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 李政道 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

李政道

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幽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如果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有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

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的赤道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22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

《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是,为什么天中有礼?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边为什么是方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璧,璇玑,琮,它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

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33厘米,可能是模型,是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

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但大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球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

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8尺,那么管子的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2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三个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

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竹管四周均有大石块。这样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大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块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2毫米的孔,管子长15尺左右,它测量正极的精确性能达到0013度。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确的星。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

B.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道和黄道两个圆形的轨道。

C.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

D.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周礼》所谓“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

2.“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今天所能见到的璧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B.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璧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C.由于璧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D.代表天的璧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

3.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

B.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D.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

 

1.A 2.D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或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天圆地圆”观念相关的语段,然后将选项代人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A项,“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不正确,文中说“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方形象征大石块。所以选A。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文意,运用文中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来分析选项是否正确,A、文中说:“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B、“璇玑”是玉器,不是天文仪器;C、壁和琮没有保留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只是礼器。所以选D。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将选项分别代人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A石块起固定作用,不用于直接观察天象。B“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不正确,盘子要随星转;D“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不正确,是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所以选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人说:“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

    有人说:“人生如果走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分别概括出“微博”在信息发布、传播和获取三方面的特点。(6分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发布、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博客适合发布长信息;微博一般有较为严格的字数限制,比如美国的twitter限制为140字符以内。博客内容的传播主要靠网民主动访问,属于典型的一对多传播;微博作者发的每条信息却能即时送到用户的首页,而无需对方主动访问。与QQ相比,QQ的信息只能个人查看,而微博上的信息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到;QQ信息只是发给某个人或某个群组,而微博上的信息是发送到整个平台的。

  发布: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传播: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获取: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划线处的内容。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5分) 

感恩教育并不是让人痛哭流涕,也不是让人下跪。中国传统文化为父母洗脚、下跪等做法已经很难被年轻人接受,其背后最根本的是,人是独立的: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不是为父母而生,当然,                     ,即相互不是为了彼此活着。我认为这样是对人的发展最有利的,否则中国传统的忠孝观念                     。我们培养的其实           ,而是独立、尊重父母、尊重父母劳动、有责任感的孩子。这种责任的能力是从小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点地培养的,而不是通过感恩教育、通过一两场感恩讲座就能解决的,所以更多需要反思的是父母,不是孩子。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有感情的人怎能抗拒感情?有回忆的人怎能抗拒回忆?                                        

①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

②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人。

③回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活动。

④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有利于瞻望未来。

⑤没有这种活动的人,甚至无法欣赏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更谈不上去从事文学艺术创作。

A.①②④⑤③   B.②①④③⑤     C.②①③⑤④       D.①②④③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高致病性禽流感尾随SARS的不期而至,也许能够促使人类学会怀疑在对技术理性近乎迷信之下心安理得的生活和对自然的掌控程度。

B.作为人类群体心理的共同经历,疫情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身陷入文明的深度和退出的难度,从而有可能使我们感知到技术与文明的局限。

C.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陈欣说,虽然中国现有的一些法律涉及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但比较零散,难以形成严密的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网。

D.这位院士诚恳的表示,他要努力去做一个乐意给年轻人打开一切科学道路,使他们夺得科学高峰的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