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从前慢》 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从前慢》

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2)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标题自拟;

(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生命的格调 有一种生命的格调叫做淡泊。 濮水之边,你翩然远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谁人如你——庄子,只偏执那淡淡的清白,与道教合而为一,世界不过是你的主观产物,名利、地位于你只是虚空,你了解了蝶舞之愉、螳螂之负,驾一叶扁舟穿梭于泥潭之中,清风相伴,明日可掇。 甚至,你看透了生死。惠子的离去,并未换来你的号啕大哭,谁言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你依旧逍遥山水,以一颗平静的心相追逐。只言片语的记载中,对你唯有惊鸿一瞥,却看到了一份平静致远的处世态度。庄子,如同万花丛中的一株莲花,开得淡漠孤傲,亦如乱世中寡淡的丝竹之声,给纷扰的历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激起历史遥远的绝响…… 庄子的身影已在岁月中淡去,然而那份淡泊的生命格调却在历史中弥留。 一篇《桃花源记》令多少人心生艳羡,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传颂千古,这就是陶渊明,庄生晓梦已不再,而那份淡泊在东晋传承了下去,他是受拙归园田的田园诗人,他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他是独爱菊的隐逸者,远离官场,他获得了一片桃源天。远离喧嚣,他复得返自然,他用一份宁静致远的心胸让我们窥见了一种生命的格调叫淡泊。 而今,物欲横流,信息技术、飞机、汽车……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宽广,而人们的心却狭隘了,汲汲于功利,在一片灯红酒绿中孤寂地生活,少了如庄子、陶渊明般淡泊的气度,于是,我们的生命格调迷失了,我们自己迷失了。当今,有多少人为了金钱、名誉、地位迷失了自己,又有多少的商家为了利益迷失了自己。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却让我们失去了心中的那份淡泊,于是,桃花源般的生活于我们已是奢求。 淡泊是一份生命的格调,为何不在这样喧嚣的俗世中保持一份淡泊的心,如庄子与陶渊明般获得心中的一份安宁,几时生活不富有,拥有心灵的淡泊便可使心灵富足,为何要汲汲于功利直至迷失内心的自我? 一直淡泊下去,让心得以安宁,坚守淡泊的生命格调。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木心的这首《从前慢》贵在用形象的语言表情达意。慢,更多是一种时间积攒出来的沉香,就像一种陈年老酒的沉醉。就像歌德的一种表达,“你真美啊,请停一停!”。事实上,正是折射出诗人对他心中这种美的世界的一种“留”住的渴望。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常有许多无言以对的时刻。然而,“人生如路,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人生的意义在于过程中创造和品尝幸福。快节奏的生活,没有时间停留与品尝,一直处在快速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没有慢,没有相对的静止,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不同的语体和语言环境里,对同一内容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请按限定的语体和语言环境,将“欢迎对方按时参加”的意思进行转述。

在商店的广告里:                                  

在给兄弟单位的请柬里:                                      

在给下级的通知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要点回答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缺少“什么”。不超过25一字。(4分)

4月23日。“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其中,“中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热议的话题。多位大学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顶尖犬学在吸蚋拥有国际学术背景人才、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制度和成功经验等方面缺乏全球化视野;许多人安于现状,在科研方面全方位地紧盯世界一流水平的意识不够,仅满足于在国内获奖或在国J内刊物上发表论文。他们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学校营造出宽松的发展环境;全社会对于大学发展应抱有平和的心态,少一些急功近利。

 

查看答案

散文阅读(12分)

大地的声音

向迅

秋虫唧唧的叫鸣,把个初秋的夜晚闹腾得丰腴而清凉。

不是一颗枯叶上的露珠,我也沉浸于如此浓稠却又轮廓分明的夜晚——像是有人握着橹,在墨绿色的水面摇落起一片一左珍珠似的水声。一整个夏天,就是在它们的呜叫声中过去了;我经历的那些不算短的岁月,就是在它们的.呜叫声中过去了。那些唧唧声,好似就是时间的一种比较具体的呈现形式。我实在是太粗心大意了,近三十个夏天,竞被我故作大方地一掷而去——我没有一次认真地聆听那些动人的唧唧声。直到这个晚上,我才坐在一方池塘边,平心静气地聆听了一次那自山野和草木间的小提琴交响曲。

繁星一般密集的呜叫声,从池塘对面的一叠浓墨泼就似的小山里和岸边的草丛中不断地传诵出。

——一唧——唧——啾-一一啾——

此起彼伏,高低错落,远近有致。

初闻共声,以为杂乱无章,重复无趣,只是风吹苹动惊起的回声罢了。但倘若把眼睛闭起,你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了一安详的大地,就如一架巨型琴键,而那些不甘寂寞的虫子呢,都是一些技艺绝佳的琴手,或避于一片树叶下,或站在一块爬满了青苔的石头上,或攀在一根苹茎上,对着渺遗的夜空,优雅发声,忘乎所以地尽兴弹奏——但我总是在它们的声息中,闻见了那么一点淡淡的哀戚和愁绪。我想,这大概是因它们把自身的生命体悟也融进了曲子吧,更或是命运逼迫它们用身体发出唧啾之声的呢。

可这样的比喻总是有些欠妥    它们的鸣声,是那般有序,节奏分明,层次丰富,像是从天上落下的,又像是自深沉的大地。    

我又想它们到底为何要这么不辞辛劳地夜夜长鸣呢?是在低声祈祷吧,是在高声歌唱吧,是在朗诵诗篇吧,是在念诵经文吧,是在呼朋引伴吧,是在促膝长谈吧…….有那么一个时刻,我躺在池塘边湿漉漉的既做绿化树的围栏又充作了坐骑的条凳上,双手情不自禁地和着那隐秘的节奏,在空气中像音乐指挥家那么划动起-—邢些音乐竞惊奇地在我的手臂和呼吸间流动起采;那些音乐,像低垂的夜幕里极柔和的云朵,更像自我的身体,我的灵魂。

我在一处草丛边蹲下,捕捉到了两首独奏曲——它们分别自两只我并未发现身影的促织——啾—一嗷-—一我学不它们的叫声。我莫名?她艨诧,继而又莫名地激动起。我感觉天与地在此刻与我离得特别近,我就像一个睡在襁褓中的婴儿,在旋律优美的摇篮曲中,抵达天堂。

我心底还是无比清楚的,那鸣声,分明是生命的歌声,是生命的象征,是生耷的簇帜!——起大地的声音。    

不止是那池塘对岸林深叶茂的山林,只要是那些没有被水泥覆盖和倾轧的泥土里,夏秋时节,就会有虫子们的歌唱和伴奏,这无言的故乡,生长着无数生命。即使是那些密实而堡垒森严的水泥地之下,也有生命在无声活动;‘即使是干净而空荡的水泥地之上,那些哪怕是仅仅落得下一粒草籽的小小坑洼里,也会有精瘦的绿色,可怜巴巴地冒出呢。

我知道,很多虫子的生命仅止于夏秋两季。秋天一过,它们要么深入泥土预备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天,要么连同它们飘荡在草木间的歌声和一缕精魂,化成了那么一小点泥土。生命究竟是短暂的,可它们用歌声构筑的那个音乐世界,是多么宽广啊——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它们的舞台,大地万物,都变成了它们的听众。不仅是包括我在内的人,就是那些树木与月儿,也都静静地聆听着那生命精彩的绝唱。

虫子们的精神世界,真是海阔天空。

歌者的一生,哪怕繁华藩尽,却仍然余音不绝。

(选自《 2012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头描写虫鸣的初秋凉夜,营造了静谧的意境,为下文的描写与议论作气氛铺垫。

B.作者听出虫鸣中“哀戚和愁绪”,这自其间融进虫子的生命体悟,又是被命运所逼。

C.在一次夜晚静心聆听虫鸣的经历中,作者感叹自己三十多年竟忽略了自然界的美好。

D.纵观全文,作者细致描摹了虫鸣密集、优雅、高低错落、节奏分明、淡淡哀戚等特点。

2.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的含义?(4分)

3.文章多处描写虫鸣的声音,但题目却是“大地的声音”?请结合原文分析原因。(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齐人伐燕。或问日:“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日:‘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日:‘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日:‘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日:‘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日:‘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日:‘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沈同:齐国大臣。为天吏:奉行天命的天子。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齐圜讨伐燕国,是战国中期的一项重大事件。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民众因此遭受苦难,所以是可以讨伐的。

B.孟子指出,讨伐燕国者必须施行优于燕国的政治措施,否则,伐燕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也不可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C.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齐人身为天吏,替天行道,可以讨伐燕国。但如果让燕国人讨伐燕国人,则不值得鼓励。

D.孟子认为,礼乐征伐这样的大事,不是谁都有权力去做的,因此他明确反对让像燕国一样暴虐的同为诸侯国的齐国去讨伐燕国。

2.孟子是认为燕国可以讨伐,杀人犯可以杀掉么?为什么?(4分)

 

查看答案

简答题(5分)(任选~题,100字左右)

甲、宝钗因何事到滴翠亭上?请筒述宝钗“全蝉脱壳”这一情节。

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乙、下面选段中“你”指谁?请简述黛玉说这番话的始末。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