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九 公 凡 夫 你要是到村子里去打听九公,无论大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你要是到村子里去打听九公,无论大人小孩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九公是全村年龄最长、辈分最高的老人,是远近有名的有趣人,他的趣事就如同他的胡须,多得数也数不清。

九公九岁的时候,被送去读私塾。九公对那些摇头晃脑的“之乎者也”十分反感。先生也不喜欢这个调皮的学生,时不时出一些难题难为他。一天在讲曹植七步成诗时,九公却和周公秘密会谈去了。先生十分生气,就让九公当场作诗一首,不然就挨板子。九公望着窗外的瓢泼大雨,歪着头,略作思索,遂以《雨》成诗。

盆泼也

瓢倒也

一滴雨

一个大豆也

全班同学笑成一团,先生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九公的学业也就到此结束了。

“扫盲”的那几年,九公也和大伙一起去村小学学习。那节语文课,老师教学“人”字,九公再次拜会周公,呼呼大睡。老师辈分低,既要严肃课堂纪律,又要给爷爷辈的九公脸面,便耐心地开导他。

“其实汉字很容易学,一人为‘人’,二人为‘从’,是说两人在一起,三人为‘众’,是说很多人的意思——多形象!多生动!”

九公走上讲台,边说边在黑板上写。

“如果人上边有人,人下边也有人,人左边也有人,人右边也有人,人加人,人叠人,人连人,念什么字?”九公在黑板上写了密密麻麻、歪歪扭扭七八个“人”字。

老师有点生气。“这不是字!”

“不是字?”九公面向大伙,手一挥,如同一位镇定自若的将军。“这个字念——一堆人!”

从去年入冬以,天气持续干旱,许多地方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干旱袭击,大片大片的庄稼开始枯黄。我们这里也不例外,大伙开始忙着抗旱保收。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匮乏,加之抗旱又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所以效果不明显。人人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时,九公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那天,九公带领四个六七十岁的老伙计到河边求雨。九公说,河中心有个千年鳖精,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他年轻时曾见过有人在这里求雨,当天就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方圆几里、四面八方的人都赶看热闹。

九公在河边支起一个供案,上面摆着供品,然后点燃三炷香,双手捧着擎过头顶,对着上天三叩九拜,口中还念念有词,不知说些什么。

之后,真正的求雨过程开始了。

九公身背一个簸箕——此时他就是千年鳖精的化身。四个帮手分列东南西北,围成一个圈,每人手中还提着一壶水。

九公就在中间爬爬去。爬到东面,就抬头问:“东海龙王下不下雨?”帮手忙说:“有雨!”提起壶在九公身上浇一阵。爬到西面,九公又问:“西海龙王下不下雨?”西面的帮手忙说:“有雨!”提起壶在九公身上又浇了一阵子。“南海龙王”“北海龙王”也都声称:有雨!九公就这样爬爬去,衣服渐渐湿透了。

说也怪,天真是渐渐地阴沉下,起风了。甚至还滴下几滴雨。

轰隆隆,轰隆隆!

一阵响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的巨响在天空回荡。

“打雷了!要下雨了!老天爷显灵啦!”九公激动得老泪纵横。“都别傻站了,快跪下求老天爷吧!”九公向周围的人群喊去。有两个老太太当即就跪下了。

就在众人不知所措的时候,村支书刘义气喘吁吁地跑过。“别瞎闹啦!部队趁着今天的有利天气正在人工降雨呢。炮弹已经打过了,马上就要下雨。谁要是不想饿肚子,就赶快去地里挖沟引水,我只通知这一次啊!”刘义说完又转头跑掉了。

人群一哄而散。九公慌忙喊:“哎!别走!哎!”九公的四个帮手最后也随着人流不见了。九公一下子瘫坐地上。

雨足足下了一天一夜。雨过天晴,天空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

从此,九公就常常坐在村头的那棵大柳树下,对着那些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不厌其烦地说:“娃呀,好好读书。将有知识才能长本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九公不识字,从小对“之乎者也”之类的私塾教育就非常反感,这说明九公的性格中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和反封建性。

B.参加扫盲学习时,九公不但再次拜会“周公”,而且还倚仗辈分当堂捣乱,这样描写既照应了上文,也突出了九公不尊重知识的思想根深蒂固。

C.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语言生动诙谐,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D.九公求雨之后,天色的确变得阴沉,继而雷声轰隆,说明九公求雨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最后-天一夜的降雨靠的还是部队利用天气条件进行的人工降雨技术。

E.接到村支书通知后,人们一哄而散纷纷回地里挖沟引水,连九公的四个帮手也随着人流不见了,小说这样描写隐含着对人们势利自私的委婉批评。

2.小说中的九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详细描写了九公“求雨”的过程,请分析其作用。(6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画蛇添足,有人却认为此结尾画龙点睛,你怎么看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1.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D、E不给分。 2.①不爱读书,不尊重知识;②愚昧迷信,顽固自大;③天真率直,知错能改;④热心公益。(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①②③点中只要答出任意一个方面即可。) 3.①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九公煞有介事地求雨充分表现了他的愚昧迷信、荒唐可笑,含有讽刺效果。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思想转变更合理可信。③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求雨失败、人工降雨成功使九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突出了小说批判迷信、倡导科学知识的主题。(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4.参考答案:观点一:我认为是画蛇添足。理由:(1)该结尾使人物形象前后反差太大,不够真实.九公是一个思想顽固、没有知识的老人,即使因为求雨事件思想有所转变,也很难做出这样的行动,说出这样的话。(2)使主题显得过于直白,没有韵味。如果去掉这一段,以“雨过天晴,天空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这一句环境描写结尾,反而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人们深思的艺术效果。(3)从情节上来说,写到求雨失败、人工降雨成功,已经足以说明科学知识战胜愚昧迷信这一主题,故事在这里结束,戛然而止,结构完整;添上这一段反给入画蛇添足、节外生枝之感,观点二:我认为是画龙点睛。理由:(1)该结尾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九公的思想经历了从顽固不化到悔悟改过的巨大转变,前后的思想行为形成鲜明对照,结尾使九公的形象变得可亲可爱、立体饱满。(2)使主题思想更加鲜明突出。愚昧顽固的九公最终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并教导孩子从小就要好好读书,结尾突出了知识的强大作用,突出了小说的主旨。(3)使情节结构更加完整。小说围绕九公这一人物展开,情节始于九公自己从小不肯读书,终于他热心督促小学生读书。这样写小说的情节结构比较完整,更好地表现了人物和主题。(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小说人物形象、小说主题、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A项说九公的性格具有“反封建性”拔得过高;D项“说明九公求雨还是有一定效果”错;E项对小说这样描写的意图理解错误。所以选BC。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两次求学经历,都可以看出九公不爱读书,不尊重知识的特点;求雨过程可以看出九公愚昧迷信,也看出他热心公益事业的一面;最后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九公醒悟,知错能改。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题, “求雨”是文中核心的故事情节,解答此题,可以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发展、表现小说主题等角度分析。在人物形象方面,突出九公迷信愚昧的性格特征;在情节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的求雨失败和人工降雨成功;在表现主题方面,彰显主题,求雨失败,人工降雨成功,表达了批判迷信、倡导科学的主题思想。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是画蛇添足,还是画龙点睛。然后根据自己的选择,结合着小说具体内容,从小说主题的表现,结构的完整,人物的丰满、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去探究。一般的,赞成结尾保留的,都要总结结尾的作用,如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结构浑成等等。不赞成的主要就破坏含蓄,画蛇添足,高潮处戛然而止,余味无穷等等方面去分析去掉的好处。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2)《蜀道难》中,写作者引用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典故蜀道的开通,这个典故的诗中的对应句是:       

(3)在当今深化改革的时代,许多站在改革前沿的开拓者,矢志探索创业新路时,多引用屈原《离骚》中的诗句:“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

齐安郡晚秋①

杜牧

柳岸风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卢坦字保衡,河南洛阳人。仕为河南尉,时杜黄裳为河南尹,召坦立堂下,曰:“某家子与恶人游,破产,察之?”坦曰:“凡居官廉,虽大臣无厚畜,其能积财者,必剥下以致之。如子孙善守,是天富不道之家,不若其不道,以归于人。”黄裳惊其言,自是遇加厚。

李复为郑滑节度使,表为判官。监军薛盈珍数干政,坦每据理拒之。有善笛者,大将等悦之,诣复请为重职,复问坦,坦笑曰:“大将久在军,积劳累迁,及尊职。奈何自薄,欲与吹笛少年同列邪?”诸将闻而惭,遽出就坦谢。复卒,乃以复丧归东都,为寿安令。河南赋限已穷,县人诉机织未就,坦府中请申十日,不听。坦谕县人弟①输,勿顾限,违之不过罚令俸尔。由是知名。

累迁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赤县尉为台所审,京兆尹密救,帝遣中人就释之。坦白中丞请中覆,中人走以闻,帝曰:“吾固宜先命有司。”遂下诏,乃释。数月迁中丞。初诸道长吏罢还者取本道钱为进奉帝因赦令一切禁止而山南节度使柳晟浙西观察使阎济美格诏输献坦劾奏晟济美白衣待罪。帝谕坦曰:“二人所献皆家财,朕已许原,不可失信。”坦曰:“所以布大信者,赦令也。今二臣违诏,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帝曰:“朕既受之,奈何?”坦曰:“出归有司,以明陛下之德。”帝纳之。         

《后汉书·卢坦传》

①弟:只,只管。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察之                             盍:通“盖”,大概

B.不若其不道                       恣:放纵

C.大将久在军,积劳累迁,及尊职     乃:才

D.坦府中请申十日,不听             诣:到,到……去

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诸道长吏罢/还者取本道钱为进奉/帝因赦令一切/禁止而山南节度使柳晟/浙西观察使阎济美格诏输献/坦劾奏/晟/济美白衣待罪。

B初/诸道长吏罢还者/取本道钱为进奉/帝因赦令一切禁止/而山南节度使柳晟/浙西观察使阎济美格诏输献/坦劾奏/晟/济美白衣待罪。

C初/诸道长吏罢还者/取本道钱为进奉/帝因赦令一切/禁止而山南节度使柳晟/浙西观察使阎济美格诏输献/坦劾奏/晟/济美白衣待罪。

D初/诸道长吏罢还者/取本道钱为进奉帝/因赦令一切/禁止而山南节度使柳晟 /浙西观察使阎济美格诏输献/坦劾奏/晟/济美白衣待罪。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监军薛盈珍干预政事,卢坦据理拒绝。大将向李复请求让一位擅长吹笛子的人担任重要官职,并问卢坦怎么办,卢坦说这样做是不合理的,大将听到他的话后很惭愧。

B赤县县尉被官署审查,皇帝派宦官去释放县尉,卢坦提出审察核实手续,皇帝后下诏令,才释放这个县令。

C皇帝认为官员进献家财就应宽恕他们,不能失信,卢坦劝谏皇帝不能因小信用而忽视大信用。

D卢坦任河南县尉,当时的河南尹杜黄裳让他调查某家因儿子与恶人交往而破产的事,卢坦认为当官应廉洁,积聚大量钱财的官一定是搜刮下民而得到钱财,这样的家破产,钱财归于百姓,倒是好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坦谕县人弟输,勿顾限,违之不过罚令俸尔。(5分)

(2)所以布大信者,赦令也。今二臣违诏,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

沈祖炜

强化历史记忆、重视历史记载、尊重历史事实,乃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现代科学主义的张扬,强化了科技的能量,却在无形之中弱化了人文精神的追求。对某些城市说,相应的后果还在于城市精神的流逝。有时,根据某种需要,随心所欲地解释历史的事情也比比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承载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的人,特别是一代又一代的老年人受到了忽视甚至遭到无情打击。如此这样,难道还有敬老崇文可言吗?

敬老崇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老者往往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不尊重老人的社会一定很肤浅、很冷漠。所以,我们说的敬老,是同尊重历史、尊重传统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说的崇文,不仅仅是崇尚文史,而且是崇尚广义上的人文。中华民族一向把黄帝尊为人文始祖,把文明传播的边界列为夷夏之辨的标尺。生生不息的民族传统从都是强调人文精神的,而人文精神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儒家所谓的仁者爱人,说到底也是这个意思。

近代文明史说明,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人的创造力的解放。在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所激发的人文精神,曾经大大地解放了人的创造力。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太平盛世,也就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期,都同文化发展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唐朝的开元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清代的康熙乾隆时期,都是如此。即使在所谓乱世,如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繁荣同样催生了社会的大变革。社会进步需要文治武功,当今中国的和平发展要求强盛的国力,包括经济、军事实力等等,同样需要文化发展所体现的软实力。在此重要的历史关头,历史记忆将唤起民族的文化认同,一座城市所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激发出这个城市的创造力。凡此种种,都会转化为人民大众的人文精神,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中国人历推崇读书明理”“通情达理。对这个的领会和践行,就是明理达理,常常同强化历史记忆和弘扬城市精神相一致。从历史记忆中汲取智慧,叫做以史为鉴;从城市精神获得激励,叫做增强软实力。从中我们可以悟出许多道理,也会变得更加理性。唯有理性,才能体现道理、伦理。这样的道理和伦理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温家宝总理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面向未。只有加强文史研究、保存历史记忆、洞悉历史规律,才能鉴史知今、熔铸古今,开辟新的未。我们宣传敬老崇文的理念,就是要更好地传承文明,续写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1.下列关于敬老崇文的说法,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敬老崇文就是要尊重老者和崇尚广义上的人文,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

B.敬老主要因为老者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因此它又同尊重历史和传统联系在一起。

C.崇文主要还是指一种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与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关系不大。

D.民族传统中敬老崇文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

2.依据文中内容,对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敬老崇文能够使一座城市的创造力激发出特有的城市精神,进而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B中国历史上,由于重视了敬老崇文才使得文化获得大发展,进而出现了所谓的太平盛世。

C敬老崇文是一个社会传承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不断走向更加文明的标志。

D敬老崇文的目的是为了发挥老者的智慧和经验,特别是在文明传承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弱化了人文精神,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事情。

B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近代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进步。

C一座城市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转化为大众的人文精神,从而推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D人文精神范畴中的道理和伦理是我们这个社会新时期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柯灵说:“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有些事有些人,有些东西有些地方,是烙在骨子里,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请以“永远也不会忘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最好写自己亲身经历,可以是一件完整的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断;不得改编历史人物、名人明星故事。②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③要有细节描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