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5分) 阅读是一种孤独 (毕淑敏) 阅读的感觉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5分)

阅读是一种孤独 (毕淑敏)

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

它有些像吃。对于头脑来说,渴望阅读的时刻必定虚怀若谷。假如脑袋装得满满当当,不断溢出香槟酒一样的泡沫,不论这泡沫是泛着金黄的铜彩还是热恋的粉红,都不宜于阅读,尤其是阅读名著。

头脑需嗷嗷待哺,像荒原上觅食的狼。人愈是年轻的时候,愈是贪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吃得渐渐地少了,但要求渐渐地精了。我们知道了什么于我们有益,什么于我们无补。我们不必像小的时候,总要把整碗面都吃光,才知道碗底下并没有卧着个鸡蛋。我们以为是碗欺骗了我们,其实是缺少经验。有许多长寿的人,你问他常吃什么食品.他们回答说:什么都吃,并无特殊的禁忌。但有许多东西他们只尝一口,就尖锐地判断出成色。我想寿星佬的胃一定都是很坚强的,只有一个坚强的胃才能养活得了一个聪明的脑。读书也是一样,好的书,是人参燕窝熊掌,人生若不大快朵颐,岂不白在世上潇洒走过一回?坏的书,是腐肉砒霜氰化物,浪费了时间贻误了性命。关于读什么书好的问题,要多听老年人的意见,他们是有经验的水手。也许在航道的选择上有趋于保守的看法,但他们对于风暴的预测绝对准确。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是被大师们的智慧之磨研磨了无数遭的精品。读的时候,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

它有些像睡。我小的时候,当我忧愁,当我病痛,当我莫名其妙烦躁的时候,妈妈总是摸着我的头说,去睡吧,睡一觉也许就好了。睡眠中真的蕴藏着奇妙的物质,起床的时候我们比躺下时信心倍增。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在书页中你嗅得见悲剧的泪痕,摸得着喜剧的笑靥,可以看清智者额头的皱纹,不敢碰撞勇士鲜血淋淋的创口……当合上书的时候.你一下子苍老又顿时年轻。菲薄的纸页和人所共知的文字只是由于排列的不同,就使人的灵魂和它发生共振,为精神增添了新的钙质。当我们读完名著的最后一个字时,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

它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在读名著的时候,我常常在看上一页的时候,揣测下一页的趋势。它们经常同我的想象悬殊甚远。这种时候我会很高兴,知道自己碰上了武林中的高手。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记载着绝世的功法。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潜移默化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只是江湖上的口诀多藏之深山之密室,各个学科大师们的真迹却是唾手而得。由于它的廉价和平凡,人们常常忽视了它的价值。那是古往今来人类最智慧的大脑留给我们的结晶啊!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与精湛的匠艺面前顶礼膜拜,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之下惊诧莫名……我战胜自己的怯懦不断地阅读它们,勇敢地从匍匐中站起。我知道大师们在高远的天际微笑着注视着后人,他们虽然灿烂却已经凝固。他们是秒表上固定了的纪录,是一根不再升高的横杆。今人虽然暗淡,但我们年轻。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的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天鹅。在阅读中,我们被征服。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身,进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孤独。几个人共看一本书,那只是在极小的时候争抢连环画。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

阅读名著不可以在太快乐的时光。人们在幸福的时候往往读不进书。快乐是一团粉红色的烟雾,易使我们的眼睛近视。名著里很少恭维幸运的话语,它们更多是苦难之蚌分泌的珍珠。

阅读名著也不可在富裕的时刻。阅读其实是思索的体操,富裕的膏脂太多时,脑子转动得就慢了。名著多半是智者饿着肚子时写成的,过饱者是不大读得懂饥饿的文字的。真正的阅读,可以发生在喧嚣的人海,也可以坐落在冷峻的沙漠。可以在灯红酒绿的闹市,也可以在月影婆娑的海岛。无论周围有多少双眼睛,无论分贝达到怎样的嘈杂,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捶击,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1.理解画线句子“当合上书的时候.你一下子苍老又顿时年轻”在文中的含义。(4分)

2.作者为什么说“阅读有些像搏斗”?(4分)

3.本文多处使用了比喻手法,请选择一处进行分析鉴赏。(3分)

4.文中作者认为阅读是一种孤独,但也有人认为阅读不是一种孤独,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不超过100字)(4分)

 

1.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和痛苦,增加阅历,如同一个老人;同时,阅读也给我们带来了精神动力,让生命充满生机,变得年轻。 2.因为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为了探索文章的内容,往往要和作者的思维进行搏斗,从而找到作品的价值;我们还要和自己进行搏斗,战胜自己的怯懦,在阅读中蓬勃自身,壮大力量。 3.示例:“它们更多是苦难之蚌分泌的珍珠。”将名著比喻成珍珠,既说明了名著本身光彩夺目的魅力,又说明了名著诞生的过程总是艰难困苦的,显得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4.示例1:赞同作者观点,理由:阅读是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的捶击,是穿越历史的灰尘的对话,它不可以在太快乐或者太富裕的时候进行,真正的阅读注定是孤独的。示例2:赞同第二种观点,理由:①阅读是与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是在接受人类的智慧,所以并不会感到孤独。②阅读可以使我们认识、熟悉书中的形象并与之为友,所以并不会感到孤独。③阅读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提高我们的素质,所以并不会感到孤独。④阅读可以使我们的精神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开阔我们的视野,所以并不会感到孤独。 【解析】 1. 试题分析:品味句子的语言有两步,其一找出句中的关键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副词,其二回到文中找,句子的前后,用文中的意思解决问题。抓住重点词“苍老”“年轻”,然后思考为何“苍老”,为何“年轻”。“悲剧的泪痕,摸得着喜剧的笑靥,可以看清智者额头的皱纹”这是体悟了人生,是苍老;“就使人的灵魂和它发生共振,为精神增添了新的钙质。……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这必然是年轻。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要注意把握文章相关内容的思路,分点阐述。审题时要抓住题干中“阅读有些像搏斗”,然后到文中找到它,在第五段的开头,那么答案的范围就确定了,主要在第五段。“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这是与作者的搏斗;“我战胜自己的怯懦不断地阅读它们,勇敢地从匍匐中站起。”这是与自己搏斗。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找比喻性的句子难度不大,有比喻词,有喻体即可。主要是分析。对于比喻的分析,要注意本体喻体之间的联系,还要写出比喻的作用。比喻的效果主要是生动形象。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一般情况下依从作者,因为答案好组织,文中都会有体现。无论是赞成那一个,要有观点,要有理有据。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观点的分析探究能力。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分析得当即可。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4分)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痛苦)哦!

鲁侍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1.周朴园把年轻时的侍萍说成是“小姐”,而且“很贤慧,也很规矩”,目的是什么?(2分)

2.周朴园夸她“贤慧”“规矩”时,鲁侍萍为什么却说自己“不贤慧”“不大规矩的” “有点不清白”?(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3—14题(5分)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2分)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甲)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乙)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夫子                   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B.五十者可以帛矣         衣:穿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同“敛”,收敛

D.非我也,             兵:兵器

2.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斧斤时入山林       则修文德来之

B.后世必子孙忧       昔者先王以东蒙主

C.涂有饿莩不知发     远人不服不能来也

D.斯天下之民至       则将用彼相矣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C.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D.刘备,天下枭雄。

4.下列各组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孔子针对冉有说出的攻打颛臾的真正目的进行直接回击, 批评冉有这种口是心非的伪君子态度。

B.甲文孔子在批驳的基础上立论,正面阐发他的治国思想:对内要“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外要“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C.孟子在乙文里也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统治者役民以时,治民之产,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乐融融。

D.孔子和孟子都在文章里彰显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以及反对暴虐、反对战争的仁政思想,显示出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2分)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4分)

    情意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在于它的高低,而在于厚重;

援助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于适时。

 

查看答案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文字的寓意。字数不超过25个字。(4分)

约翰·洛克菲勒是世界有名的大富翁,可是他在日常开支方面很节省。一天,他到纽约一家旅馆去投宿,要求住一间最便宜的房间。旅馆的经理说:“先生,你为什么要住便宜的小房间呢?你儿子来住宿时,总是挑最豪华的房间呀!”“没错,”洛克菲勒说,“我儿子有个百万富翁的父亲,可我没有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