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教养,但读书的方式是自由多样的。你的课外读书方式一定是富有个...

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教养,但读书的方式是自由多样的。你的课外读书方式一定是富有个性和趣味的,请以“我的读书故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  ②要有细节描写;  ③不得出现真实人名等。

 

我的读书故事 钱德平 记得上小学那会儿,经常和小伙伴一起四处“游荡”,会在好玩的地方流连半天。但最常逛的还是新华书店,除了那边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更吸引我的还有琳琅满目的图书,我们都对那些带图画的《西游记》《水浒》等感兴趣,常常一读就沉迷其中,忘了时间,也乱了形象,有盘腿坐在地上的,有倚着书架的,甚而至于躺在地上的,真是“有书在手中读,不亦乐乎?” 但这幸福的时光往往维持不了多久,因为我们有一个最大的敌人——图书管理员。通常我们正看得津津有味,突然书上映出一大块阴影,同时身子后面有阴风呼啸而来,接着在预料中的,管理员阿姨用不知练过多少次的大嗓门又把我们给“轰”出去了,还美其名曰“家长找不到小孩会着急的”。但我心里想的是吕布和貂蝉后来怎么样了。想走又不甘心,于是准备“暗潜”入书店,便偷偷观察那位阿姨在哪儿“巡逻”,趁她不注意时,趾高气扬地走进书店——千万不能被别人看出我们的心虚。然后以光速冲到书架前拿起刚才没看完的那本书奔到摆放着教辅书的那一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那边阿姨一般都不会管的。我们尽可以安心地看完一整本,有时看着看着,脚不由自主的就发麻了,没关系,休息一下接着看,有什么比舍弃爱读的书更令人难受的呢? 有时候看到那位阿姨又“进村”来了,急中生智,装模作样地走到某一位大人身边冒充人家的孩子,还装着一副大尾巴狼的表情,也会看到她一副无奈的表情,心里高兴的要命,读书革命胜利了!真搞不明白:那家书店又不是她开的,她干嘛总是跟我们过不去啊?在回家的路上,伙伴们叽叽喳喳地交换着今天的读书成果,你今天看了《十万个为什么》,她读了《西游记》,更滑稽的是,有人竟看的是《家庭烹饪大全》,我们都笑她是不是立志将来做厨师。在夕阳的辉映下,一个个跳跃的小身影正赶着回家,心里充溢着有关读书的梦与快乐。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读书使我的梦更加充实,使我有勇气唱出我的梦想。 现在每次去新华书店,已没有人再赶我了,不过徜徉于书架之间,还是能够勾起我的回忆,关于读书的快乐的回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启发式的命题作文,审题时,可根据材料中的有用信息作参考,然后仔细构思“我的读书故事”。在立意和选材时要注意题目的要求,努力写出“个性”与“趣味”。可从读书的环境、读书的效率、读书的感受、读书的趣味、通过读书结交的朋友等角度构思,这个“故事”更适宜写一个阶段或不同阶段的读书经历。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故事片段组合成文,能有点趣味则更好。特别要注意记叙的详略,切忌平铺直叙,要适当运用名言警句诗词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下列句式,“兴趣”为话题,写一段话。

热爱是什么?热爱是风,热爱是雨。因为热爱,我们甘于淡泊宁静的日子;也因为热爱,我们敢于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任选四题补充完整。(4分)

20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1,朽木不折;                      。(荀子《劝学》)

22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2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4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查看答案

古诗词阅读:(8分)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这首词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4分)

2.说说“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中用的好的字词,赏析好在哪里。(2分)

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红军怎样的情感?(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生命的暗示

欧阳斌

①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驶过——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须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②惟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

③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多的,     (1)             。诚然,有时,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生命的时候。那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以死明志,     (2)    。这样,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就会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⑤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做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 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⑥远方又响起了悠长的钟声。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1.从全文看,生命隐逸着哪些暗示?请分点概括。(4分)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这句话的理解。(4分)

3.联系所在段落,分别说说对下面两个使用对比手法句子的理解。(4分)

(1)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2)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

4.下列对这篇散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这篇散文用抒情的笔调告诉我们,生命含有许许多多的暗示,提醒我们珍惜生命,并努力去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

B.第一段中“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响起了悠长的钟声”,这里把生命的暗示形象化了,给人们以美感。

C.第4段说“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另一把生命长度的量尺。

D.作者认为,一个人要是能最早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让瞬间的生命在永恒中定格,也就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E.最后一段“远方又响起了悠长的钟声”与第一段“远方又响起了悠长的钟声”首尾呼应,进一步阐释了生命的神秘。

5.研读本文第③段文字,结合上下文内容,根据自己的见解,在文中划线处补写出符合文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4分)

 

查看答案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后面题。(6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1.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非能也(游水)               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而闻者(清楚)               今之众人(许多人)

C.而学于师(以……为耻)       江河(横渡)

D.吾尝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士大夫之(类)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不传也久矣                    欲人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绝江河                  犹且从师问焉

C.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智乃反不能及

D.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

3.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选段运用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6分)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