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不同时期较为流行的寒暄语,请探究这一语言的变化在内容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和折射...

下面是不同时期较为流行的寒暄语,请探究这一语言的变化在内容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和折射出怎样的心理,并将探究结果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4分)

(1)上世纪70年代:“你吃饭了吗?”    (2)上世纪80年代:“你下海了没?”

(3)上世纪90年代:“你找到工作没?”  (4)本世纪初期:“你买房了吗?”

内容变化的特点: __                    折射出的心理:                       

 

示例: 内容变化的特点:内容变化具有时代性。(或“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反映出所处时代的社会热点问题) 折射出的心理:生存问题是不同时期人们关注的话题。(或民生问题是不同时期人们关注的话题或“对民生问题忧虑的心理”) 【解析】 试题分析:内容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化,其共同之处都在于围绕物质文明来设问。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3分)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3分)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部分。(任选3小题填写,每题2分,共6分)

(1)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沁园春·长沙》)

(2)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荀子《劝学》)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师说》)

(4)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5)桂棹兮兰桨,                  。渺渺兮予怀,                 。(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共17分)

  

龙应台

当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时,距离门外几尺就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上,一顶大蚊帐,灯一黑,就是甜蜜的空间。在松软的被褥里笑闹踢打。朦胧的时候,窗外幽幽的栀子花香,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踏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了一辆车,是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乡大学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俱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很多,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有些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也有很多人,在一段时间后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摩托车去市场,把女儿贴在身后,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象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选自《读者》)

1.本文是从哪几个人生阶段写对“家”的感受和体悟的?(4分)

 

2.文中说有些家“没多久就散了”,散了的原因有哪些?(3分)

 

3.文中多次写到“栀子花”,请简析其各自的特点及在表现人物情感方面的作用。(6分)

 

4.本文中对“家”的感受和诠释是通过一个个生活细节体现的,请你找一处代表性的细节,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梦亦同     趣:同“趋”,往,赴 

B.始指     异:感到……奇怪

C.外与天     际:边界

D.颓然     就:接近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隙,则施施而行    固一世之雄

B.醉则更相枕        师者,所传道受业解惑也

C.穷山之高          不知其所穷

D.洋洋与造物者游      山川相缪,郁苍苍

3.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便表明自己是个“僇人”,既含有对贬谪流放的不满之情,又引出下文的出游。

B.作者写西山“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的景色,用以表明自己顽强不屈的性格。

C.文章扣住“始”字写,从“始知”,到“始指”,再到“游于是乎始”,可谓别具匠心。

D.文章和《赤壁赋》异曲同工,“乐山”、“乐水”,都是在特殊人生境遇中感悟自然的佳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所录作家凡二千三百余人,诗凡四万八千余首。从这么多的作家和作品中只选出三百多首诗,而且要比较准确而概括地反映唐诗的全貌,自然不是件容易事。但《唐诗三百首》的选辑者基本上是完成了这个使命的。初唐四杰和沈、宋等人的律诗,初、盛之间作为李、杜前驱的陈子昂、张九龄等人的古诗,这个选本中虽选得不多,却篇篇都有代表性。盛唐的重要作家也都已网罗在内,而且所选的诗也都是精品。中唐的刘长卿、韦应物以及元、白、韩、孟,晚唐的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人的作品,在这个选集里也都占有一定的篇幅。这可以看出,选辑者的态度是非常公允的,而去取之间也相当审慎精确。这正是我们肯定《唐诗三百首》的主要原因。

另外,这个选本还有几个值得称赞的特点。我们知道,唐诗最突出、最优秀的部分是盛唐诗;没有盛唐诗,唐诗就不会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和评价。《三百首》的选辑者抓住了这个特色。照我的体会,他的选诗标准是以作品能代表“盛唐气象”与否为取舍的。就是他在选初、中、晚唐各个阶段的作品时,也大抵以符合“盛唐气象”的标准为依归。过于冷僻怪诞或虽有独特风格而缺乏普遍意义的诗篇,如李贺、卢仝、皮日休、陆龟蒙等人的作品,就都没有入选。但入选的诸家,也并不因过分强调“盛唐气象”而抹煞他们带有独特风格的佳作,比如李商隐的“无题诗”就选了好几首。另外,选辑者对于同一作家的某些在风格、手法上不尽相同的作品,也能统筹兼顾,各选若干,而不失于偏执狭隘。因此,我们在《三百首》中虽只读了这个作家几首诗,也能略窥其整体。这对于我们了解一个作家是大有帮助的。比如王维,除选他的自然山水诗之外,还选了《老将行》和《洛阳女儿行》,这样,我们就可看出王维的风格在恬静幽闲之外还有雄健、清丽的两个方面。又比如韩愈,除选他的《石鼓歌》以见其怪诞突兀的风格外,还选了《山石》;这样,我们就可看出韩愈的风格也有清新流畅的一面。再比如李商隐,除选他的“无题诗”外,也选他的《韩碑》;这样,我们就可看出李商隐的风格除浪漫绮艳的一面之外,还有雄浑苍劲的一面。第三个特点是选辑者不仅着眼于有名的作家,还注意到若干篇突出的有名的作品。比如五古选了元结的《贼退示官吏》,七古选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五律选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七律选了崔颢的《黄鹤楼》,五绝选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些具有概括性、示范性的作品的入选,都足以说明选辑者的眼光、见解的正确和全面。再者,选辑者有意照顾初学的人,使他们在开始接触唐诗时不致遇到太大的阻力。比如选李白的五、七言古诗不算少,而“古风五十九首”却一首也没有选。因为初学的人读这一组诗是比较吃力的,而且这些诗也不如《长相思》《月下独酌》等篇容易引起读者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联想。又如选杜诗,舍《北征》《奉先咏怀》而取《望岳》《赠卫八处士》和《兵车行》;选白诗,舍“新乐府”而取《长恨歌》《琵琶行》,也是同一道理。     

(节选自吴小如《读〈唐诗三百首〉》,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作者肯定《唐诗三百首》选本的原因的一项是(      

A.从众多的作家作品中只选出三百多首诗,且比较准确而概括地反映了唐诗的全貌。

B.不选过于冷僻怪诞、或虽有独特风格而缺乏普遍意义,不符合“盛唐气象”的诗篇。

C.对于同一作家的某些风格、手法上不尽相同的作品能统筹兼顾,而不失于偏执狭隘。

D.不仅着眼于那些有名的作家,还注意到若干名气不太大的作家的突出的有名的作品。

2.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诗三百首》中,盛唐重要作家的作品都网罗在内,盛唐诗是其最突出、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B.李商隐的“无题诗”虽不符合“盛唐气象”的标准,但有浪漫绮艳、雄浑苍劲的独特风格。    

C.李白的《长相思》、《月下独酌》,杜甫的《望岳》、《兵车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对于初学的唐诗人说,能引起他们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联想。

D.陈子昂、崔颢、王之涣等作家的作品虽然不多,但《登幽州台歌》、《黄鹤楼》、《登鹳雀楼》等作品具有概括性和示范性而入选《唐诗三百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