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共15分) 渐行渐远的自行车 杨树荫 清晨,太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共15分)

                       渐行渐远的自行车  杨树荫

清晨,太阳正在升起。

整洁的街道,幽雅宁静。粗壮的梧桐树,枝叶茂密,偶尔一阵凉风,让人神清气爽。

里弄,小巷,胡同口,一辆一辆的自行车,响着清脆的铃声,鱼贯而出,在宽阔的大街上,汇聚成浩荡的车流,来来往往,时有分流,又不断地合流。

城市苏醒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这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国各处都能见到的城市图景。只是这幅图景,已恍惚成了遥远的过去。如今的街道,早已是另一番景象。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自行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上海产的“永久”牌、“凤凰”牌自行车,天津产的“飞鸽”牌自行车,轻盈简洁,是浩浩荡荡的自行车王国里的主力军,中国人踏着自行车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在中国竟有着长久不变的形态。首先是价格不变,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凭票供应,到八九十年代的随处可买、随时能买,自行车的价格始终在100多元一辆,普通的工薪阶层买得起;其次,外形也不变,它的构造始终是一个车身、两只轮子,“操纵在两足之间”,只要凭着自己的力气,便能轮转车行。

自行车以自己的朴素、朴实,遍布城乡,中国人离不开自行车,自行车也一无所求地任人使用。车轮滚滚,竟然滚出了一个自行车文化。

自行车不疾不徐,正是其奥妙所在。疾者,即与凶险同行,一旦失控,便会头破血流;徐者,即无法行进,也会车弯人倒。不疾不徐,循势而进,这是自行车的前进方式,其实也是做人的前进方式。世间之事,快不得,慢不得,不疾不徐之为上。

自行车唯力而行,这又是其魅力所在。自行车的速度是人踩踏出来的,脚踏轮转,一分脚劲方有一分速度。人踏着车,争到了速度,却也造就了人的体能与毅力。物质社会,既要借助物质,又要唯力而行,尽力而为,此是人在物质世界的存亡之道。

自行车谦卑处世,这更是它的品德所在。它不横冲直撞,不强凶霸道;无论大路、小路、田间的路,只要有路,它都能依路而行;它卑微而立,在大千世界,只需微薄的一席之地;它供人役使,却无所索求;它给人方便,却不污染人间;它简洁朴实,没有贫富的差距,让骑车人心态平和。

自行车是人们漫长岁月的坚守者,艰难行程的助推器,它陪伴中国人缓慢却不停顿地从贫困通往富裕,直到汽车进入普通人家。而今,自行车竟然淡出了中国人的视野,渐渐地远去。

中国人已经不会安于自行车的速度,也不看重自行车的价值。汽车成为社会的新贵、新宠,铺天盖地,不可一世,并且很快取得了自行车从未享有过的地位:一条一条道路由它驰骋,一片一片空间由它占有。飞驶而来、绝尘而去的汽车,根本不会把自行车放在眼里。

高速的公路,疾驰的汽车,凡是路,都被汽车所占。汽车又堵住了路,路堵、车堵、人心也堵。一心求快的中国人又不安于汽车的速度,磁悬浮速度、高铁速度,接连问世,震撼人心。中国人只想快,甚至想飞腾起来,总想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自行车,已然是交通工具中的弱者,它不断地被边缘、被贬值。一个视速度为强势的时代,自行车的命运可想而知。

在技术进步的时代,我们不必为传统器具的衰落而悲哀,万物优胜劣汰,自有其客观的规律。与汽车相比,自行车的速度自然落后了许多。然而人世间,并非越快越好,倘若物质飞速地发展,而人的灵魂跟不上,岂不险乎?倘若人的灵魂、人的生命就得慢慢地行进,如此的快速,岂不悲乎?

其实,世上并非都在追求速度,丹麦、挪威诸国,人均收入和现代化水平都居世界之前,可谓十足的富裕国家,却照例是自行车不少于汽车,也不弱于汽车。宽广的大街上,有专设的通道让自行车自由而行,还有专门的交通法规保护自行车。人们依旧喜爱自行车,依旧每天踏着自行车上下班,包括部长、市长和白领阶层。自行车不仅让他们骑出了一个洁净的天地,也骑出了一个体魄强健的民族。

然而,我们已经上了快速的轨道,人们崇尚快,追求快,一切都想快,再也慢不下来了。

渐渐远去的自行车,留下的只是遥远的记忆。

1.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第一到第四段的作用。(2分)

2.文章第8段写到“车轮滚滚,竟然滚出了一个自行车文化”,请联系全文概括“自行车文化”的主要内涵。(4分)

3. 请你选择角度,赏析文章划线句子。(4分)

4.你对“自行车渐行渐远”这一现象有什么看法结合文意分点谈谈你的看法(5分)

 

1.营造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清晨从容有序(或宁静)的美好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情景的怀念(1分);引出下文对自行车的相关回忆(1分) 2.不徐不疾的前进方式;唯力而行,尽力而行;品德谦卑处世;信念执着坚守。 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用“铺天盖地”“不可一世”等词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汽车数量多和豪迈之情;“驰骋”“占有”写出了汽车的张扬的个性,“飞驰而来”“绝尘而去”等写出汽车速度之快,(举例分析1分)与前面写自行车的相关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1分)也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1分) 4.随经济的发展,自行车的速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被淘汰也是符合规律的。(2分)但是世间一切并非越快越好,高速发展的城市遗留下诸如交通混乱,环境恶化,人们的急功近利等问题亟待解决(2分),人的观念态度、精神理念、灵魂归依等方面的渐变更新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2分)(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6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1)—(4)属于开头部分的场景描写,这类描写一般的作用为①给全篇奠定感情基调或叙述基调,②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④引出下文。本题即可从这几方面入手,并结合本文前四段的具体内容进行思考组织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第8段 “车轮滚滚,竟然滚出了一个自行车文化”一句领起了下文,解答时我们就要向下文找答案。第9“自行车不疾不徐,正是其奥妙所在”,第10段“自行车唯力而行,这又是其魅力所在”,第11段“自行车谦卑处世,这更是它的品德所在”,第12段“自行车是人们漫长岁月的坚守者”,找到这些信息,也就可以归纳出所要的答案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一般可以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来鉴赏,汽车成为社会的“新贵”“不可一世”“取得了自行车从未享有过的地位”“不会把自行车放在眼里”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结构上也为下文做了铺垫;内容上看,写出了汽车的数量之多,速度之快,气势之大。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篇文章属于怀旧散文,这类散文所写之物往往是寄托了人们某种深厚情感的事物,对于这类事物的逝去,我们的感情往往是矛盾的,因此在答题时可以肯定自行车逝去的必然,也可以谈谈自行车留下的必要,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论述,但一定要言之成理。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共6分)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 选文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具体分析。(3分)

2.选文末段对新主人有定义,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请在选文首段中找出与“有辨别的新主人”相反的形象,并简析其相关特征。(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共9分)

……虽然我只需要两双,我却向他定做了三双;我很快就离开了那里。我有一种难以描述的感觉,以为他的心里把我看成对他存坏意的一分子;也许不一定跟他本人作对,而是跟他的靴子理想作对。我想,人们是不喜欢那样的感觉的;因为过了好几个月以后,我又到他的店铺里去;我记得,我去看他的时候,心里有这样的感觉:“呵!怎么啦,我撇不开这位老人——所以我就去了!也许会看到他的哥哥呢!”

因为我晓得,他哥哥很老实,甚至在暗地里也不至于责备我。

我的心安下了,在店堂出现的正是他的哥哥,他正在整理一张皮革。

“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好吗?”

他走近我的跟前,盯着看我。

“我过得很好,”他慢慢地说,“但是我哥哥死掉了。”

我这才看出来,我所遇到的原来是他本人。但是多么苍老,多么消瘦啊!我以前从没听他提到他的哥哥。我吃了一惊,所以喃喃地说:“啊!我为你难过!”

“的确,”他回答说,“他是个好人,他会做好靴子;但是他死掉了。”……“他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心里老是想不开。你要做靴子吗?”他把手里的皮革举起来说,“这是一张美丽的皮革。”             

过了一年多,我才又回到伦敦。我所去的第一个店铺就是我的老朋友的店铺。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显得衰老、瘦弱,不断地发抖,这一次,他起先真的不认识我了。

啊!格斯拉先生,我说,心里有些烦闷,你做的靴子好极啦!看,我在国外时差不多一直穿着这双靴子的;连一半也没有穿坏呀,是不是?

他细看我这双俄国皮靴,看了久,脸上似乎恢复了镇静的气色。他把手放在我的靴面上说:

这里还合脚吗?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双靴子做好。

我向他确切地说明:那双靴子非常合脚。

你要做靴子吗?他说,我很快就可以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

我回答说:劳神,劳神!我急需靴子——每种靴子都要!

我可以做时新的式样。你的脚恐怕长大了吧。他非常迟缓地照我的脚形画了样子,又摸摸我的脚趾,只有一次抬头看着我说:

我哥哥死掉了,我告诉过你没有?

他变得衰老极了,看了实在叫人难过;我真高兴离开他。

1.面临变革,格斯拉“显得衰老、瘦弱”,甚至“不断地发抖”,选文中还有哪些内容表现他已衰老?(3分)

2. 乙段选文末尾,身为格斯拉先生老朋友的“我”为何“真高兴离开他”?(2分)

3.小说中格斯拉兄、弟除了形象稍有差异之外,性格、品质几乎一样,能否将两者形象合二为一,只安排一个小说人物?请阐明你的理由。(4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我)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讲信用,数落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为。

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沛公)听说大王有心要责备他。

C.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相如即使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

D.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也借此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比国家还要重要。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3分)

A.乃设九宾礼于廷             B.贪于财货

C.而君幸于赵王               D.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买五人之头而之           B.既封郑

C.怒发冲冠                 D.常以身蔽沛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