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题目。 卜算子·旅雁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题目。

卜算子·旅雁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 (zēng zhuó):系着丝绳射鸟用得短箭。

1.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5分)

2.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旅雁的形象:失群孤独,饥寒交迫,心忧迷惘,凄苦哀鸣。(2分)(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南渡的画面:①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②人们饥寒交迫,心惊害怕。③亲人失散,哭声不断。(3分) 2.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2分)作者借南飞的失群旅雁,倾诉了个人孤寂凄凉的痛苦,也反映了广大民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4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一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主要指的是咏物诗中的物象,诗中的“物象”因注入了诗人的情感而作为“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因而鉴赏这些形象就不能停留在表层,而应更多地关注其内涵。首先到诗中找到直接写“旅雁”的句子体味其“物”的特点,然后联系作者的境遇及创作背景体味其内在的含义。“风雨群相失”,写其失去伙伴,体现其孤独;“饥渴辛勤两翅垂”,写其饥寒交迫,体现心内迷惘;“独下寒汀立”,写其只好独宿寒汀,处境孤苦。合在一起,可以看出遭受风雨袭击的旅雁,沿途饥渴劳累,疲惫不堪,翅垂翼重,无法高飞。下片“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写旅雁下到寒汀后,并未获得同类应有的同情,有鸥鹭难亲之苦,在天上则有矰缴相逼之忧,处境堪忧;“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天空之阔却无归依之处,只能哀鸣声声。第二小问要关注注释,通过注释可以知道词中的孤雁象征南渡的民众,然后根据诗句抓住环境和人物的活动来概括画面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咏物诗的抒情手法及表达的情感。抒情的方式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而作为咏物诗(词)常用的抒情方式是托物言志,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拟、比喻,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象征。根据这些积累即可答题。答题的模式是:用了托物言志的(象征)的手法,借……抒发……感情,表现……/作者以……自喻(自况、自比),借……。这首词以雁喻人,处处写雁,处处写人。雁的遭遇,也就是作者自己和当时千百万人民的共同遭遇。旅雁在南飞途中遭到了风雨的侵袭,行列凌乱,孤雁失群。这风雨既是自然界的风雨,也是象征如风雨骤来的战争。遭受风雨袭击的旅雁,沿途饥渴劳累,疲惫不堪,翅垂翼重,无法高飞,只好独宿寒汀,处境孤苦。也象征词人在流亡途中忍饥受渴,孤苦无依,困顿不堪的遭遇。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明•王守仁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 ,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注:教读,社学的教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宜之歌诗以发其志意        诱:引诱

B.乐嬉游而拘检                惮:害怕

C.日使之于礼义而不苦其难      渐:接近

D.设诈饰诡以其顽鄙            肆:放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后世记诵词章习起         ②巫医乐师百工

B.①讽之读书以开知觉         ②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①若冰霜剥落,生意萧索     ②风之积也不厚,其负大翼也无力

D.①责其检束不知导之以礼     ②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要多措并举,通过吟唱诗歌来激发志趣,通过学习礼仪来端正仪表言行,通过劝导读书来开启智慧,从而达到激发志意、严肃仪容、开发智力的目的。   

B.在王阳明看来,把对儿童进行“歌诗”“习礼”教育视为“不切时务”的观点是错误的。他并不推崇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

C.王阳明主张儿童教育要根据其年龄特点,顺应他们爱嬉戏玩耍的天性,因势利导,使他们内心愉悦,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D.王阳明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存在的违背规律、多施惩罚等错误做法,认为那样做会导致学生厌学以致学业难成。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5分)

  (2)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阅读是一种让他人思想介入自己思想的行为,如果没有阅读,我们的思想只能是一种个人化的沉思默想,甚至会让思想终止。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阅读”方式,不同的阅读方式也在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

②在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的年代,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锄带经、牧编简”其实是一种理想和奢望。难以保存的易碎的莎草纸,携带不便的竹简,成本昂贵的绢帛,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可以随便使用的,人们除了劳动之外,只能坐在那里发呆出神。因此那个时代不妨称之为“沉思默想的时代”。印刷术和书籍的普及,是阅读普及的前提,也是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起点。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照相技术、电影技术、现代城市文化等“奇观文化”的兴起,历史进入了“观看猎奇时代”。中国作为后发达国家,这一时间的出现稍迟,整个20世纪,基本上是一个“阅读写作”和“观看猎奇”交替冲突的时代。20世纪80年代,电视在中国家庭的普及,使得这种“观看”文化得以凸显,直到新世纪网络文化的普及,这种“观看猎奇时代”才真正显形。

④沉思默想时代的人都是“思想家”,他们心接古今、直抵本质。即便是一位击壤的老人随便唱一嗓子,也成了千古名言。阅读写作时代,是将思想家的思想稀释到纸张上和书籍上,通过阅读传播到更多散乱的脑子里。观看猎奇时代,是思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像的时代,阅读变成了对奇观的欣赏。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或许并没有变化,但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思维的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这就是著名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因此,我们不要简单地对待这种“微时代”阅读媒介变化带来的后果。

⑤今天所说的“微时代”,是一个现代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网络这个大的综合媒介,还有众多附着在其上的的小媒介(应用软件,APP)。这些媒介能够将我们试图通过传统“阅读”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转化为五花八门的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并且在我们眼皮底下不停地晃动。当我们介入这样一种阅读过程的时候,大脑一直在提醒我们的理性:要注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但图像却一直在引诱我们的潜意识:还有更神奇的“奇观”。这就是所谓的“微时代”阅读所特有的“撕裂性”。

⑥因此,“微时代的阅读”,本质上并不是一种阅读,而是一种“观看”,甚至就是一种“猎奇”。我们要正视这种阅读及其后果,而不是简单地褒贬。我们如何使得这种时尚的“阅读”,与先前那种“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具有相关性呢?这是一个问题。面对极度发达的现代媒介,当我们的“阅读”,真的变成了一种“观看”,我们的思想发动机是否会熄灭呢?这更是一个问题。

1.下列关于“微时代的阅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时代的阅读”产生的后果,就是它本质上已经不再是一种“阅读”,而是一种“观看”,甚至就是一种“猎奇”。

B.“微时代的阅读”与先前那种“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相比,称得上是一种时尚的“阅读”。

C.“微时代的阅读”具有“撕裂性”,这种“撕裂性”主要表现在人们有意注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而图像却在不断地引诱读者“猎奇”的潜意识。

D.“微时代的阅读”媒介必然会把传统“阅读”行为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转化为各种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

2.下列对不同时代阅读的背景和方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锄带经,牧编简”也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能做到的。

B.“观看猎奇时代”真正显形,是在电视在中国家庭普及之后,在新世纪网络文化普及之时。

C.在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今天,随着阅读媒介的变化,“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引人注目,“微时代的阅读”悄然来临。

D.书籍和印刷术的普及,标志着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开始,因为它为阅读行为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微时代的阅读,作者对人们是否还能自主思想表达了隐忧,并指出应该从“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B.微时代的阅读使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思维的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

C.“沉思默想时代”的人,“心接古今、直抵本质”,但是他们的思想在当时却不能像“阅读写作时代”那样通过阅读得以传播。

D.思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像,是阅读写作时代转向观看猎奇时代的一个发展规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台湾电影史上的扛鼎之作《搭错车》主题曲《酒干倘卖无》里面有一句歌词: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宋代苏轼《江城子》里有一句词:不思量,自难忘!古今诗人的心灵都是相通的,表达的都是同一种情感:刻骨铭心!

有些事有些人,有些东西有些地方,是烙在骨子里,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请以永远也不会忘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最好写自己亲身经历,可以是一件完整的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断;不得改编故事。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要有细节描写。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个句子,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情意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在于它的高低,而在于厚重;援助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于适时。

                                                                        3分)

                                                                      3分)

 

查看答案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6分)

经过最近几年新股的高速发行,尤其是一批蓝筹公司的发行上市,目前中国股市的规模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1 997家,总市值27万亿元。股市规模的扩大,也意味着资金吞吐量的扩大,目前中国股市完全有能力接纳更多的资金进入市场。即便美联储的6 000亿美元(相当于4万亿元人民币)全部流进A股市场,也只是相当于股票市值增长15%而已,并不是一个天文数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