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后面题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

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后面题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项伯奶业吃沛公军   之:到

言沛公不敢项王也   背:背叛

秋毫不敢有所       近:接触,沾染

属皆且为所虏       若:如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张良是时沛公

B.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          将军岂有

C.因击沛公                  得复见将军

D.若属皆为所虏                臣死不避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染布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入关破秦侥幸而已,言下之意是此等功劳本应属于项王您,“不自意”三字何等谦卑,让项羽的虚荣心得到满足。

“数目”“示之者三”,可见作为谋臣的范增急不可耐,也可见其办事的果断。“项王默然不应”,细节描写,传神的写出项羽政治上的麻木、糊涂与性格上的妇人之仁。

既然是“宴席”,就要有座次之论。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

在项羽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式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可见,面对这种危机的形式,张良也不知如何是好。

4.翻译下面的句子。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D 2.C 3.D 4.(1) 你进去上前给他们祝酒,祝过酒,请求舞剑,借机将沛公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2)我入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给官吏和百姓造册登记,封存官库,等待项王来处置。之所以派部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事故。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可以采用语境代入法。D项应该翻译为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注意总结“若”字的意项:连词时可以翻译为“如果”,代词时可以翻译为“你”、“你们”。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C.两个“于”都是介词,译为在。A.“从百余骑”,此处从为使动用法,译为使跟从。“从沛公”,动词,译为跟从。B.“不自意”,此处为动词,译为料想。“有意”此处为名词,译为意思、想法。D“皆且为所虏”此处译为将要。“死且不避”此处译为尚且。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张良询问沛公和项王的实际情况,做出权衡后的计策,所以不能说“张良不知如何是好”。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试题分析:翻译题一般为直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并注意体现句中重要的实词、词类活用和通假现象及特殊句式。关键字:(1)“若”译为你,“因”译为趁机,“击沛公于坐”状语后置句。(2)“籍”此处为名词用作动词,译为登记。“所以”译为……的原因。“非常”此处为古今异义词,译为意外的事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后面题目。

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的说法并不新鲜,早在2010年,美国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就系统地提出,以前,一旦完成了收集数据的目的之后,数据就会被认为已经没有用处了。比如,在飞机降落之后,票价数据就没有用了;一个网络检索命令完成之后,这项指令也已进入过去时。但如今,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商业资本,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利益。

   数据能够成为一种资本,与移动互联网有密切关系。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数码产品的“白菜化”,WIFI信号覆盖的无孔不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有“在线时间”和“不在线时间”之分,只要他们愿意,便可几乎24小时一刻不停地挂在线上;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在线注册等网络服务的普及固然方便了用户,却也让人们更加依赖网络,依赖五花八门的网上平台。

    大数据时代的科技进步,让人们身上更多看似平常的东西成为“移动数据库”,如带有存储芯片的第二代银行卡、信用卡,带有芯片读取功能的新型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图书证等等。在一些发达国家,官方为了信息录入方便,还不断将多种“移动数据库”的功能组合成一体。

    数字化时代使得信息搜集、归纳和分析变得越来越方便,传统的随机抽样被“所有数据的汇拢”所取代,基于随机抽样而变得重要的一些属性,如抽样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尽可能汇集所有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得出趋势和结论才至为关键。简单说,以往的思维决断模式是基于“为什么”,而在“大数据时代”,则已可直接根据“是什么”来下结论,由于这样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理动机、抽样精确性等因素的干扰,因此,将更精确,更有预见性。

    不过,一些学者指出,由于“大数据”理论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那么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在“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的模式下,就很可能出现“灾难性大数据”,即因为数据本身的问题,而做出错误的预测和决策。

    斯坦福大学专家特来沃尔·哈斯蒂也指出,“大数据”的理论是“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而面临的问题是“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而乔治·梅森大学专家瑞贝克·高尔丁则提出“数据提供者造假”的危险,在“大数据时代”变得更有害,因为“大数据”理论建立在“海量数据都是事实”的基础上,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提供者和搜集者本人的偏见和筛选。

    由于“大数据”炙手可热,数据的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也成为噩梦,全球各地不时发生的个人信息被盗,可被看做“大数据时代”对个人生活的伤害,而“维基泄密事件”则提醒强力部门和各国政府,“大数据”的魔力同样会对强者构成威胁。

                         (《国际先导报》2013年7 月5日,有删节)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危险大数据”的内容的一项是(         

A.“所有数据的汇拢”使随机抽样中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变得不重要。

B.如果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就会可能导致“灾难性大数据”出现。

C.“大数据”理论需要海量数据都是以事实作基础,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都是真实的。

D.“大数据”一旦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不但对个人生活,甚至对各国政府都会带来伤害。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数据时代”的阐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带有存储芯片的第二代银行卡、信用卡、新型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图书证等固然给你带来方便,但数据的流失、泄露和被人私下买卖,也可能成为你的噩梦。

B.“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数据传输的网络服务,赋予了“大数据”的商业资本价值。

C.“灾难性大数据”的出现,是因为收集者不负责任地“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

D.“大数据时代”,根据“是什么”来下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理动机等因素的干扰,因此,与传统的随机抽样相比更精确,更有预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数字化时代,人们需要的是更精确、更有预见性的结论,数据的搜集、归纳和分析也

变得方便起来,因此,传统的数据抽样的准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等要素的地

位有所降低。

B.“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就是说在“大数据”中找出自己需要的小数据,这就需要使用者耐心、细致地去寻找,需要顽强的毅力。

C.数据提供者提供的数据有时不够全面,搜集者有个人的偏见和筛选角度,往往导致“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以致得出的结论似是而非,好像都是正确的。

D.适应时代发展,提醒人们小心应对“大数据”时代,在数据的运用上趋利避害,这是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是对人们的告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40分)

《吕氏春秋》里记载着一则楚王失弓的故事,讲的是楚王去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去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处的。侍从们都很佩服楚王的豁达与胸怀。孔子听闻此事后说,这句话如果去掉“楚”字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再去掉“人”字会更好。那样就是“失之,得之”,这样才符合天道。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查看答案

在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评委们对有关人物的评述多用精彩生动、极富个性化的语言概述他们的事迹,对他们做出准确的评价。如评述无臂钢琴师刘伟时写道: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请从下面人物形象中选出一个,参照上例又不拘泥于上例写一段话,全段不超过120字。(4分)

林冲  别里科夫  翠翠

 

查看答案

我国每个节日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请仿照示例,分别用一句话表现下面两个节日的特点。要求:符合节日的特点,富有文采。(4分)

【示例】清明节:雨也纷纷泪也涟涟,思也悠悠意也绵绵。

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示现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__________。__________。如杜甫《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闺中只独看”,就是诗人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象中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__________。示现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①修辞学中的示现是指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②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得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

③后来人们把这一词语用在修辞学中,当作一种辞格的名称

④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

⑤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

A.①④⑤②③    B.①③④⑤②    C.③①④⑤②    D.③④⑤①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