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山草壮 刘心武 ①他盼着附近的地铁线路早日开通。...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山草壮

刘心武

①他盼着附近的地铁线路早日开通。街角那边早就围起挡板,里面有两层的简易工房。人行道内侧原来栽种着一排海棠树,前几年春天曾是他来回溜达的地方,树下还有两个长凳,他也经常坐在长凳上看车水马龙。今年春天,海棠树全给挖走了。那说明树底下就是地铁工程。混乱的街景意味着好的前景。这些日子,他忍不住仍要到没有了海棠树的杂乱环境里去漫游,望着马路上的车流想心事。

②那长凳,近日晚饭后,常有修地铁的工人占用。那日,他走过去,长凳上一个工人还没摘去安全盔,正抽着支烟。见他,便从凳子中央挪到一边,意思是给他让出一半可坐。这是礼貌,充满善意。他没坐,站着,和他有一搭没一搭说起话来。问答间,知道师傅来自南方很远的省份,属猪,四十二了,媳妇在老家经营小卖部,儿子二十岁了。儿子并不怎么争气,初中毕业不愿再上学,跑广东那边打工去了,唉!

③那以后散步,他总愿在那长凳上遇见那师傅,相互聊一聊。互询“贵姓”,知道对方姓张。他是退休人员,入夏,单位组织去承德避暑山庄游览了几天。好多日子没再往人行道的长凳去。那天终于漫步过去,远远的,就见张师傅站起来招呼他,忙加快脚步过去,竟有些亲人重逢的感觉。

④张师傅问他:“怎么好多日子没过来?是不是病了?”他就说:“谢谢你关心!没病。去承德避暑山庄旅游了!”张师傅让出半边长凳,还给他铺上事先准备好的报纸,他坐下。张师傅问:“看见山庄内午门挂的那个匾啦?康熙皇帝的御笔,他把避字多写了一笔,是不是?走之底上头最右边的那个辛,他底下写成了羊字。他皇帝,就能乱写字,这么多年就都由着他!”他吃惊,张师傅怎么对避暑山庄如此了解?张师傅又问:“去看烟雨楼啦?那楼名儿,是乾隆皇帝从唐朝杜牧的诗里受启发,给取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他不免猜:“你去游览过?”张师傅笑:“没猜对。”

⑤张师傅告诉他,这辈子,还没去旅游过。就是北京,来做工这么多年了,只去过天安门,没进过故宫,没去过长城、颐和园。那怎么对承德避暑山庄那么了解呢?

⑥张师傅道出谜底前,先问:“你的书,包书皮吗?”他答:“我是有包书皮习惯的。”张师傅讲起自己的故事。上学时,发新课本是最快乐的事,就包书皮。初三上学期,母亲病重,药花费大,他想早些出来打工挣钱给母亲治病。知道最后一次有新课本,他格外用心包书。包书皮纸是邻居阿姨给他的画报。那画报图文并茂介绍承德避暑山庄,他细细读了,给语文课本包书皮,他把有康熙御笔题匾的照片放在正中,看来看去就熟了,仿佛自己游过避暑山庄了。上面的“山庄”是繁体字,是草头下面一个壮,他就念做了“山草壮”。语文考试,他把“避”字里的“辛”写成“羊”,被扣分,他拿书皮上的“题匾”给老师看,老师说:“皇帝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们这样写可不行。”

⑦“王老,”张师傅招呼沉思的他:“你看这马路上又堵成停车场了。”他望着满街的车说:“这不又到小长假了吗?又开始自驾游了。”张师傅抽口烟,像回应他,更像自言自语:“什么时候我们这样的人也能假期去旅游,世道就大好了。” 

                                  (选自2013622《新民晚报》,有删节)

1.请分析小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2.文中画线的两处句子分别写出了张师傅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4分)

3.这篇小说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试举出两处并分析其作用。(4分)

4.请分析张师傅的形象,并探究小说以“山草壮”为题目的含意。(9分)

 

1.①写修地铁,经济在发展,生活在变化,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②为下文“他”与张师傅的相遇作铺垫。 2.第一句:①写张师傅为儿子有条件而不读书感到惋惜。也表明张师傅对儿子未来的忧虑。第二句:①表明张师傅对读书机会的格外珍惜,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文化的敬畏。 3.①张师傅的渴求读书与其儿子的不愿读书对比:深刻地揭示小说主题。张师傅将繁体“山庄”读成“山草壮”,是文化水平的限制而闹出的笑话,不难想象,类似的笑话同样会发生在儿子身上。从而表达作者的深沉忧虑。②张师傅的生活状况与老王及国庆节能自驾游者的生活状况的对比:表达张师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世道(社会)略微不满。③张师傅的写错字与皇帝的写错字的对比:表现张师傅的平等意识以及对文字和文化的敬畏。(写对一组对比得1分,分析合理得1分) 4.形象:①修地铁民工②渴望读书但因母亲生病而辍学③待人热情④向往幸福美好生活;(2)含意:①题目取自小说中的一个情节,张师傅将繁体的“山庄”念成“山草壮”(1分)②山草平凡普通又众多,生活于底层而生命力顽强,(1分)象征张师傅一类的乐观对待生活,踏实劳作,像山草一样顽强而富有生命力的弱势群体。(1分)③作者以“山草壮”为题表达了对他们的美好祝愿,希望他们能够像山草一样茁壮、幸福生长。(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文章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有:A、点题;B、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C、设置悬念;D、增强艺术吸引力;E、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F、与下文形成呼应;H、为下文作铺垫;I、与下文形成对比等。本文开头段也是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本题可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概括回答。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及主旨,加以分析,第一句,一个“唉”字,表达了张师傅的心理;第二句,一个“格外用心”体现了张师傅对课本的珍惜。可据此回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此题的回答,需要结合文本,从中找出用对比的句子,诸如:张师傅的渴求读书与其儿子的不愿读书对比;张师傅的生活状况与老王及国庆节能自驾游者的生活状况的对比;张师傅的写错字与皇帝的写错字的对比等,然后结合相关句子,作一分析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要分析人物形象,主要应从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客观叙述、心理活动、侧面描写等方面加以分析即可;第二问,需要把握小说标题作用: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寄托作者情感;展开情节,前后呼应;对比讽刺,强化效果;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本题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精进的程序  

朱光潜

练习作文,一要不怕模仿,二要不怕修改。多修改,思致愈深入,下笔愈稳妥。自己能看出自己的毛病才算有进步。严格地说,自己要说的话是否从心所欲地说出,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有毛病,也只有自己知道最清楚,所以文章请旁人修改不是一件很合理的事。丁敬礼向曹子建说:“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杜工部也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大约文章要做得好,必须经过一番只有自己知道的辛苦,同时必有极谨严的艺术良心,肯严厉地批评自己,虽微疵小失,不肯轻易放过,须把它修到无疵可指,才能安心。不过这番话对于未脱“疵境”的作者恐未免是高调。据我的观察,写作训练欠缺者通常有两种毛病:第一是对于命意用字造句布局没有经验,规模法度不清楚,自己的毛病自己不能看出,明明是不通不妥,自己却以为通妥;其次是容易受虚荣心和兴奋热烈时的幻觉支配,对自己不能作客观的冷静批评,仿佛以为在写的时候既很兴高采烈,那作品就一定是杰作,足以自豪。只有良师益友,才可以医治这两种毛病。所以初学作文的人最好能虚心接受旁人的批评,多请比自己高明的人修改。如果修改的人肯仔细指出毛病,说出应修改的理由,那就可以产生更大的益处。作文如写字,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孤陋寡闻的人往往辛苦半生,没有摸上正路,到发现自己所走的路不对时,已悔之太晚,想把“先入为主”的恶习丢开,比走回头路还更难更冤枉。良师益友可以及早指点迷途,引上最平正的路,免得浪费精力。

自己须经过一番揣摩,同时又须有师友指导,一个作者才可以逐渐由“疵境”达到“稳境”。“稳境”是不易达到的境界,却也是平庸的境界。我认识许多前一辈子的人,幼年经过科举的训练,后来借文字“混差事”,对于诗文字画,件件都会,件件都很平稳,可是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他们的毛病在成立了一种定型,便老守着那种定型,不求变化。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要想免去这些毛病,必须由稳境重新尝试另一风格。如果太熟,无妨学生硬;如果太平易,无妨学艰深;如果太偏于阴柔,无妨学阳刚。在这样变化已成风格时,我们很可能地回到另一种“疵境”,再由这种“疵境”进到“稳境”,如此辗转下去,境界才能逐渐扩大,技巧才能逐渐成熟,所谓“醇境”大半都须经过这种“精钢百炼”的功夫才能达到。比如写字,入手习帖的人易于达到“稳境”,可是不易达到很高的境界。稳之后改习唐碑可以更稳,再陆续揣摩六朝碑版和汉隶秦篆以至于金文甲骨文,如果天资人力都没有欠缺,就必定有“大成”的一日。

这一切都是“匠”的范围以内的事,西文所谓“手艺”(craftsmanship)。要达到只有大艺术家所能达到的“化境”,那就还要在人品学问各方面另下一套更重要的功夫。这是不能谈而且也无用谈的。本文只为初学说法,所以陈义不高,只劝人从基本功夫下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做下去。

                                         (节选自朱光潜《谈文学》)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的丁敬礼和杜工部的话,完全适用于作文未脱离“疵境”的作者。

B.作文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因此初学写作的人,要接受良师益友的指点,尽早走上最平正的道路。

C.初学写作者通常有两种毛病,一是不知晓文章的写法,二是自以为是。文章认为有良师益友,可以医治两种毛病。

D.借文字“混差事”的人,诗文字画件件平稳,但缺乏精彩,落入俗套。

2.根据文意,对“精进的程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自己的一番揣摩和师友的指导,习作者就可以从“疵境达到稳境”了。

B.“疵境”→“稳境” →“新的疵境” →“新的稳境”,如此循环反复,方能到达“醇境”。

C.“醇境”仍属于“匠”的范畴,若要达到“化境”,则还要一定的人品学问。

D.作者认为作文“精进的程序”包括“疵境”“稳境”“醇境”“化境”,四境“疵境”最低,“化境”最高。

3.根据文意,写作训练者怎样才能写好作文?(4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贾谊《过秦论》)

(3)                 ,初为《霓裳》后《六幺》。(白居易《琵琶行》)

(4)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邯郸道上①

清·宋荦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

注:①邯郸:古都邑,县名。周、秦、汉时为黄河北岸最大的商业中心,亦为中原交通要冲。卢生:唐沈既济小说《枕中记》的人物,卢生于邯郸邸舍遇道士吕翁,自叹穷困,吕翁乃授之枕,以入梦。生梦中历尽富贵荣华。及醒,客舍主人炊黄粱尚未熟。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4分)

2. 简析本诗结尾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 ),可以饭(  )?”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   )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而家中盐米诸琐务,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④,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科头:不戴帽子。瞷(jiàn):窥视。刺:名帖。刘伶断饮:刘伶《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堂左一室                   洁:清洁,干净

B晨起,即科头                 甫:刚刚

C余方校书,不遽见             值:碰上

D.以故仓卒不得                 白:告诉

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日午( ),可以饭( )?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 )数四

A.矣                                  B.矣       

C.也                                  D.也       

3.对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B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C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D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4.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交代书斋,明窗素壁,幽静宜人;陈设虽简,但书桌、书架、座椅、卧具、琴磬甚至日用杂物等,一应俱全,为下文作者沉醉此间做了铺垫。

B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后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C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D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5.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竹床一,坐以之。(2分)

(2)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而旋畔。(4分)

(3)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4分)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晒在冬天的日头下,            ,好好过的是冬,就如村里说:                       

晒在冬夜的月光下,            ,好好过着是日子,就如我说:                       

①会抱得一身温暖   ②会赢得透心温暖   ③仓里有了粮

④心中有了月       ⑤冬天晒太阳       ⑥日日月儿圆。

A. ②④⑤①③⑥                B. ②④⑥①③⑤ 

C. ①③⑥②④⑤               D. ①③⑤②④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