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留白,是一种艺术,空白处蕴含着无尽的美。绘画需要...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留白,是一种艺术,空白处蕴含着无尽的美。绘画需要留白: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文学需要留白:不着一字,言有尽而意无穷。音乐需要留白:弦凝声歇,此时无声胜有声……其实,我们的人生也需要留白。

请联系材料,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智慧留白,人生至境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水墨留白。白宣纸上聊聊数笔丹青之外,便是大片留白,但正是这留白,使中国画有了无尽的张力,给予我们无穷的想象,展现出朦胧而丰厚的美感。 笪重光于《画筌》中有语:“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见竹林桃花便想见有茅庐草屋隐于其中,见蜂蝶逐马蹄而舞便想是踏花归来。宋朝郭熙云:“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其理一也。 文学作品中的欲言又止或言之不尽亦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那日,黛玉斜卧在塌,焚了诗稿,断了痴情,只吐了半句:“宝玉,你好……”便香消玉殒。黛玉想说什么?戛然而止而生的无穷意蕴,令后世多少文人为之啧啧,却无人敢作续貂之举,这,便是留白艺术的魅力。 而戏曲中那个简单的舞台更是将留白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唯一案一椅一空地,千军万马可走过,洞房花烛已点燃,长亭相送十八里别过……这些,皆因留白而生想象,因想象而丰富。 人生如艺术,亦需留白。留白,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 林语堂曾动情地讲:“看到秋天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在这个孩子为了“美好前程”而撑着沉重的眼皮挑灯夜读,大人为了功名利禄而削尖自己的脑袋左冲右突的忙碌尘世中,我们的神经已经过于紧绷,若不适时松一松,恐怕一粒微尘便能将我们摧毁。到时便是白流了血汗,亦消磨了斗志。放慢自己匆匆前行的脚步吧,甚至可以停下来看一看沿途的风景,给心灵放个假,抛却生活的烦扰,惬意地呼吸自由的空气,你会发现,原来人生无需塞得太满,若无蜗角虚名的羁绊,轻松快乐竟是如此简单。慧开禅师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给心灵留白,做到心无旁骛,便能于得失之间,宠辱不惊,这实在是智慧人生的最高境界。 当然,为生命留白并不是消极懦弱的逃避主义,更不是无所作为的虚无主义,而是为了更好地创造与前行的智慧之举。都说孩子是一张干净的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他便成为什么。于是,焦急的父母便忙着在上面规划他未来的生活蓝图,从学习到娱乐,从家庭到工作,甚至兴趣爱好……这些都将这张纸填得满满的,但父母往往觉得这还远远不够。为何不留下一段空白,等孩子有了人生经验和阅历,由他自己慢慢书写?自己书写的人生,不管酸甜苦辣,那都是“我”的创造,而非他人安排。其实,这样的空白,我们真的很需要。 懂得给生命留白,腾出一片空地来播下自己的花种,用心地浇灌,开出一片灿烂的花田。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作文,审题时,可根据材料内容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供构思参考。“水墨留白”,是为了以“无”衬“有”,是为了给读者驰骋想象的空间,以品味以无胜有的“丰富”。“敢于少讲话”“衣若素雅”“妆若素淡”,也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留白。人生的“留白”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要凸显你“要害之处的风头”,“让你看起来更为丰富”,其姿态是积极进取的。因此我们便可以概括材料的中心含意:“留白”,让艺术更丰富,让人生(生活、生命)更精彩。参考立意:从生活的角度,可以有:与人交往应“留白”,朋友之间保持必要的空间能使友谊更显珍贵;忙碌的生活应“留白”,在紧张的工作中留给自己一点私人的空间,发展兴趣爱好、享受闲情逸致,这样劳逸结合的生活才精彩等。从人生(生命)的角度,可以有:人生追求应“留白”,给自己的追求留下调整的空间;量力而行,不要把固执当执着,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之路更顺畅;自己的心灵应“留白”,抵御了蜗角虚名的入侵,才能做到宠辱不惊,凸显崇高的人格魅力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中学生课外阅读首选书目情况调查表”,请写出两个调查结论。(5分)

┌──┬─────┬─────┬─────┬─────┬─────┐

│学习阶段 │历史传记类│文学艺术类│科普类│政治军事类│其它 

├──┬──┼──┬──┼──┬──┼──┬──┼──┬──┤

  │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

├──┼──┼──┼──┼──┼──┼──┼──┼──┼──┼──┤

│初中│65 │13% │245 │49 %│105 │21% │25  │5%  │190 │12%

├──┼──┼──┼──┼──┼──┼──┼──┼──┼──┼──┤

│高中│135 │27% │235 │47% │45  │9%  │65│13% │20 │4%

└──┴──┴──┴──┴──┴──┴──┴──┴──┴──┴──┘

 

查看答案

请概括“慕课”的五个主要特点。(每条不超过6个字)(5分)

慕课(MOOC ),即大规模网络在线公开课程,完全不同于近十年兴起的教学视频和网络公开课,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成千上万个学习者通过教与学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线上公开课程。凡是想学习的人,不分国籍,都可以注册进行学习。它的授课充分运用动画、视频、微课程和小测试等手段,使教学深入浅出,更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线上你问我答,亦学亦师,形成强大的线上学习社区,极大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教学、学生间的协同学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

乡土情结

柯灵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一一王维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邀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呕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戚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重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膝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一一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篷,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初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变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过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段写故乡是人生旅途的起点站,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方向和未来,细节具体生动,语言饱含感情,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段中,“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段中,作者运用“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等词语,形象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传统。

E最后一段,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具体表现了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

2.故乡的山水草木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除此之外,乡土还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每点不超过10字)(6分)

3.第四段赞颂了海外的炎黄子孙不忘桑梓之情,’慨奉献,与祖国体戚相关。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C6分)

4.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可作者仍然认为“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你同意作者的意见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六个小题)(6分)

(1)总角之宴,                。(《诗经氓》)

(2)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3)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4)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5)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7)本图宦达,                。(李密《陈情表》)

(8)                ,鸟倦飞而知还。(陶潜《归去来兮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大庚岭北骚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大庚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小过岭南之传说。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庚岭时所作。《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诗:“折梅逢骚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1.“南飞雁”这一意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行赏析。(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