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楼上楼下 刘玉秋 我在广州居住的商住楼坐落在郊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楼上楼下

刘玉秋

我在广州居住的商住楼坐落在郊区,上下七层,虽然有电梯,但是一直当成摆设,谁都没有去用它。

我是一年前搬到这儿的,来这里买房子,全是看上房价比市区便宜。楼上楼下都是平头百姓,各自为了养家糊口辛劳奔波,平常很少来往。自然而然,由于无人清扫,整个楼道变得杂乱冷清,满是灰尘。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半年前。二楼小陈的太太被单位公派到加拿大进修三个月,小陈工作紧,孩子没人照顾,他就把老家的父亲接到了广州。陈老伯是典型的山东人,古道热肠,整天笑眯眯的,见人就主动打招呼,关切地问寒问暖,使以往静如止水的楼道骤然间起了波澜,有了笑声,有了生气。

陈老伯勤快,整栋楼数他起床最早。一大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等大家上班时,整个楼道从上到下干干净净。时间久了,大伙过意不去,对老人说,这么大年纪还让您受累,怎么好意思呢?老伯笑了笑说,在乡下劳动惯了,也是借机活动一下筋骨。

三楼的李辉坐不住了。一天晚上,他把整个楼道的住户召集到一块说:“现在是市场经济,咱不能让陈老伯当杨白劳,要不每月给老人一些补贴吧。”大伙一拍即合,最后确定除小陈自家外,其余十三家每户拿出三十元钱,也算是对老人的一种补偿。可是,等真把钱凑齐送到老人跟前时,老人居然很生气地说:“这人和人能住在一起是缘分,如果啥都钻钱眼里,活得还有啥意思,你们硬给我钱,就是瞧不起大伯……”

老人倔强,大伙无话可说。从此,再没人提起给老人发补贴的事情,大家只是默默把感激埋在心底。

日子在无声无息中流淌,三个月转眼过去了,小陈的太太如期从国外返回。陈老伯返回山东老家那天,楼上楼下的邻居依依不舍地相送,直到老人搭上车,慢慢在视线中消失。

陈老伯走了,楼道又恢复了沉寂,灰尘也逐渐多起来。起初,还有人打扫一下,时间久了,也就懒得搭理,慢慢就回归了旧时模样。

昨晚,四楼的郝大妈意外召集大伙开小会。

郝大妈开门见山地说:“老陈回山东老家了,现在整个楼道挺杂乱的,不如我把这活儿揽下来,你们象征性给我点辛苦费,要不就每月三百九,按原来打算给老陈的那个标准吧。”郝大妈原来胸有成竹,没想到话音落地,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居然没人响应,结果不欢而散。

第二天,郝大妈就找我诉苦。她说:“咱这楼上都是怪人,当初陈老头不要钱,硬是想塞给人家,现在我想揽下这差事,反倒没人舍得给钱啦。兄弟,你是个文化人,昨晚开会也是一言不发,你说说这到底叫什么事儿啊……”

望着一脸茫然的郝大妈,我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解释……

                                        (选自《齐鲁晚报》,有删改)

1.本文第2自然段写楼上楼下的居民“平常很少来往。自然而然,由于无人清扫,整个楼道变得杂乱冷清,满是灰尘”,作者描写这样的情景,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陈老伯是一个怎样的人。居民为陈大伯送行的情节,体现了居民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3.小说后半部分宕开笔触,描写郝大妈的故事,作者用意何在?(4分)

 

1.引起下文(1分),为下文写陈老伯义务清扫楼道(1分),以他的热心付出来营造和谐的邻里关系(1分)的故事做铺垫(1分) 2.古道热肠,勤劳淳朴,善良无私(2分)。对陈大伯钦敬感激,对淳朴人格风尚的肯定崇尚(2分)。 3.郝大妈重金钱,讲私利(2分),侧面烘托陈大伯的形象,反衬陈大伯热心善良无私的品格(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处是环境描写,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且要结合文章作答,不可只说术语。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3.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4.推动情节的发展(铺垫),5.深化作品主题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人物形象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本题中“古道热肠,整天笑眯眯的,见人就主动打招呼,关切地问寒问暖”,“陈老伯勤快,整栋楼数他起床最早。一大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等大家上班时,整个楼道从上到下干干净净”,“这人和人能住在一起是缘分,如果啥都钻钱眼里,活得还有啥意思,你们硬给我钱,就是瞧不起大伯”可以总结出大伯热心肠、勤劳、善良的性格。“大家只是默默把感激埋在心底”以及送别大伯可以看出大伙对大伯的肯定和感激。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把握小说主题可以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而郝大妈的出场正可以突出陈大伯的性格,进而凸显主题。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

【注】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②鲜:少。  ③里:居。  ④“知”通“智”,智慧。

1.孔子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

2.请简要概括孔子在这两个语段中所阐述的观点。(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每小题3分)

减字木兰花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描写简要说明。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世人的告诫。

 

查看答案

阅读徐志摩的《黄鹂》,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1931年   (选自《猛虎集》)

1.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选出错误的一项(    

A.“一掠颜色飞上了树”,以“一掠颜色”指代疾飞而来的黄鹂,写出了色彩,更写出了动感。

B.“翘着尾尖,它不作声”,这一句只写黄鹂翘着尾尖,又不作声,这是以瞬间之形画其瞬间之静。

C.“有人说”一句,只用“看,一只黄鹂”,即鲜活地点染出黄鹂来时所激起的惊慌忙乱之情。

D.第一节最后两句,渐由实而虚,倾诉着由眼前黄鹂所激荡起的欢欣、愉悦和希冀。

2.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A.诗的第一节写黄鹂飞来,极为生动地写出了黄鹂疾飞而来默立于树的神采,并表现了诗人久蛰性灵的瞬间解脱的欢乐。

B.最后复叠的一句“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与前一节结句词语相同而情怀迥异。前面一句是写充实感,而这一句却是写幻想。

C.这首诗写的是黄鹂,匆匆飞来又飞走的黄鹂是诗人眼前所见,而希望和失望交织的情怀却是诗人胸中所藏之情。

D.此诗所表现的就是对冲破牢笼、高飞远走,寻找自由轻快生涯的渴求,但诗人流露出来的更为持久的还是痛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第1-5题,每小题2分;第6题,每小题3分)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恐急,剑,故不可立拔          坚:锋利

B、而右手持匕首                  揕:刺

C、而起                          引:指身子向上起

D、荆轲                            :倒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一样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行李之往来,共乏其困              D、北蛮夷之鄙人

3.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          乱易整,不武

B、未有封侯之赏,听细说            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若不阙秦,将取之                置土石

D、事所以不成者,欲以生劫之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中的“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B、秋毫不敢有所

C、且君尝为晋君                  D、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5.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是文章的高潮、结局部分,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勇形象。

B、文段一开始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是为了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由于刺杀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目瞪口呆,束手待毙。

6.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表意相同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D.愿大王少假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