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着装不同,言谈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着装不同,言谈举止各异,对问题的价值判断不一。传统与变革、经典与时尚、追随潮流与张扬个性……构成了我们多样的生活。

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看法?请以“主流与另类”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不得抄袭套作。

 

主流与另类 “主流还是另类,这是个问题”,在主流的大江大海之中,另类是旁支的小流,不断壮大和扩充主流,由最初的分歧走向最终的融合统一。 主流是群众的大体认同,而另类则是群众额外的诉求。另类是主流的派生,是寓于主流而发展的独树一帜。主流是另类的母体。相辅相成,无法分离。 他用一曲《广陵散》唱碎了多少人支离破碎的心。那一句“广陵散至此绝矣。”成了嵇康心中永远的痛。有谁为了他拔去心中的肉刺,有谁为了他哀惋彷徨,有谁替他的无辜和背叛来埋单?只因他心中有恨,不愿耻做孟德的孙女婿,不愿甘为酒色美女所禁锢,不愿做内心的叛徒。他异于常人的那份冲动却也赔上了一生的命途,多舛的人生啊,至少你未做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一句“乐不思蜀”击碎多少潸然泪下的老臣的心啊,至少你率领着“竹林七贤”将那份独一无二咏颂至今,至少你做了你爱做的事即使在当时看来你赔上了生命为你“大逆不道”而埋单,但你永不悔。 另类对主流起推进作用。近年来的“山寨风”便是一例。“正版与山寨齐飞”是对主流的挑战,逼迫主流审视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前进。央视“春晚”年年被批,并非众口难调,而是忽视群众的诉求。而“山寨版春晚”的公开叫板和迅速窜红便是对央视的一记闷棍。避免了因央视独大而引起的自骄自傲,让主流媒体能够在忧患意识中不断自我检验与审视,不断超越前行。 唱着“哼哼哈哈”,玩转“双截棍”的周杰伦可谓“另类”,然而你不能不承认他的旋律引爆了人们麻木已久的神经,一曲“青花瓷”更勾起了人们对古文化的无限向往。李宇春的《蜀绣》不也令人对古蜀文化心生遐想吗? 审视当今西方摇滚元素和东方嬉哈元素的音乐圣堂,维塔斯可谓另类。他决定用独特的“海豚音”诠释音乐殿堂的“失乐园”,让音乐界进入一个崭新的“海豚音”时代! 是的,正是这样所谓“另类”的不断尝试才使得主流文化得以扩展和发展,时刻以其最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然而,另类终究是低俗与创新的混合体,其中不免掺杂着些杂质,因此,对待另类,主流亦不能全盘接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亦如当今的“山寨文化”,其中不乏创新个性的闪亮之处,但也夹杂着大量盗版与低俗的成分。我们呼吁央视这个主流媒体放低姿态去接受另类的 “山寨”,但也不能 审判力过于麻木。央视打算让“山寨”入主元宵晚会,而又放弃此决定正显示了 “山寨”这样的另类也不是拿来就能用的。 主流与另类,在不断的推进与抉择中必将由分歧走向一统,使主流发展壮大。因此,审视另类,以宽容海涵的心态去看待它,注重构建另类与主流之间的联系尤为重要。 这个循序渐进,逐渐融合壮大的 过程,“万流同宗归沧海”使对它最好的诠释。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对于“主流”一词,权威词典的释义是:“①干流;②比喻事情发展的主要方面”;“另类”一词的释义是:“①另外的一类,指与众不同的、非常特殊的人或事物;②与众不同,特殊。”作文关系型话题作文的“主流与另类”主要考察考生对现实生活、人生的体悟和哲理思考。 “主流”和“另类”从感情色彩看属于中性词,作者可以根据立意需要赋予其特定的含义,只要能言之成理。 “主流”与“另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写作这样的话题,考生一定要注意紧扣“另类”与“主流”两个关键词进行立意,不可偏废。如“没有另类就没有主流”、“另类创造主流”、“主流中的另类”、“主流中保持另类”、“不排斥主流,不否定另类”等等。 立意一:辩证看待二者关系 1、探讨“主流”“另类”的概念与内涵; 2、造成“另类”的原因是什么; 3、“另类”与时尚,“主流”与传统; 4、“另类”与山寨文化; 5、“主流”“另类”都是潮流; 6、“出位”“叛逆”“另类”与“主流”; 7、善待新生事物,谈“主流”如何对待“另类”; 8、“另类”“主流”可以和谐共存; 9、“另类”终将汇聚成“主流”; 10、生于“主流”,活得“另类”; 11、和而不同,谈文化和思想的包容。 立意二:赞美“另类” 1、偏离“主流”才能引领“潮流”; 2、偏离“主流”才能成就自我; 3、“另类”成就“主流”; 4、舒展个性,活得自由,活得另类,走自己的路; 5、敢为天下先,做时代的逆潮儿; 6、文学的“另类”,成就“潮流”; 7、艺术的“另类”,独领风骚; 8、尊重生命,就必须尊重个性。 9、90后(当代青年)的个性魅力;10、出格,超出一般,与众不同;越出常规,敢于创新; 11、“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谈历史上(民国)的那些人;12、抹杀“个性”:对当代教育的批评和反思。 立意三:反对“另类” 1、一味追求时尚,对“美”的涵义理解偏颇;2、刻意标新立异,太“雷”人;3、对没有爱心、是非不分的“网络非主流”的批评与反思;4、对社会不正之风进行抨击,如对“钓鱼执法”、“楼脆脆”、“范跑跑”等现象进行理性批评。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被移植的树

我知道它并不是我一个人的“看见”。有时,在春天或者秋天的公路上,我会遇到装载大树的卡车。那些树已经足够高大,甚至都小有沧桑,硕大的树根和根部的泥土被粗草绳仔细地包裹起来,伤掉的细根似可忽略不计。它们将会被移植到城市,路边或者公园,携带着这一小点儿的“故土”然后开始新的生长。它们会长得更高大些,部分的根须会获得延展,把原属于异乡的土也一并紧紧抓牢。

我要说的并不是树。我要说的,是贵州,安顺,一个叫屯堡的地方,和那里生活的“少数民族”。屯堡居住的“少数民族”其实是更严格意义上的汉人,他们的祖上来自明朝时的中原,是征战和屯兵的结果。

这些来自中原的将士被安插在屯堡,之后他们的家人,妻儿,或者在中原被招募、被迁移的男男女女也跟着来到了这里,就像……就像树的移植,它的根要被拔起,同时,为了它的成活,带给它一些“故土”。是的,就像是树的移植,他们在这个完全异乡的地方扎下了根,在这块异乡,他们部分的根须获得了伸展,一起紧紧抓牢那小部分的故土。

那一小点儿的故土:这些迁徙者和他们的子孙,曾经固执地将它固执地守住,让它尽可能地不融化,不变异——这是他们从中原所带过来的,我们可以从这份固执中看到迁徙者们的“念念不忘”。那一小点儿的故土是:语言,服装和发式,被称为“地戏”的传统戏剧,生活习惯,也许还包括家族观念,邻里关系……进屯堡的路上,有一个专门的纪念馆,在那里,我见到了屯堡人的传统服装,见到了地戏表演用的面具。据说,地戏表演内容以“杨家将”、“薛家将”为主,很中原化。是的,这一小点儿的故土在一个中原的汉人那里也变得古老而新鲜了,变得异质了,他们固执的坚守竟使得自己完全地区别于“中原”,他们至少在六百多年的时间里,远离中原的风起云涌,少受其它文化文明的冲击。

这种坚守:使他们这些人成为了恒久的“少数民族”,成为了恒久的异乡人,即使在他们生长的这片土地上,我想他们的归属和认同也不会强烈,他们大约有一种永恒性的局外感。在不被融合、融化的固执里,除了怀乡这种病症,我想大约还有着某种精神上的高傲。

我们在雾中上山。有雾掩映的屯堡其实更有独特的美,有它自己的时间史,有它自己的时间长度和额外宽度,有单独属于它的时间粘稠——这点,在云山屯更为明显,更为强烈。走在古老的石阶上,走在石质的、木质的古老房子之间,那种时间的粘稠感是显见的,让人仿若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中,仿若进入到了历史。何况那雾,遮住了向更远处望见的雾。在“我们的”时间之外,这是屯堡给我的强烈感觉。当战事平息,那些背井离乡的人在这片陌生、偏僻的地方得到安顿,休养生息,刻意而固执地保持着祖辈的文化和习惯,慢慢,它和“我们的”时间脱开了,它有了自己的坚固。在云山屯,它们保留的是明时的建筑,至少是明时的风格,它们也成为树的根部的小片故土,慰藉着一代一代的怀乡病。六百年,在屯堡之外已几度风雨变幻,当他们把和“外界”的路一一打开,突然发现,那个臆想的、被记忆的“故土”早已没有了当初的模样。

云山屯,它的静寂让我意外。它的静寂更凸显了它的质感和美,它几乎是空的,旷的,单独属于我们这少数几位来访者的,它允许你向任何一处探幽。远处有些许的鸡鸣,引得近处石房角落里的鸡也跟着叫起来,那一刻,我都想停下来,止住呼吸——在云山屯,仿佛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任何一个人都是外在于这个时间这片土地的,在进入到它们的地域里,我们必须保证对“主人”的敬重使它们免被打扰。我们走远些的时候,回头,有几只鸡缓缓走上了石阶,走在我们刚走过的路上,它们安然的样子让人感动。朋友们说,这座屯堡除了少数的老人外,其他的人多数已经下山,他们接受与“我们”同样的教育,穿同样的服装,泡吧,上网,经商或外出打工……屯堡的“少数民族”正在普遍地汉化,重新成为汉人。屯堡,用不了几年,就会变成一个完全的象征,一种旅游资源,一种可在“外人”面前展示的、不具根脉感的文化。

在屯堡博物馆里,讲解的小姑娘给我们叙述的只有博物馆墙壁文字上提供的那些,她远不如一个“外人”,博学的杜应国先生对屯堡知道得更多,包括她服饰中的文化内涵——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并没有指责,甚至有小小的欣慰。当然,我对这份欣慰也有些忐忑和质疑

1.文章从树的移植说起,有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多次用“固执”来修饰屯堡人的“坚守”?

3.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我对这份欣慰也有些忐忑和质疑”这句话的含义?

4.请简要赏析文中倒数第二段划波浪线的句子。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共21分)

(一)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有可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3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技术崇拜”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现象看,技术崇拜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和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等诸多技术手段的过度应用。

B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C从结果看,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

D从实质看,技术崇拜无异于工具崇拜,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忽视了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B②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然后借着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情况;③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

C④段与②③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

D⑤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①段相照应。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生产从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但如果艺术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那么炫目的技术就只能是虚有其表的形式。

B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

C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因而从事文化生产应该审慎地考虑技术使用的意义。

D只要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良辰、美景、贤人、雅事等方面描写兰亭聚会的盛况,表现宴会的豪华和与会人的快乐

B.第二段由快乐转悲伤,抒发了作者由兰亭聚会引发的人生盛事不常而流年易逝的感慨。

C.文章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表达上多直抒胸臆,极易引起读者共鸣。

D.文句骈散结合而以散句为主,顿挫有致,音韵和谐,富于感染力。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揭示作者心情悲痛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仰观宇宙之大      ②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⑤死生亦大矣      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3.翻译句子。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4分)

18.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司马迁《报任安书》)

19.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0.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

21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填空。(每空05分,共4分)

14.达尔文,       (国家)博物学家,        的奠基人。著有《物种起源》、《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

15.《景泰蓝的制作》的作者是         ,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倪焕之》,童话          等。

16.《庄子》又称           ,是庄子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庄子散文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文笔汪洋恣肆,具有          艺术风格。

17.《兰亭集序》选自           ,作者王羲之,著名书法家,有“     ”之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