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子夜昙花 张 错 恩师过世。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子夜昙花

恩师过世。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语言。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关雍容气度,一如恩师的寡言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   就在寻常一天,竟意外发觉昙花已垂首含苞了。

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旦发觉满蕾的翌夜,便迫不及待地绽开。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地暗淡。它的来临使人震,也使人惊惶。有一种漫步而来的绰约,以缓慢的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丝保留,像爱与死犹如一张昂首的脸,花容就是一世青春。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业极端隐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它的步伐和黑夜一致。因而看花人必须有一颗聆听的心,才会听得到夜,及花开的声音。

它极端美丽。尤其在孤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毅果决。花开之夕,遂自有清雅幽香。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个名字。

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

它一夜尽情绽开无悔。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但每年花季有如转世,无悔依然。

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夜里,它的笑容已日渐难以为继,并带着英雄疲惫。本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可灼伤人目,而后却慢慢苍白如纸,只隐约露出些许其原来风骨神韵。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会为之伤心垂泪。那不只是物伤其类,更是命运中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与挽留。

生命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有如昙花一现。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唯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我知道今夜花会尽情怒放,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

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记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1.作者写到“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继而又写到“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作者“心满意足”和“惊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6分)

答:                                                                          

 

2.文中赞美了昙花的精神品质,请分条概括。(6分)

答:                                                                          

 

 

3.本文标题为 “子夜昙花”,有什么含义和作用?(6分)

答:                                                                          

 

 

 

 

1. (1)昙花犹如恩师一般寡言,“我”能够与之沉默交流。(2)本来对花树没有期待的“我”却发现昙花已垂首含苞。 2. (1)雍容气度,弃满自信;(2)幽雅绝俗,鄙弃热闹,喜欢冷清;(3)舍身悲壮,无悔依然;(4)生命凋零,仍有风骨神韵。(说明:过程分为:“绽放前”的一方面、“绽放中”的两个方面、“绽放后”的一方面,共四点。答对一点给1分,两点3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3. 因迸发出生命的全部活力而无比灿烂,同时也因步入生命的终点而转瞬即逝。(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答案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运用“同义互解”和“虚实互解”等方法变通一下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概括事物特点的解题思路是由外及内,由物到人。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章题目的含意和分析题目作用的试题。题目的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解释其表层意、深层意和象征意等,题目的作用要从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和表达作用等几个方面分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分析子贡是如何捍卫孔子的。(3分)

叔孙武叔诋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斯特朗博士邀请大卫·科波菲尔,到他家做客,大卫·科波菲尔见到了他的女儿朵拉,热烈的爱上了她。

B大卫受继父毒打,被锁在楼上,母亲不敢救他,只有佩葛蒂半夜时悄悄来安慰他。母亲被继父折磨死后,大卫被继父送去做童工,磨难中他找到了唯一的亲人贝西姨婆,姨婆培养他后来成为了一名作家。

C.贝西姨婆是一个很有头脑、很能干、重情义的人。她在破产时故意隐瞒了两千英镑的财产,是为了锻炼大卫,让他学会适应环境,战胜困难。

D.朵拉患了重病,在佩葛蒂去澳前夕离开了人世。大卫满怀悲痛,出国旅行,其间,艾妮斯始终与她保持联系。当他三年后返回英国时,发觉艾妮斯始终爱着他。他俩终于结成良缘,与姨婆贝西、女仆佩葛蒂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填出下面名篇名句的上下句。(8分,每格1分)

(1)                                         ,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大礼不辞小让。如今                ,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3)但我不能放歌,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②寻得雁分付③,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③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2分)

 

2.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9分)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君。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语句中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明不与齐也             与:亲附  

B.鲁卒以为将               卒: 士兵

C.鲁君疑之,谢吴起         谢:劝戒

D.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过:指责

2.下列各组中加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起乃鲁,学兵法以事鲁君      壮也,犹不如

B.子卒也,将军自吮其疽人      夜缒

C.文侯吴起善用兵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D.以为西河守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得闻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好用兵,善用兵,攻齐、攻秦,皆取得过辉煌战功。

B.吴起抱定“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的旦旦信誓,连自己的母亲过世了也“终不归”。

C.有人认为吴起“贪名猜忍”,学兵法事鲁君,会给鲁国带来灾难,建议鲁君弃用吴起,鲁君听信了谏言。

D.吴起与士卒同甘共苦,但有的士卒的母亲认为这是吴起欺骗兵士为之卖命的一种阴险手段,因此非常痛恨他

4.文言翻译(12分)

(1)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4分)

 

(2)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4分)

 

(3)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