变得可疑的时代背景下,人感觉自己一无所知的状态,于是欲有所知的愿望变得强烈,进而  等问题,苏格拉底要求 ,这一路线影响到 ,由苏格拉底而来的这一西方式的严格逻辑,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实验科学。而西方文化的特质,按爱因斯坦的说法,在于 。所以说,“这是一句最具有西方特质的名言”。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8分。每空1分,错1字该句不得分)

(1)帝子降兮北渚,                 。袅袅兮秋风,                 。(屈原《湘夫人》)

(2)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                    !(鲍照《拟行路难》)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词人韦庄在《菩萨蛮》里极写江南景美、人美,其中写人美的两句是:               

(6)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表达人生如寄,光阴荏苒感慨的名句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笋,初夏常见之物。木笔:又名辛夷花,初夏常见之物。瓯:一种茶具。

1.诗人是怎样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2.结合全诗并从抒情方式考虑,说说诗人调动了哪些手法来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国之所以治乱者三,杀戮刑罚,不足用也。国之所以安危者四,城郭险阻,不足守也。国之所以富贫者五,轻税租,薄赋敛,不足恃也。治国有三本,而安国有四固,而富国有五事。五事,五经也。

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于国者,则不可授与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失于小人,其为祸深。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三本者审,则下不敢求;三本者不审,则邪臣上通,而便辟制威。如此,则明塞于上,而治壅于下,正道弃,而邪事日长。三本者审,则便辟无威于国,道涂无行禽,疏远无蔽狱,孤寡无隐治。故曰:刑省治寡,朝不合众。

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赋敛,不可与都邑。此四务者,安危之本也。故曰: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兵主不足畏,国之危也;民不怀其产,国之危也。故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见贤能让,则大臣和同;罚不避亲贵,则威行于邻敌;好本事,务地利,重赋敛,则民怀其产。

君之所务者五:一曰:山泽不救于火,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二曰:沟渎不于隘,鄣水不安其藏,国之贫也。三曰:桑麻不植于野,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四曰:六畜不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不备具,国之贫也。五曰: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国之贫也。故曰:山泽救于火,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沟渎遂于隘,鄣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植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 (《管子·立政第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力未于国者   见:表现

B正道         捐:舍弃

C赋敛         轻:减轻

D沟渎不于隘     遂:通,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之所慎             先破秦入咸阳王之

B德不当               今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C大臣和同               其培之也,若不过焉不及

D正道捐弃邪事日长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三胜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A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B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C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D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的治理在于用人,品德不突出者不能获高薪,不能取信于民者不可以居高位。

B国家的安定,取决于四个条件,不仅要靠城郭险阻来固守,还需要选贤举能、严明赏罚和重视农业生产。

C国家之所以富足,取决于五个条件,只用轻收租税、薄取赋敛的办法是靠不住的。

D“五事”主要讲述发展林业、水利、五谷、桑麻、六畜、瓜果、工艺制作的重要性。这“五事”乃是五项纲领性措施。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则便辟无威于国,道涂无行禽(4分)

2故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3分)

3)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3分)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共四句话,其中不得体的一处是()

①我们都知道您父亲是一位蜚声文坛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读者甚众,影响极广。②我上中学的时候就拜读过他老人家的诸多大作,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③您是他老人家的爱子,耳濡目染间,一定对令尊的作品有独到见解。④今天,您能于百忙中幸而受访,我们深表感谢。

A          B          C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