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生活简朴的她总是抱残守缺,不肯将...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生活简朴的她总是抱残守缺,不肯将家里的旧物什更新换代,却把一半的积蓄全捐给了震区的灾民。

B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整个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了四川雅安。

C为了整治班内个别同学的懒散作风,班委会成员把工作做到如此具体细致的程度,真可谓处心积虑,殊为不易。

D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安土重迁,到外面去发展。

 

B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三个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A抱残守缺,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B突如其来,突然发生或到来。C处心积虑,存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亦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D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园日涉以成趣                 B.或棹孤舟

C.至微至陋                     D.宾主尽东南之美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加线字读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乱(sāng)  (xuè)   (yí)    然(qiǎo)  停杯投(zhù)

B(zǐ)   练(gàn)   (xiū)   蹙(píng cù) 渔阳鼙鼓(pí)

C红(yān)   舟(piān)  噪(guā)  (tīng) 钟鼓玉(zhuàn)

D(zhēn)  听(dì)  (diàn)  (suǐ)  弹枪(sǎn)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一个永恒的教书匠——季羡林

卞毓方

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还有一项“国学大师”。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 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拍摄季老的专题,拿我作陪衬,其间就提到了这段公案,问我怎么看。卑之无甚高论,窃以为,这事不值得争辩,在东西融会、环球一村的21世纪的今天,国学大师也者,既不应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要我说,季羡林就是季羡林,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的平凡,即如他所说,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他的大有人格魅力,就在于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后八个字,是我自己加的,季先生生前若听到,一定不赞成。记得有一年,胡光利、梁志刚两位学兄出版《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录》,在前言中写上“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惟一终身教授”等词,季先生阅后,坚决要求删去。季先生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

2006年,第19届世界诗人大会在我国山东泰安召开,会上,季羡林、高占祥、李国彝三位被评为世界桂冠诗人。这又是一顶高帽。组织者的心思,咱不去猜测,高占祥、李国彝二位的成就,咱也不去评估,且说季先生。季先生在中学时,曾有“诗人”外号,说明他是喜欢诗的,是有这方面的素养的,但他一生发表之诗,据笔者所知,不会超过十首。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谦是票友。以不到十首诗的数量,荣膺世界桂冠诗人称号,他老人家肯定会感到惶恐。我没有猜错,一次见面中,季先生说了创作经过。季先生讲:“原本是泰安地区来人,说请我写一首诗,关于泰山的。我自幼景仰泰山,至今初衷不改,兴致一上,就动笔了。7月29日(2005年),温总理来,来得特早,我桌上摊着稿纸,没有收拾。总理问我最近在写什么,我说在写关于泰山的诗,并且念了开头几句。以后新华社就作了报道。再以后,你们都知道了的,我季某人忽然就成了桂冠诗人。”说到这儿,季先生转为“难得糊涂”,他说:“桂冠诗人不是随便戴的哦,他们这么做,只能使我脸红。”

“中国牌”的荣誉有它本土特色的游戏规律:往往,在你需要的时候,它总是千推万阻,避而不见;在你不需要的时候,它却是不邀自来,蜂拥而至。——算了,撇开这些背后的玄机不谈,话题还是回到季先生。笔者觉得,仅就94岁的老人,依然拥有这般创作活力,《泰山颂》就值得一读;在这一点上,季先生完全用不着脸红。季先生写完搁下,但一直未定稿,他自觉不够完善,到了2008年12月21日,97岁了,又拿出来修改,在一处添了三行24字:“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和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其他几处亦有修改。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泱泱中华,特点是人多,人多思想杂,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许多议论,是颇为滑稽的。譬如有人转给我一篇文章,是从网上下载的,讽刺季老是官迷,理由是从杨绛的《我们仨》推测,那个想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而最终没有当成的,估计就是季羡林。嘻嘻,胡为乎来哉!熟悉季老的人都知道,他对官场,一向敬而远之,了无兴趣。证以笔者的目睹:那还是上世纪90年代,一天,有老友自城内来见季先生,落座,喝茶,老友说起近来见了哪些哪些高官,禁不住眉飞色舞,唾星四溅。季先生干坐一旁,默然无语,待老友走后,只幽幽地说了一句:“他还很得意。”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即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来说,倒的确有这么一回事:“文革”后,某要员曾建议季先生出任此职。季先生么,婉拒了。尔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为此,有人曾当面讶怪:“为什么放着副部级的职位不要,却要这个副局级呢?”季先生说:“什么级别,我脑子里没想过这个!”——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节选自《文汇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季羡林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但他一生发表的诗,不超过十首,因此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B.94岁的季羡林老人创作了《泰山颂》一诗。97岁时,又拿出来修改,表明季先生为了避免名不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恰恰说明了“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从改中出”。

C.季羡林先生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正是“国学大师”应有的魅力和境界。

D.“文革”后,有人建议季先生出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季先生婉拒了。而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人贵有自知之明,与其力不从心,不如扬长避短。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E.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几处人们对季老先生的不一致的评价,然后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件事情简要描述出来,虽未直接评论,但足以让读者了解季老先生的为人。这种笔法在传记中颇有说服力。

2.文中说:“季羡林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请简要概括季老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3.文章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请简略分析“心迹”的内涵。(6分)

4.对于季羡林究竟算不算“国学大师”,作者没有直接评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2)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3)               ,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5)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李密《陈情表》)

(6)宫女如花满春殿,               (李白《越中览古》)

(7)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8背负青天,               ,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周《逍遥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1.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2.这首诗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贬所途中。

1.诗中景物表现的是什么季节?景物描写构成了怎样的环境?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情?(5分)

2.有人说诗歌的第三句“岭色千重万重雨”与全诗关联不大。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