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结合本段文字,请以平买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用过25个字。(5分...

结合本段文字,请以平买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用过25个字。(5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针对儿童的“爱国教育”中,人们常常将“爱国”变成响亮却空洞的口号,使它由于一再重复而变得黯然失色、平淡无奇。他说到:“要使祖国这个词能够让儿童一听到它就激动得心跳,那就必须——形象地说——悉心地耕耘儿童意识的土壤,并且用美的种子来进行播种。”

 

认真研究儿童心理,将爱国教育融合在审美教育中(后一句写成“使爱国教育具有审美性”“使爱国教育拥有美感”亦可)。(一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意识的土壤”“美的种子”,联系上文“要使祖国这个词能够让儿童一听到它就激动得心跳,那就必须——形象地说”概括作答。“意识的土壤”可理解为儿童心理,“美的种子”可理解为具有审美性的爱国教育。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用一句话提炼下面材料的主要观点。不超过15字,4

没有人做过定量的统计,告诉我们报纸出产的新闻在整体新闻中所占的比例。可是,随机找些资深读者估计,他们说这个比例不会低于80%。可能电视的影响力更大,但根据笔者在央视工作的经验,电视记者常常是在报纸上找新闻。再看大家鼓吹甚力的新媒体,有多少妙笔生花的博客评论是建立在报纸提供的新闻上的?虽然微博、微信、社交媒体的有用性毋庸置疑,但这些服务的用户大多不会遵循报业的新闻标准。所以虽然新媒体有着海量的内容,但真正高质量的内容还是少之又少。

 

查看答案

下面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3分)

A.漂亮、时尚而又有个性的手机越来越多,这对青年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他们可以择善而从,选择适合自己的最好手机。

B.十年,历史的角度来看,只是吉光片羽;然而,对于处在二十一世纪初的社会而言,已经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C随着电脑的不断普及,现在的中学生更加轻视书写能力的培养,字写得东倒西歪,龙飞凤舞,潦草不清,这主要是思想上对书写的认识不足所致。

D大学自主招生很火,但是否适合参加“自招”还需深思熟虑,瞻前顾后,建议考生正确估计自己的实力,慎重报考。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fāng       (nǎn)    清冽       名声凋敝

B.精suǐ         quǎn  馋言       黯然销魂

C.蕴(jiè)        (lù)     璀璨       金榜提名

D.直(zhuàng     (jiān)染   蛊惑       山清水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从来中国小说,十九以喜剧散场。其能破此习惯者,不能不首数《红楼梦》。说者对于此事,一半归功曹雪芹,一半归功续后四十回之高兰墅,吾以为红楼之得传,初固毋待于后四十回之绩,然真正赚得天下后世儿女一副眼泪者,一大半在后四十回。天下莫不知有曹雪芹,知高兰墅者果有几人。若高氏者可又谓曹氏之功臣矣。

文章而言创作,非难。文章而续人之业,实难。何则?盖续人之作,我有笔墨,不能写我欲说之话,我有思想,不能发我欲说之主张。必以我之心,置人家心腔中,而代为思之书之发挥之,始得无咎。如此续书,能吻合原人之意,已觉不易,况传之后世,赚得天下儿女一副眼泪乎?高所续红楼梦四十回,其写王熙凤,史湘云,甄香菱等人,虽未能合曹雪芹之原意,而宝玉之走,黛玉之死,袭人之嫁,宁国府之被抄,以及惜春一大部分人之下场,皆能与前八十回之草蛇灰线,水乳无痕。不但此也,其言语动作,甚至一小习惯,一口头语,亦莫不然。写贾政仍是贾政,写王夫人仍是王夫人,写宝玉等一切人物,仍是宝玉等一切人物,至其一样注重白描,犹余事也。然则其绞脑滴血,对前八十回之诵习揣摸,果至何等程度哉?

冥冥之中,曹是否引高为知己,吾不得而知。若俞仲华之于施耐庵,关汉卿之于王实甫,则真应对高而自愧矣。人生得一知己难,求得为文一知己尤难。吾于曹高之事,不禁长叹焉。

(选自张恨水《文论语丝》)

1.作者为什么说“若高氏者可又谓曹氏之功臣矣”?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分)

2.解释第二段中的“草蛇绳灰”的含义。(3分)

3.高鹗所续《红楼梦》在情节安排上与曹雪芹原先的意图有较多出入,请结合王熙凤和香菱的

判词进行分析说明。(6分)

王熙凤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生此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衰。

香菱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查看答案

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中,海棠诗社起社时,探春为什么给黛玉取号“潇湘妃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

用意?(6分)

2.《呐喊》中多篇小说都有关于“辫子”的重要情节,请举两例,写出作品名称、主要人物并

简述相关情节。(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