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 乡土情结 柯灵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

乡土情结

柯灵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一一王维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邀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呕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戚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重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膝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一一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篷,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初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变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过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段写故乡是人生旅途的起点站,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方向和未来,细节具体生动,语言饱含感情,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段中,“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段中,作者运用“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等词语,形象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传统。

E最后一段,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具体表现了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

2.故乡的山水草木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除此之外,乡土还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每点不超过10字)(6分)

3.第四段赞颂了海外的炎黄子孙不忘桑梓之情,’慨奉献,与祖国体戚相关。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C6分)

4.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可作者仍然认为“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你同意作者的意见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1.BE 2.(6分)①父母亲族的爱 ②悲欢离合的家史 ③邻里乡情 (每点2分,共6分,语意相近即可) 3.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 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每点2分,共6分,语意相近即可) 4.示例1:我同意作者的看法。因为故乡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不管到哪里,故乡的影子总是永远追随。虽然科技进步使天涯比邻,但对故乡的依恋没有消失,春运的人潮就是证明。再者,先进的科技只更方便地满足了人们的乡土之恋,而乡土之恋并未因之消失。 示例2:我不同意作者的看法。以前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远离乡土的人们难以回乡,难见亲人,所以有对故乡深沉的牵挂和思念,这就是所谓的乡土情结。现在科学进步了,先进的通讯技术能让亲人如在眼前;先进的交通工具可以让人们很快踏上故土。所以,科学的进步会让乡土之恋消失。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散文的整体感悟,从文本的主旨、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作答,B项,“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方向和未来”与原文不符; E项,最后一段的表达不是形象生动的描写,而是简略的抒情议论。所以选BE。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整体感知,从文本中找出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信息进行组织答案。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可从文中“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戚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分析作答。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段在文中作用的题,解答此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可结合着海外的炎黄子孙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所揭示的文章主旨,海外炎黄子孙的群体精神,乡土情结的内涵分析作答;在结构上,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处照应了前文。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着文本中故乡在人们心目中的情节、现代科技进步、交通发达便利等方面来分析探究自己的观点。组织答案时,要结合着具体的事例来分析,例如春运时回家过年的热潮涌动;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展之速等。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六个小题)(6分)

(1)总角之宴,                。(《诗经氓》)

(2)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3)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4)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5)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7)本图宦达,                。(李密《陈情表》)

(8)                ,鸟倦飞而知还。(陶潜《归去来兮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大庚岭北骚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大庚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小过岭南之传说。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庚岭时所作。《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诗:“折梅逢骚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1.“南飞雁”这一意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行赏析。(4分)

 

查看答案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3分)

寿之志三国也,纪魏而传吴蜀夫三国鼎立称帝魏之不能有吴蜀犹吴蜀之不能有魏也寿独以帝当魏而以臣视吴蜀吴蜀于魏何有而然哉此寿之失也。

(节选自苏沟《史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

陈寿字承柞,巴西安汉人也。少受学于散骑常侍谁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聪警博识,属文富艳。初应州命卫将军主薄、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

益部自建武后,蜀郡郑伯邑、太尉赵彦信及汉中陈申伯、祝元灵、广汉王文表皆以博学洽闻,作《巴蜀者旧传》。寿以为不足经远,乃并巴、汉撰为《益部者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表呈其传,武帝善之,再为著作郎。

吴平后,寿乃鸿合三国史,著《魏》《吴》《蜀》三书六十五篇,号《三国志》,又著《古国志》五十篇,品藻典雅,中书监荀勖、令张华深爱之,以班固、史迁不足方也。出为平阳侯相。华又表令次定《诸葛亮故事集》为二十四篇,时寿良亦集,故颇不同。复入为著作郎。镇南将军杜预表为散骑侍郎,诏曰:“昨适用蜀人寿良具员,且可以为侍御史。”上《官司论》七篇,依据典故,议所因革。又上《释讳》《广国论》。华表令兼中书郎,而寿《魏志》有失勖意,勖不欲其处内,表为长广太守。母遗言令葬洛阳,寿遵其志,又坐不以母归葬见讥。数岁,除太子中庶子。太子转徒后,再兼散骑常侍。

惠帝谓司空张华曰:“寿才宜真,不足久兼也。”华表欲登九卿,会受诛,忠贤排摈,寿遂卒洛下,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

兄子符,字长信,亦有文才,继寿著作佐郎,上廉令。符弟荐,字叔度,梁州别驾,骠骑将军齐王辟抹,卒洛下。荐从弟阶,字达芝,州主薄,察孝廉,褒中令、永昌西部都尉、建宁兴古太守。皆辞章粱丽,驰名当世。凡寿所述作二百余篇,符、荐、阶各数十篇,二州及华夏文士多为作传,大较如此。

时梓憧李镶叔龙亦隽逸器,知名当世,举秀才,尚书郎,拜建平太守,以疾辞不就,意在州里,除广汉太守。初与寿齐望,又相昵友,后与寿携隙,还相诬攻,有识以是短之。

(《华阳国志·陈寿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富艳            属:写作

B以班固、史迁不足      方:相比

C州主簿,孝廉         察:考察

D以疾辞不           就:到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广汉王文表皆以博学洽闻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B且可以为侍御史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C不欲其处内               其人居远未来

D二州先达及华夏文士多为作传         为击破沛公军

3.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遗言令葬洛阳,寿遵其志,又坐不以母归葬见讥。(5分)

(2)初与寿齐望,又相昵友,后与寿携隙,还相诬攻,有识以是短之。(5分)

4.选文中哪些事表现了陈寿的“博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味精几乎是大家厨房里必备的调味品,它的学名叫谷氛酸钠,味精就是谷氛酸的钠盐。谷氛酸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它是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氛基酸中的重要一种,它既可以形成蛋白质或多肤,以结合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其中具有呈鲜作用的就是这种游离态的谷氛酸。

众所周知,用鸡、鸭、鱼、肉制作的菜肴味道鲜美,是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由20种氛基酸组成,烹调煮熟后一部分蛋白质分解为多肤或游离的氛基酸,这就是鲜味的来源。一般高蛋白质的食品中谷氛酸的含量就会高,如坚果、豆类、肉类和绝大多数乳制品等,此外,蘑菇、番茄、发酵的大豆制品、酵母提取物以及发酵或水解蛋白质产品(如酱油或豆酱)都含有相当高的游离谷氛酸。

尽管谷氛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日常食品中,但谷氛酸钠盐可以增强食物鲜味的功效,直到20世纪初期才被认识到,可以说,味精的历史只有百年。1907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研究员池田菊苗发现了一种海带汤蒸发后留下的晶体,即谷氛酸。这些晶体,尝起来有一种难以描述但很不错的味道,池田教授将这种味道称为“鲜味”,并将谷氛酸钠称为“味之素”。当“味之素”传入我国后,我国化学工程师吴蕴初经过一年多的试验,从面筋中提炼出中国自己的“味之素”,并将这种物质取名为“味精”0 1923年,他在上海创立天厨味精厂,推出了中国的“味之素”一一“佛手牌”味精。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糖类为原料直接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谷氛酸获得成功并投入工业化生产后,我国味精行业大都采用玉米、小麦等粮食原料,通过微生物作用,得到符合国际标准的谷氛酸钠。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味精生产国。

谷氛酸现代发酵是在早期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工艺技术、培育优质菌种、完善质量检测水平,进而更科学合理地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生产谷氛酸的现代工业。我国的味精生产将粮食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以谷氛酸产生菌为发酵工具,经发酵产生谷氛酸,最后中和为谷氛酸钠。从葡萄糖到谷氛酸产生的各个步骤,都由酶催化完成,生物合成的特点很明显,效率、专一性高,反应条件温和,可以调控,而且合成中不产生对菌体自身和人类有害的物质。

目前的谷氛酸产生菌有谷氛酸棒状杆菌、短杆菌等,我国常用的菌种有北京棒状杆菌、纯齿棒状杆菌、天津短杆菌等。这些微生物菌种在生长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基本上都是生物体必需的,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在发酵完成后的谷氛酸提取过程中,也没有使用任何有毒有害的萃取剂、溶解剂,因此,不管是从原料,还是从生产流程上来看,味精都是一种非常安全的食品添加成分。

(选自《科技日报》)

1.下列关于“味精”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味精学名谷氨酸钠,它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和日常食品中,能增强食物的鲜味。

B味精最初是池田菊苗制造的,他将海带汤蒸发后留下的具有鲜味的晶体称之为“味之素”。

C味精的生产工艺不断发展,如今我国的味精都是以玉米等粮食原料通过微生物作用生产的。

D味精在原料和生产流程中都没使用任何有毒有害物质,是一种非常安全的食品添加成分。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早期以微生物发酵来生产谷氨酸,现在则是合理地利用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来生产。

B将粮食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使其作为发酵工具,经发酵产生谷氨酸后中和为谷氨酸钠。

C谷氨酸的微生物菌种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基本上都是生物体所必需的、无害的。

D微生物菌种发酵完成后,在提取谷氨酸时,人们不会使用有害的萃取剂、溶解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日常生活中,高蛋白质的食品往往味道鲜美,是因里面含有相当高的谷氨酸成分。

B吴蕴初借助从面筋中提炼味精的方法,创立天厨味精厂,在我国开始了味精生产。

C我国不断提高工艺技术,完善质量检测水平,因此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味精生产国。

D从葡萄糖到谷氨酸产生的各步骤,都由酶催化完成,合成中不产生对菌体和人类有害的物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