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70分) 国际百米赛跑场上总是这样的:参赛队员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70分)

国际百米赛跑场上总是这样的:参赛队员们一字排开,裁判大喊:“各就各位——预备——跑!”随着发令枪一响,大家箭一般地冲出起跑线……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竞赛却非如此:发令员还未举枪,众人还在“各就各位”,胆大的就已经冲向终点了。你也许会说他们“犯规”“耍赖皮”,但历史也无数次证明,机遇也总青睐这些抢跑者。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5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习作例文】 别盼那一声枪响 理想状态下的百米赛跑是这样的,参赛队员一字排开,裁判大喊:“各就各位-预备-跑!”随着发令枪一响,大家箭一般冲出跑线…… 但现实生活中,发令员往往缺席。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是发令员,人生目标是那百米赛的终点,我们什么时候跑,就是枪响的那一刻。但他永远藏在你的心中,你不跑,则永远不会有人违逆开枪。 人生没有发令枪,但我们自己必须学会开枪。那就是设定目标,开枪起跑,跑到终点;在设定目标,再开枪起跑,再跑到终点„„周而复始,来展现你的价值,来实现你人生的夙愿。 最可怕的是,总在“各就各位”状态,总想听到枪响再跑。熟不料,失去的却是美丽的青春岁月,增加阅历的实践经验,晋升的机会…… 人生之中,总有迷惘的审核后,我是这样处理的:什么也不干,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梳理一下头绪,明确一下目前的处境,设定一个近期目标,开始跑。我总是在不断设定目标,不断的调整心态,不断的听到枪响。人生没有发令枪,只有自己才知道什么时候扣动扳机。人生的三分之一将在工作岗位上,你选择的职业将伴你度过一生。工作上的成就感也将是你一生的幸福,你还有理由徘徊吗? 人生没有发令枪,发令枪是为有目标的人精心准备的,人不能等发令枪响了才开始做,你有了明确的目标,就等于发令枪响了。 别盼那一声枪响,因为一旦枪响了,就是在嘲笑你的落后;别盼那一声枪响,因为一旦枪响了,就是在给你判“死刑”。别盼那一声枪响,就正如别盼老师的督促那样。不妨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总需要老师的督促,那么,他可能超越老师吗?还可能赢得老师的赞赏吗? 别盼,千万别盼,你要学会抢跑。学习上,抢在老师前面,主动预习课文,发现问题;生活中,抢在家长前面,力所能及的干些家务活,逐渐学会自立。 别盼,也就是意味着“抢跑”,而“抢跑”又意味着对机遇抓取的胜算和把握的增大。换言之,谁先掌握了主动权,谁就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抓取机遇,为成功奠定一个良好的开端。 自古以来,曹操、刘邦等人就是因为学会了“抢跑”,才会有后来的超越。当刘邦和项羽在鸿门定下盟约后,刘邦趁项羽东归防备松懈之际,展开反扑,袭击项羽。终于将项羽困在垓下,使他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再比如说三国时的袁绍,当他还在为汉献帝落难之际自己是否该出兵相助而犹豫不决时,曹操却迅速听取谋士的建议,将汉献帝接到了许昌,占据了主动的优势,为以后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创造了有利条件。事实证明,他们的做法无疑受到了青睐。 别盼那一声枪响,积极主动的去把握机遇,让我们赢在超越!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材料的含意并不难理解,关键是对“抢跑”的把握。“抢跑”在这里已经不是比赛中的常规概念了,而是拓展到了人生界面上的一个词语。“抢跑”意味着谁抢先抓住了机遇,那他的胜算便会大大增加。也就是说,谁先掌握主动权,谁就可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抓住机遇,为成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样一来,材料的真实意义就是:每个人都要积极主动地去创造机遇,一旦看准了时机,就要毫不犹豫地去抓取,千万不能瞻前顾后,坐失良机。当然也可反弹琵琶,反向立意。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散文阅读(11分)

大地的声音           

秋虫唧唧的叫鸣,把个初秋的夜晚闹腾得丰腴而清凉。

不是一颗枯叶上的露珠,我也沉浸于如此浓稠却又轮廓分明的夜晚——像是有人握着橹,在墨绿色的水面摇落起一片一左珍珠似的水声。一整个夏天,就是在它们的呜叫声中过去了;我经历的那些不算短的岁月,就是在它们的.呜叫声中过去了。那些唧唧声,好似就是时间的一种比较具体的呈现形式。我实在是太粗心大意了,近三十个夏天,竞被我故作大方地一掷而去——我没有一次认真地聆听那些动人的唧唧声。直到这个晚上,我才坐在一方池塘边,平心静气地聆听了一次那自山野和草木间的小提琴交响曲。

繁星一般密集的呜叫声,从池塘对面的一叠浓墨泼就似的小山里和岸边的草丛中不断地传诵出。

——一唧——唧——啾-一一啾——

此起彼伏,高低错落,远近有致。

初闻共声,以为杂乱无章,重复无趣,只是风吹苹动惊起的回声罢了。但倘若把眼睛闭起,你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了一安详的大地,就如一架巨型琴键,而那些不甘寂寞的虫子呢,都是一些技艺绝佳的琴手,或避于一片树叶下,或站在一块爬满了青苔的石头上,或攀在一根苹茎上,对着渺遗的夜空,优雅发声,忘乎所以地尽兴弹奏——但我总是在它们的声息中,闻见了那么一点淡淡的哀戚和愁绪。我想,这大概是因它们把自身的生命体悟也融进了曲子吧,更或是命运逼迫它们用身体发出唧啾之声的呢。

可这样的比喻总是有些欠妥它们的鸣声,是那般有序,节奏分明,层次丰富,像是从天上落下的,又像是自深沉的大地。

我又想它们到底为何要这么不辞辛劳地夜夜长鸣呢?是在低声祈祷吧,是在高声歌唱吧,是在朗诵诗篇吧,是在念诵经文吧,是在呼朋引伴吧,是在促膝长谈吧…….有那么一个时刻,我躺在池塘边湿漉漉的既做绿化树的围栏又充作了坐骑的条凳上,双手情不自禁地和着那隐秘的节奏,在空气中像音乐指挥家那么划动起-—邢些音乐竞惊奇地在我的手臂和呼吸间流动起采;那些音乐,像低垂的夜幕里极柔和的云朵,更像自我的身体,我的灵魂。

我在一处草丛边蹲下,捕捉到了两首独奏曲——它们分别自两只我并未发现身影的促织——啾—一嗷-—一我学不它们的叫声。我莫名?她艨诧,继而又莫名地激动起。我感觉天与地在此刻与我离得特别近,我就像一个睡在襁褓中的婴儿,在旋律优美的摇篮曲中,抵达天堂。

我心底还是无比清楚的,那鸣声,分明是生命的歌声,是生命的象征,是生耷的簇帜!——起大地的声音。   

不止是那池塘对岸林深叶茂的山林,只要是那些没有被水泥覆盖和倾轧的泥土里,夏秋时节,就会有虫子们的歌唱和伴奏,这无言的故乡,生长着无数生命。即使是那些密实而堡垒森严的水泥地之下,也有生命在无声活动;‘即使是干净而空荡的水泥地之上,那些哪怕是仅仅落得下一粒草籽的小小坑洼里,也会有精瘦的绿色,可怜巴巴地冒出呢。

我知道,很多虫子的生命仅止于夏秋两季。秋天一过,它们要么深入泥土预备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天,要么连同它们飘荡在草木间的歌声和一缕精魂,化成了那么一小点泥土。生命究竟是短暂的,可它们用歌声构筑的那个音乐世界,是多么宽广啊——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它们的舞台,大地万物,都变成了它们的听众。不仅是包括我在内的人,就是那些树木与月儿,也都静静地聆听着那生命精彩的绝唱。

虫子们的精神世界,真是海阔天空

歌者的一生,哪怕繁华藩尽,却仍然余音不绝。

                                                 (选自《 2012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头描写虫鸣的初秋凉夜,营造了静谧的意境,为下文的描写与议论作气氛铺垫。

B.作者听出虫鸣中“哀戚和愁绪”,这自其间融进虫子的生命体悟,又是被命运所逼。

C.在一次夜晚静心聆听虫鸣的经历中,作者感叹自己三十多年竟忽略了自然界的美好。

D.纵观全文,作者细致描摹了虫鸣密集、优雅、高低错落、节奏分明、淡淡哀戚等特点。

2.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的含义?(4分)

3.文章多处描写虫鸣的声音,但题目却是“大地的声音”?请结合原文分析原因。(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尽心上》)

【注】放:依据。践迹:踩着别人的脚印走。孳孳:即“孜孜”。蹠:亦作“跖”,春秋时的大盗。间:不同。

1.孔子和孟子都批评了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2分)

2.如何才能成为“善”人,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的见解?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1)宝玉问黛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黛玉笑道:“谁知他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他藏奸。” 黛玉于是把始末告诉宝玉,宝玉方知缘故,因笑道:“我说呢,正纳闷‘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来是‘小孩儿口没遮拦’,就结了案。”

问:黛玉话中的“他”指的是谁?宝玉所说‘小孩儿口没遮拦’指何事?因何事黛玉说“他”竟真是个好人?

(2) 宝钗亦悄悄的笑道:“还不快作上去,只管姐姐妹妹的。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一面说笑,因说笑又怕他耽延工夫,遂抽身走开了。

问:“上头穿黄袍的”是谁?宝玉为何要作诗?宝钗因为何事取笑宝玉?请回答和简单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黛玉来看宝玉,袭人不给开门,又看到宝钗从宝玉房中出来,心中不忿回家依栏闷坐,二更方睡。

B、宝钗在为人处事方面有时也会显得冷酷无情。王夫人的丫头金钏因与宝玉调笑被王夫人撵走羞愤跳井自杀,王夫人自责难过,宝钗这样劝导:“姨娘也不劳关心,不必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几百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

C、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由于得到贾母的召见,又陪着贾母在园中逛了两日,讨得贾母欢心,临走时,总算不枉此行,得了一百多两银子,还有许多衣服绸缎、瓜果点心。

D、宝玉挨打,袭人向贾母汇报宝玉情况,趁机进言“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贾母听后,对袭人越发感爱不尽,甚至把她的月例提高到与赵、周两位姨娘同样的水平。

E、贾母率众人到清虚观打醮看戏,张道士趁机为宝玉作媒。第二天,宝、黛为这事闹别扭,宝玉砸玉,黛玉“剪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秋斋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金]赵秉文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单分析。(2分)

2.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